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缓冲防振包装
1)  Cushioning & anti-vibration package
缓冲防振包装
2)  cushion packaging
缓冲包装
1.
The fundamental methods of optimum cushion packaging design adopted mainly the five-step method or six-step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with an example of twenty-six-inches LCD.
以某客户26寸液晶显示器为例,采用缓冲包装设计5步法或6步法,论述了缓冲包装优化设计的基本方法。
2.
The optimal design of air conditioner indoor s cushion packaging structure was discussed.
详细论述了一款空调器室内机的缓冲包装优化设计方案,在该优化方案设计中应用了反推G值法,并通过实例证实了其可行性。
3.
A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cushion packag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 using ANSYS/LS- DYNA(Drop Test Module) to simulate the drops response experiment of cushion packaging system.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的跌落模块(Drop Test Module),建立电脑液晶显示器缓冲包装系统的有限元模型,模拟缓冲包装系统的跌落响应试验,得到了液晶显示器的应力应变云图,和加速度响应等动态特性,获取了相关数据,进而利用数据反复修改模型参数,优化电脑液晶显示器的缓冲包装结构及尺寸,设计出合理的电脑液晶显示器缓冲包装。
3)  cushioning packaging
缓冲包装
1.
The Averaging Energy Design Method Used for A Multi-Freedom-Degree Cushioning Packaging System;
多自由度缓冲包装系统的平均能量设计法
2.
System Analysis Based on Cushioning Packaging;
基于缓冲包装的系统分析
3.
This article gives an account of a new method of analyzing the reliability of cushioning packaging structure.
介绍了一种基于有限元的缓冲包装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 ,利用 ANSYS软件对缓冲包装结构进行计算机模拟试验分析 ,以求低成本、高效率地对缓冲包装结构可靠性进行评
4)  cushioning package
缓冲包装
1.
Development of cushioning package CAD system;
缓冲包装CAD系统的开发
2.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Computer Simulation of Cushioning Package;
缓冲包装系统计算机仿真的应用研究
5)  cushioning packing
缓冲包装
1.
Study on composite cushioning packing material of corn stalk flax;
玉米秸秆纤维复合缓冲包装材料的研究
2.
In this paper the investigations of cushioning packing in the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the cushioning packing materials and the theory of cushionsing packing design are described.
缓冲包装是包装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  cushion package
缓冲包装
1.
The design of parachute and cushion package was emphatically introduced in the airdrop system design of a new type rocket projectile and design model of airdrop equipment was also confirmed primarily.
分析了空投装备对现代军事物流的意义,重点介绍了某新型火箭弹空投系统中降落伞的设计和缓冲包装的设计,初步确定了空投装备的设计模式。
补充资料: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训练
      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袭击所进行的防护训练。简称"三防"训练。苏军称"化生放"防护训练,美军称 "核生化" 防护训练。目的是提高军队的防护能力,免受或减轻核、化学、生物武器对人员、牲畜的杀伤和对武器、装备、物资的破坏。
  
  简史  "三防"训练是随着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加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首次使用化学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生物武器和核武器。这些新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引起许多国家军队对其防护研究和训练的普遍重视,先后设置组织机构管理训练。1939年,针对侵华日军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设立了防化学队,八路军各师建立了防化勤务主任室,部队开展了防化训练。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针对侵朝美军多次使用生物、化学武器,普遍进行了防生物和防化学武器的训练。1953年,人民解放军建立了各级"三防"训练的专业机构,并将"三防"训练列入训练大纲,作为全军训练的共同科目,普遍开展了训练。
  
  
  内容和方法 其内容通常包括: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基本性能,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发现放射性沾染和毒袭的方法,个人和分队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方法,在受染地域、地段的行动要求和通过的方法,消毒、消除沾染和急救方法等。这种训练的组织方法:军官采取短期集训或结合部队演习,演练防护的组织指挥;部队训练通常由团以上机关培训骨干,以连、排为单位组织实施。一般使用图表模型、毒剂嗅样盒和模拟化学武器、模拟核爆炸等代用器材进行训练。有时亦可在专用场地进行实毒训练,或利用核武器爆炸试验进行训练。
  
  苏联和美国军队在营一级分队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军官,指导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训练;在团(旅)以上部队设有专业机构或人员,计划和监督防护训练。苏联在军外训练中,受训人员即进行穿带防毒面具和使用侦察仪器的训练,入伍后的新兵增加防护训练时间和内容,并结合战术训练进行。美军明确规定了单兵在核、生物、化学武器条件下的训练内容,以及生存和基本作业的标准。
  
  发展趋势  随着战术核武器、中子弹的出现,速效、高效化学武器的发展,生物战剂传播、扩散方法的改进,增大了杀伤、破坏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因而加强群众性的防护训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将更为各国军队所重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