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信以鹊为喜鸟,鹊鸣兆吉的观念已经积淀为中国人的传统情结。人们不仅把飞鹊临门栖枝欢鸣当作喜事将至的吉兆,而且禁忌捕鹊掏巢,唯恐因此而失去好运气。与此同时,画鹊兆喜的风气也很流行,品种多样,如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以“钱”谐“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上树下对望,叫《欢天喜地》(以“獾”谐“欢”)等。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以“梅”谐“眉”,故又叫《喜上眉梢》。
鹊为什么会被视作喜鸟,鹊鸣兆吉的观念又是怎样形成的?
民间传说,天地间第一对鹊儿生在腊月,当时万木凋零,鹊儿只能栖息在腊梅树上。因其上体羽色黑褐,人们称之为“黑鸟”。中国人习惯在腊月里办喜事,黑鸟儿瞧见屋外院内鼓乐齐鸣,热闹非凡,故也在树上吱吱喳喳鸣欢。于是人们觉得再叫它黑鸟不吉利了,遂取腊梅的“腊”字半边配“鸟”字,成“鹊”;并讨口彩说,鹊儿在树上的吱喳声,是给新人贺喜。从此,“喜”与“鹊”相联,成了受欢迎的角色。
另有一种意见,谓鹊为喜鸟,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关。织女和牛郎因违旨相爱而被天帝分隔在银河两边的动人故事,在秦汉时期已经普遍流传,后来人间的一位同情者让鹊儿充当了他们之间的幸福使者,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说:“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罗愿《尔雅翼》卷一三:“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此说想像更加丰富,把乌鹊所以会在初秋时节秃顶,归结为它们在银河上搭起鹊桥,让织女在头上踩过,“故毛皆脱去”的缘故。如此则一身黑毛秃顶长尾的乌鹊,顿时令人刮目相看,成为男婚女嫁、夫妻美满的象征。直到今天,人们仍把撮合美好姻缘的行为称为“搭鹊桥”,因此鹊为喜鸟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各种鹊形吉祥纹图尤多见于新婚场合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鹊鸣兆喜的观念,来源于古人对鹊具有预知风向、晴湿的能力的认识。鹊为“阳鸟”,天性恶湿,故又称“干鹊”。干鹊具有感应气象变化的本能。《淮南子·缪称训》:“鹊巢知风之所起。”《淮南子·人间训》:“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周易统卦》:“鹊者,阳鸟,先物而动,先事而应。”这种本能成为人们利用物候预测气象的手段,如以鹊巢高低占验水旱,以鹊鸣清浊占验雨晴等;进而人们把干鹊的这种本能引入兆验人事的吉凶,《西京杂记》卷三:“干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嘉。”因知在交通和遮雨条件都比较落后的古代,人们以鹊鸣来判断当日主晴,于是安排访友作客、省亲归宁等出门旅行性质的活动;反之,由己推人,鹊鸣就成为“行人将至”的预兆了。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所谓“行人”,大多指远行服役戍边的徭卒、士兵之类,几乎家家都有。设能平安归来,自然是喜事,故“干鹊噪而行人至”的涵义中,喜兆隐然在焉。在此基础上,鹊鸣而兆行人回归的特指之喜,又向着一般意义上的喜事喜讯普及,报喜的干鹊也因此改“姓”,成了“灵鹊”、“神鹊”和“喜鹊”。南朝萧纪《咏鹊诗》:“欲避新枝滑,还向故巢飞;今朝听声喜,家信必应归。”唐无名氏《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足证在南北朝隋唐时,鹊鸣兆喜已经成为普遍的认识。
此外,还有人认为鹊为喜鸟、鹊鸣兆吉的俗信,很可能是上古初民鸟图腾崇拜的遗迹或变体。但说者未能就此推断提供详细的论证。
又有人指出,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世俗迷信看,鹊鸣兆吉并非一概而论,《格物总论》称“南人闻其噪则喜,北人闻其噪则悲”;有的地方以鹊噪时辰预测凶吉,如午时鹊鸣则兆疾病,亥时鹊鸣则兆口舌是非等。《周书》:“小寒……又五日,鹊始巢;鹊不始巢,国不宁。”《说文》:“鹊知太岁之所在。”《杂五行书》:“埋鹊一枚沟中,辟盗贼奸邪。”这些记载说明古人惯用鹊作“鸟占”或禳解一类的巫术,其因果关系是多元性的,这为我们探索鹊鸣兆吉或兆凶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另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