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MBR
最小外接矩形分解技术
1.
The shape of a polygon can be determined by DMBR (decomposed minimum bounding rectangle) and the detailed spatial structure information together with more exact querying results can also be got.
利用Hilbert曲线的聚类特性解决了R-tree查寻路径的非惟一性问题;通过最小外接矩形分解技术(DMBR)确定多边形的形状,直接获得空间对象的具体结构信息,获得了更精确的查寻结果;采用改进的分裂算法可提高节点分配的效率和节点的饱和度,减少I/O访问次数,缩短数据在内存与硬盘之间相互交换的时间。
2) minimum enclosing rectangle
最小外接矩形
1.
To seek a convenient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rice shape,a real-time vision-based detection approach was developed,which used an improved Ostu algorithm to segmentate the image,eliminated the noise of image by open operation,and calculated rice shape characteristic values by the minimum enclosing rectangle method.
提出了以改进的最大类间方差法来自动确定图像分割阈值,采用开运算去除图像中的噪声,使用最小外接矩形方法计算稻米粒型。
2.
A method to inspect the ratio of rice kernel was proposed, in which a calculation method by using the minimum enclosing rectangle (MER) around the rice kernel was designed and verified.
对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检测稻米粒型的方法进行了探索,设计了一种利用稻米轮廓的最小外接矩形(MER,MinimumEnclosingRectangle)计算粒型的方法,并对算法进行了验证。
3.
Then this paper proposed a user-defined template based on the minimum enclosing rectangle(MER) to complete the finally orientation,and found the center of the eyes using the area.
根据眼睛的构造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外接矩形的自定义模板来实现眼睛的最终定位并利用区域质心标定出了眼睛区域的中心位置。
3) Minimum Enclosing Rectangle method
最小外接矩形法
4) Minimum Bounding Rectangular(MBR)
最小外包矩形
1.
The model divides the three-dimension space into twenty-seven regions by extending the edges of Minimum Bounding Rectangular(MBR) of reference object and uses a three rows and nine ranks matrix which is constructed by recording whether the regions meet with primary object in the twenty-seven regions to represent direction relations.
该模型是平面方向关系矩阵模型向三维空间的扩展,通过延伸参考对象在三维空间最小外包矩形的边,将三维空间划分为27个方向区域,通过记录上述27个方向区域与主对象的交集是否为空,构造一个三行九列的矩阵,用以表示三维空间的方向关系。
5) minimum area bounding rectangle of an arbitrary polygon
多边形最小面积外接矩形
6) minimum enclosing rectangle(MER)
最小邻接矩形
1.
The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minimum enclosing rectangle(MER)was applied to deal with them, got a satisfactory effect.
应用计算最小邻接矩形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
补充资料:窑外分解技术
将水泥生料粉的预热和绝大部分碳酸钙的分解过程置于窑外的预热器和分解炉中进行,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是对于干法回转窑煅烧水泥熟料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自1971年底在日本第一次投入大规模工业生产以来,这项技术在世界上迅速得到推广。在1976~1981年的五年间,71个国家共新建296台大型回转窑中,采用窑外分解技术的有42台。到1984年世界上已投产或正在建设的采用窑外分解技术的回转窑约在 150台以上,年生产能力超过100Mt。
目前,所开发的各类分解炉的共同特点是燃料与生料粉都是以悬浮状态存在,使燃烧与换热同时进行。由于气固相之间的接触表面较之在回转窑内要增大上千倍,因而分解炉内燃烧、换热和反应均在高效率下完成。分解炉的结构形式很多,但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已使用的类型有旋流式、喷腾式、悬浮式以及沸腾式等。
带有悬浮预热器的回转窑称悬浮预热器窑,简称SP窑。带有悬浮预热器和分解炉的回转窑煅烧系统,是在悬浮预热器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又称新预热器窑,简称NSP窑。在NSP窑中,设有SF炉(闪燃炉)。由于生料粉的预热和碳酸钙分解过程移至回转窑外进行(图1),所以窑长度大大缩短,热耗明显降低,产量却大大提高。
NSP 窑生产流程 生料从 I级预热器入口管道输入(图2),与Ⅱ级预热器出口的热气体混合进行有效的气固热交换,然后在Ⅰ级预热器内进行气固分离,含少量粉尘的废气自顶部排出至电除尘器进一步净化。被一次预热后的生料粉沉积在旋风筒锥体中,经锁风阀输入至Ⅱ级预热器入口管道。如此反复进行,多次换热。最后将Ⅲ级预热器出来的已被预热到730~780°C左右的生料粉送入分解炉,使其中90%左右的碳酸钙分解,随气流进入Ⅳ级旋风筒,经分离后入回转窑烧成熟料。煅烧熟料所需的一部分热量(约50%~60%)由窑头喷煤燃烧提供,另一部分热量则是将煤粉送入分解炉中燃烧而得。熟料出回转窑时温度很高,故需送入冷却机,用空气冷却,以回收显热。部分被预热了的空气可入窑作为二次风,供窑内煤粉燃烧用。另一部分热空气经三次风管送入分解炉,作为助燃空气。
NSP窑的优点 ① 单位容积产量高,是SP窑的2.2倍,是干法中空长窑的3.5倍。② 窑的单机生产能力大,目前最高日产量已达 8~10kt熟料。③窑的衬砖使用寿命长,系统运转周期长。④设备占地面积小,为SP窑的二分之一;设备费用低,为SP窑的85%~90%。⑤能利用劣质燃料。⑥对环境污染小,废气中NOx含量仅为SP窑的五分之一。
目前,所开发的各类分解炉的共同特点是燃料与生料粉都是以悬浮状态存在,使燃烧与换热同时进行。由于气固相之间的接触表面较之在回转窑内要增大上千倍,因而分解炉内燃烧、换热和反应均在高效率下完成。分解炉的结构形式很多,但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已使用的类型有旋流式、喷腾式、悬浮式以及沸腾式等。
带有悬浮预热器的回转窑称悬浮预热器窑,简称SP窑。带有悬浮预热器和分解炉的回转窑煅烧系统,是在悬浮预热器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又称新预热器窑,简称NSP窑。在NSP窑中,设有SF炉(闪燃炉)。由于生料粉的预热和碳酸钙分解过程移至回转窑外进行(图1),所以窑长度大大缩短,热耗明显降低,产量却大大提高。
NSP 窑生产流程 生料从 I级预热器入口管道输入(图2),与Ⅱ级预热器出口的热气体混合进行有效的气固热交换,然后在Ⅰ级预热器内进行气固分离,含少量粉尘的废气自顶部排出至电除尘器进一步净化。被一次预热后的生料粉沉积在旋风筒锥体中,经锁风阀输入至Ⅱ级预热器入口管道。如此反复进行,多次换热。最后将Ⅲ级预热器出来的已被预热到730~780°C左右的生料粉送入分解炉,使其中90%左右的碳酸钙分解,随气流进入Ⅳ级旋风筒,经分离后入回转窑烧成熟料。煅烧熟料所需的一部分热量(约50%~60%)由窑头喷煤燃烧提供,另一部分热量则是将煤粉送入分解炉中燃烧而得。熟料出回转窑时温度很高,故需送入冷却机,用空气冷却,以回收显热。部分被预热了的空气可入窑作为二次风,供窑内煤粉燃烧用。另一部分热空气经三次风管送入分解炉,作为助燃空气。
NSP窑的优点 ① 单位容积产量高,是SP窑的2.2倍,是干法中空长窑的3.5倍。② 窑的单机生产能力大,目前最高日产量已达 8~10kt熟料。③窑的衬砖使用寿命长,系统运转周期长。④设备占地面积小,为SP窑的二分之一;设备费用低,为SP窑的85%~90%。⑤能利用劣质燃料。⑥对环境污染小,废气中NOx含量仅为SP窑的五分之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