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突防效果指标
1)  the sortie effectiveness
突防效果指标
2)  effectiveness index
效果指标
3)  verifying outburst prevention effect
防突效果检验
4)  index of drilling efficiency
钻探效果指标
1.
It has presented the index of drilling efficiency expressed by the ration of penetration rate and matrix wear,this determing the optimal drilling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latter index.
讨论了金刚石钻进中提高机械钻速和降低钻探磨损问题 ;探讨了这两个技术指标与钻压、转速的关系 ;提出了表示机械钻速和钻头胎体磨损关系的钻探效果指标 ,并根据后者确定出了规程参数最优
5)  damage effect index
毁伤效果指标
1.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lack of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striking effect in the automatic damage assessment for bridge,the damage effect index and damage assessment model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emplate matching according to bridge’s characteristics which was stricken by missile.
针对桥梁自动毁伤评判中打击效果评估标准的缺乏问题,利用模板匹配思想,结合导弹攻击桥梁目标的特点,提出了桥梁目标的毁伤效果指标,建立了桥梁毁伤效果评判模型。
2.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ling of damage effect index for convent missiles when which fire at system target among target groups.
探讨常规导弹打击目标类群中系统目标的毁伤效果指标的建模方法。
3.
Being aimed at the target analysis problem in surface to surface missile fire program,then draws into the idea of target function vulnerable degree,moreover proposes the idea of damage effect index model building which are based on target function vulnerable degree.
针对地地战术导弹火力计划制作中目标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引入目标功能易损度的概念,并提出了基于目标功能易损度的毁伤效果指标建模的思想。
6)  economy effect guide line
经济效果指标
1.
Using 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thod of probability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economy effect guide line with Gauss or Beta distributions in investment project evaluatio
本文运用概率工具讨论了投资项目评估中经济效果指标服从高斯分布和贝塔分布时的概率描述与分析方法。
补充资料: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训练
      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袭击所进行的防护训练。简称"三防"训练。苏军称"化生放"防护训练,美军称 "核生化" 防护训练。目的是提高军队的防护能力,免受或减轻核、化学、生物武器对人员、牲畜的杀伤和对武器、装备、物资的破坏。
  
  简史  "三防"训练是随着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加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首次使用化学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生物武器和核武器。这些新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引起许多国家军队对其防护研究和训练的普遍重视,先后设置组织机构管理训练。1939年,针对侵华日军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设立了防化学队,八路军各师建立了防化勤务主任室,部队开展了防化训练。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针对侵朝美军多次使用生物、化学武器,普遍进行了防生物和防化学武器的训练。1953年,人民解放军建立了各级"三防"训练的专业机构,并将"三防"训练列入训练大纲,作为全军训练的共同科目,普遍开展了训练。
  
  
  内容和方法 其内容通常包括: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基本性能,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发现放射性沾染和毒袭的方法,个人和分队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方法,在受染地域、地段的行动要求和通过的方法,消毒、消除沾染和急救方法等。这种训练的组织方法:军官采取短期集训或结合部队演习,演练防护的组织指挥;部队训练通常由团以上机关培训骨干,以连、排为单位组织实施。一般使用图表模型、毒剂嗅样盒和模拟化学武器、模拟核爆炸等代用器材进行训练。有时亦可在专用场地进行实毒训练,或利用核武器爆炸试验进行训练。
  
  苏联和美国军队在营一级分队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军官,指导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训练;在团(旅)以上部队设有专业机构或人员,计划和监督防护训练。苏联在军外训练中,受训人员即进行穿带防毒面具和使用侦察仪器的训练,入伍后的新兵增加防护训练时间和内容,并结合战术训练进行。美军明确规定了单兵在核、生物、化学武器条件下的训练内容,以及生存和基本作业的标准。
  
  发展趋势  随着战术核武器、中子弹的出现,速效、高效化学武器的发展,生物战剂传播、扩散方法的改进,增大了杀伤、破坏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因而加强群众性的防护训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将更为各国军队所重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