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emperature crack width variation
温度裂缝张合度
2) fracture tempreture
裂缝温度
3) temperature crack
温度裂缝
1.
Study on the causes of temperature cracks in masonry-concrete building and countermeasures;
砖混结构温度裂缝成因及对策
2.
The reasons of bricked housing temperature crack and its control technique;
砖砌体住宅温度裂缝的成因及其控制技术
3.
Analysis on the temperature cracks in parapet of masonry-concrete building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砖混住宅女儿墙温度裂缝的分析与预防
4) temperature cracking
温度裂缝
1.
Analysis of reason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emperature cracking of large concrete block;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
How to calculate and control the temperature cracking of large ferroconcret structure;
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度裂缝计算及控制
3.
Meanwhile,through combined with some existing problems in structure body structure forms and its design,it also brings forward some useful methods to be adopted for preventing temperature cracking in routin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so as to more effectively control and avoid the occurance of temperature cracks.
针对砌体结构温度裂缝的种类和成因作了扼要分析,并结合砌体结构形式及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设计、施工中应采取的防治温度裂缝的一些方法,从而有效控制和预防温度裂缝的产生。
5) temperature cracks
温度裂缝
1.
The reasons of mass concrete temperature cracks and the controlling steps;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原因及控制措施
2.
Analysis of protecting measures of pouring board temperature cracks in brick concrete structure;
砖混结构现浇楼板温度裂缝的防范措施分析
3.
Controlling measures of temperature cracks in bridge big bulk concrete construction;
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度裂缝控制对策
6) thermal crack
温度裂缝
1.
Comment on: The thermal crack formation and crack-control for mass concrete;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2.
The reason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producing thermal cracks of top floor wall in multi-storey brick masonry residence;
多层砖混住宅顶层墙体温度裂缝的成因及防治
3.
This makes the thermal cracks in massive concrete more familiar.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这使得工程建设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具有相当普遍性的问题。
补充资料: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
海水的 3个状态参数。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和压力而变化。因为压力一般可用深度表示,所以对固定深度来说,海水的密度只随温度和盐度而变。海水的多种运动,与海水密度的分布和变化密切相关;海水的温度对大气温度有很大的影响,能使地球的气候发生变异;海水的盐度是研究海洋中许多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地质过程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盐度、温度和密度在海水中的分布规律,是海洋科学的一项基本内容。
盐度 海水是复杂的溶液,含有氯、钠等80余种元素。一般用盐度表示海水中的含盐量。在海洋调查中可直接采用物理手段,快速而准确地测定盐度(见海水盐度)。
在全世界海洋中,海水的盐度平均值约为34.7。在盐度为35的 1千克海水中,含氯离子 19.34克,钠离子10.77克,还有硫、镁、钙、钾等成分。外海的海水盐度较高,可达35~36;近海、特别是河口区域的海水盐度可低于30,这是因为陆地径流输入淡水的缘故。全球海洋表层的海水的盐度分布,主要取决于不同区域的蒸发和降水。但在高纬度海区,它还与结冰和融冰有关:结冰时海水盐度升高,融冰时盐度降低。
温度 海水表层的水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因而低纬度海区水温高,高纬度海区水温低,高低之差可达30°C。水温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1000米处的水温约为4~5°C,2000米深处为2~3°C,深于3000米处为1~2°C。占大洋总体积75%的海水,温度在0~6°C之间,全球海洋平均温度为3.5°C。
密度 世界海洋海水的密度是盐度(S)、温度(T)和压力(p)的函数,以ρSTp表示,也叫现场密度。其倒数为比容,以αSTp表示。因为海水的现场密度稍大于1,一般为1.0255~1.0285,因此常用现场条件密度
σSTp=(ρSTp-1)×103表示密度。同理,用现场条件比容VSTp表示比容:
VSTp=(αSTp-0.9)×103在大气压力下的海水密度(或比容),只是盐度和温度的函数,通常用条件密度σT(或条件比容VT)表示。
分布和变化 太平洋中部表面海水的盐度等值线,近似地和纬圈平行;其西部边缘海等海区的盐度等值线,大体上和海岸平行。盐度在35左右的高盐水在太平洋中所占的海域十分广阔:赤道海域的盐度为34.5~35.5;在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各出现一个高盐度(接近36)的海域;高纬度海域盐度较低,例如南纬60度附近为34,北纬60度附近为31.5~33.0。在北纬40度附近的海域和西部的边缘海,海水的盐度梯度较大。除靠近大陆的海区外,冬夏的盐度分布差别不大。其他大洋的分布特点也类似。
大洋表面温度的分布,冬夏明显不同,2月份在太平洋中北纬 5~50度和南纬20~50度的海域,等温线基本上和纬圈平行,但在黑潮区有高温水舌指向东北;南纬10度的海域,有向东伸展的高温水舌;南纬 5~15度的海域,有29°C的高温区。北半球海水的最低温度,可低于0°C;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北部的海水可以结冰;南部大洋海水的温度,最低可达1°C左右。夏季(8月),太平洋北纬23.5~40度、南纬15~60度海域,等温线几乎与纬圈平行,而赤道海域的等温线呈舌状分布:高温舌从加罗林群岛附近向西南伸展;在北纬50~70度海域,为向东南伸展的低温水舌。北太平洋的最低温度为7°C;南大洋的最低温度为-1°C,出现在南极附近的海域。其他大洋的温度分布虽各有特点,但其分布规律仍和太平洋相近。
表面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随纬度的平均分布特点是:盐度在赤道附近较低(34.6),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中纬度各出现一个高值(接近36),再向两极又降低,至北纬60度达最低值(32.4);温度在赤道海域最高(28~29°C),向两极逐渐降低,可低达 0~1.9°C,密度在赤道附近最低(1.022克/厘米3),向两极逐渐升高,可达1.026克/厘米3(图1)。
温度、盐度和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海洋各有不同特点(图2),其中以盐度的变化最为复杂,而温度的变化趋势和密度相反。这3个状态参数在各水层中的变化有明显的不同:上层(深度小于1000米)变化最大;在深度1000~2000米的水层中,变化已不明显;在深于4000米的水层中,各个气候带的变化规律基本上一致。这种分布特点与大洋水体的混合和环流状况有关(见水团)。
盐度 海水是复杂的溶液,含有氯、钠等80余种元素。一般用盐度表示海水中的含盐量。在海洋调查中可直接采用物理手段,快速而准确地测定盐度(见海水盐度)。
在全世界海洋中,海水的盐度平均值约为34.7。在盐度为35的 1千克海水中,含氯离子 19.34克,钠离子10.77克,还有硫、镁、钙、钾等成分。外海的海水盐度较高,可达35~36;近海、特别是河口区域的海水盐度可低于30,这是因为陆地径流输入淡水的缘故。全球海洋表层的海水的盐度分布,主要取决于不同区域的蒸发和降水。但在高纬度海区,它还与结冰和融冰有关:结冰时海水盐度升高,融冰时盐度降低。
温度 海水表层的水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因而低纬度海区水温高,高纬度海区水温低,高低之差可达30°C。水温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1000米处的水温约为4~5°C,2000米深处为2~3°C,深于3000米处为1~2°C。占大洋总体积75%的海水,温度在0~6°C之间,全球海洋平均温度为3.5°C。
密度 世界海洋海水的密度是盐度(S)、温度(T)和压力(p)的函数,以ρSTp表示,也叫现场密度。其倒数为比容,以αSTp表示。因为海水的现场密度稍大于1,一般为1.0255~1.0285,因此常用现场条件密度
σSTp=(ρSTp-1)×103表示密度。同理,用现场条件比容VSTp表示比容:
VSTp=(αSTp-0.9)×103在大气压力下的海水密度(或比容),只是盐度和温度的函数,通常用条件密度σT(或条件比容VT)表示。
分布和变化 太平洋中部表面海水的盐度等值线,近似地和纬圈平行;其西部边缘海等海区的盐度等值线,大体上和海岸平行。盐度在35左右的高盐水在太平洋中所占的海域十分广阔:赤道海域的盐度为34.5~35.5;在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各出现一个高盐度(接近36)的海域;高纬度海域盐度较低,例如南纬60度附近为34,北纬60度附近为31.5~33.0。在北纬40度附近的海域和西部的边缘海,海水的盐度梯度较大。除靠近大陆的海区外,冬夏的盐度分布差别不大。其他大洋的分布特点也类似。
大洋表面温度的分布,冬夏明显不同,2月份在太平洋中北纬 5~50度和南纬20~50度的海域,等温线基本上和纬圈平行,但在黑潮区有高温水舌指向东北;南纬10度的海域,有向东伸展的高温水舌;南纬 5~15度的海域,有29°C的高温区。北半球海水的最低温度,可低于0°C;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北部的海水可以结冰;南部大洋海水的温度,最低可达1°C左右。夏季(8月),太平洋北纬23.5~40度、南纬15~60度海域,等温线几乎与纬圈平行,而赤道海域的等温线呈舌状分布:高温舌从加罗林群岛附近向西南伸展;在北纬50~70度海域,为向东南伸展的低温水舌。北太平洋的最低温度为7°C;南大洋的最低温度为-1°C,出现在南极附近的海域。其他大洋的温度分布虽各有特点,但其分布规律仍和太平洋相近。
表面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随纬度的平均分布特点是:盐度在赤道附近较低(34.6),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中纬度各出现一个高值(接近36),再向两极又降低,至北纬60度达最低值(32.4);温度在赤道海域最高(28~29°C),向两极逐渐降低,可低达 0~1.9°C,密度在赤道附近最低(1.022克/厘米3),向两极逐渐升高,可达1.026克/厘米3(图1)。
温度、盐度和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海洋各有不同特点(图2),其中以盐度的变化最为复杂,而温度的变化趋势和密度相反。这3个状态参数在各水层中的变化有明显的不同:上层(深度小于1000米)变化最大;在深度1000~2000米的水层中,变化已不明显;在深于4000米的水层中,各个气候带的变化规律基本上一致。这种分布特点与大洋水体的混合和环流状况有关(见水团)。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