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xplosion earthquake offect observation
爆破地震观测
2) blasting ground motion observation
爆破地震动监测
3) Blasting seismic monitoring
爆破地震监测
1.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bench blasting seismic monitoring home and abroad, This thesis, by means of vertical velocity of blasting seismic wave, analyses 89 groups monitoring data of 13 site bench blasting by use of statistics and regression, concludes the rule of blasting seismic wave spreading and attenuation and gains the experiential values of K and a .
本课题在国内外台阶爆破地震监测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爆破地震波垂直方向震速为监测参量,对13次现场台阶爆破89组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回归分析,归纳出张沟露采爆破地震波传播和衰减的总体规律,得出K、a经验值,该公式回归相关系数为0。
4) Wide-angle seismic experiment
爆破地震测深
5) Blasting earthquake
爆破地震
1.
Energy Centralization Effect of Blasting Earthquake Wave in the Stratum Media;
爆破地震波在地层介质中产生的能量集中效应
2.
With the downward extend of Baiyun main mine and increase of boundary expose area, the effect of blasting earthquake on slope and nearby buildings is increasing.
随着白云铁矿采场的向下延伸 ,边帮暴露面积加大 ,爆破地震对边坡及近坑建筑物的影响日趋严重。
3.
The study of blasting earthquake effect currently concentrates on the propagating regular of blasting earthquake in rock-soil mass and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onitoring data of blasting vibration,however,the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dynamic response to blasting earthquake is less.
目前爆破地震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爆破地震波在岩土介质的传播规律和爆破振动实测数据的经验公式回归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而对爆破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较少。
6) Blasting seism
爆破地震
1.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the energy analysis method for blasting seismic signals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
基于小波变换的爆破地震信号能量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2.
Based on dynamics of structure,the dynamic response of structure resulting from blasting seism is analyzed.
基于结构动力学理论分析了结构在爆破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发现结构位移响应函数包含结构自振频率和爆破地震谐波频率因子。
补充资料:海底地震观测
用专门设计的地震仪投放于海洋底来观测海洋底的地震现象,确定震源参数,以研究海洋底地震活动规律并作地质构造分析的一种海洋地震测量新方法。
早在1937~1940年间,美国W.M.尤因等就进行过海底地震观测的尝试,但直到60年代以后,此项观测技术才随深海大洋调查的发展而得到采用。苏联、美国、英国、日本等进行了海底地震仪的研制和观测方法的试验,并在不同海底区,如大洋洋脊、岛弧、海沟、深海洋盆等地区,利用海底地震仪进行过观测,发现洋脊区的微地震活动规律和海沟区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见海底地震)。
观测仪器 由于海水对声波传播的限制,利用一般的地震测量技术,人们往往无法有效地、经济地接收到一些重要的地震信息,如横波及其频散信息、三分量的地震信息等,因此产生了海底地震观测这一新技术。海底地震观测的主要仪器是海底地震仪。它的主体包括拾震器(亦称传感器、地震检波器)、放大器、记录器、石英钟和电源等。仪器主体被密封在耐压容器中,放置海底进行全自动记录,借助浮标和系留系统或自动控制系统升浮而回收。海底地震仪采用可变线圈型电磁式结构。它的体积小,比较坚固,有良好的水密性。由于地震频率范围变化很大,因此要求根据不同的观测目的,选择短周期和长周期的检波器来分别测定适当的频率范围。
海底地震仪分为单分量和三分量两种。单分量地震仪记录垂直分量,频率范围为2~20赫,动态范围可达65分贝,石英钟精度为 10-6秒,功率为0.5瓦/小时,记录时间为30天。三分量(两个水平分量和一个垂直分量)地震仪,一般是由三个方向安置的单分量地震仪和一个水听器组成,前者在海底直接测量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后者测量水中传播的地震波(纵波)。
观测方法 海底地震仪投放、回收或观测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锚定浮标式,用尼龙缆绳将地震仪与浮标连接起来,便于寻找回收。用这一方式可进行多点观测,但缆绳容易带来干扰。②自由下落自动升浮式,将海底地震仪同带有分离装置的锚连接好,投入海中后自由下落海底,预定的观测时间一过,仪器内的定时器或船上发出的信号指令使仪器与锚自动分离,升浮海面,打捞回收。此装置结构复杂而沉重。③海底电缆式,用海底电缆把海底地震仪和陆上观测站连接起来进行半永久的观测,海底电缆起到数据传输、遥控、电力供给的作用。此法仅能用于离岸较近的浅海地区。
由于海底地震活动是十分频繁的,一般采用多点的长期连续观测,观测深度可达6000米。目前主要在近海和不很深的洋底进行观测,所投放的地震仪器仅限于4~5台。为了确定震源位置,必须选择合理的台站布置方案。据理论计算,海底地震仪的最佳分布方案是:将n-1台海底地震仪均匀地放置在圆周上,而第n台放于圆心。一般来说,只要不是将地震仪投放在一条直线上,都可以根据所得到的数据求出震源位置。对于微震的观测则应注意到它们出现的区域性,一般应部署在洋脊裂谷、转换断层和海沟附近。
应用现状 主要应用海底地震仪观测海底天然地震,也可用来观测人工激发的地震,但对于人工激发地震的观测,目前仅限于仪器的研制和试验性观测。海底地震仪观测天然地震或人工地震已经被应用于几个方面:①研究大洋洋脊、海盆、海沟等地区的地震活动和构造活动的特点;②通过微震观测,监视大地震的发生,为地震预报和海底工程(如海底油田开发)服务;③调查大陆-大洋过渡带的地壳结构,揭示板块俯冲作用的机理;④在广阔的海洋中进行地震观测,有助于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早在1937~1940年间,美国W.M.尤因等就进行过海底地震观测的尝试,但直到60年代以后,此项观测技术才随深海大洋调查的发展而得到采用。苏联、美国、英国、日本等进行了海底地震仪的研制和观测方法的试验,并在不同海底区,如大洋洋脊、岛弧、海沟、深海洋盆等地区,利用海底地震仪进行过观测,发现洋脊区的微地震活动规律和海沟区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见海底地震)。
观测仪器 由于海水对声波传播的限制,利用一般的地震测量技术,人们往往无法有效地、经济地接收到一些重要的地震信息,如横波及其频散信息、三分量的地震信息等,因此产生了海底地震观测这一新技术。海底地震观测的主要仪器是海底地震仪。它的主体包括拾震器(亦称传感器、地震检波器)、放大器、记录器、石英钟和电源等。仪器主体被密封在耐压容器中,放置海底进行全自动记录,借助浮标和系留系统或自动控制系统升浮而回收。海底地震仪采用可变线圈型电磁式结构。它的体积小,比较坚固,有良好的水密性。由于地震频率范围变化很大,因此要求根据不同的观测目的,选择短周期和长周期的检波器来分别测定适当的频率范围。
海底地震仪分为单分量和三分量两种。单分量地震仪记录垂直分量,频率范围为2~20赫,动态范围可达65分贝,石英钟精度为 10-6秒,功率为0.5瓦/小时,记录时间为30天。三分量(两个水平分量和一个垂直分量)地震仪,一般是由三个方向安置的单分量地震仪和一个水听器组成,前者在海底直接测量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后者测量水中传播的地震波(纵波)。
观测方法 海底地震仪投放、回收或观测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锚定浮标式,用尼龙缆绳将地震仪与浮标连接起来,便于寻找回收。用这一方式可进行多点观测,但缆绳容易带来干扰。②自由下落自动升浮式,将海底地震仪同带有分离装置的锚连接好,投入海中后自由下落海底,预定的观测时间一过,仪器内的定时器或船上发出的信号指令使仪器与锚自动分离,升浮海面,打捞回收。此装置结构复杂而沉重。③海底电缆式,用海底电缆把海底地震仪和陆上观测站连接起来进行半永久的观测,海底电缆起到数据传输、遥控、电力供给的作用。此法仅能用于离岸较近的浅海地区。
由于海底地震活动是十分频繁的,一般采用多点的长期连续观测,观测深度可达6000米。目前主要在近海和不很深的洋底进行观测,所投放的地震仪器仅限于4~5台。为了确定震源位置,必须选择合理的台站布置方案。据理论计算,海底地震仪的最佳分布方案是:将n-1台海底地震仪均匀地放置在圆周上,而第n台放于圆心。一般来说,只要不是将地震仪投放在一条直线上,都可以根据所得到的数据求出震源位置。对于微震的观测则应注意到它们出现的区域性,一般应部署在洋脊裂谷、转换断层和海沟附近。
应用现状 主要应用海底地震仪观测海底天然地震,也可用来观测人工激发的地震,但对于人工激发地震的观测,目前仅限于仪器的研制和试验性观测。海底地震仪观测天然地震或人工地震已经被应用于几个方面:①研究大洋洋脊、海盆、海沟等地区的地震活动和构造活动的特点;②通过微震观测,监视大地震的发生,为地震预报和海底工程(如海底油田开发)服务;③调查大陆-大洋过渡带的地壳结构,揭示板块俯冲作用的机理;④在广阔的海洋中进行地震观测,有助于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