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裂纹面
1)  the edges of the crack
裂纹面
2)  end surface crack
端面裂纹
1.
Using macroscopic,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method, the end surface crack of V section guide rail was analysed.
用宏观、微观检验的方法,对V型钢导轨端面裂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3)  surface crack
表面裂纹
1.
Preventive to surface crack of MB15 magnesium alloy Φ482 mm ingot;
MB15镁合金Φ482mm铸锭表面裂纹的预防措施
2.
Surface Cracks in TP2 Copper Tube Billets in Horizontal Continuous Casting;
TP2铜管坯水平连铸表面裂纹研究
3.
An Analysis on Surface Cracks Formation of H Beam of Nb-V Microalloying Steel BS55C;
Nb-V微合金化H型钢BS55C表面裂纹成因分析
4)  interface crack
界面裂纹
1.
Numerical validation of Corigliano-Bolzon model for interface crack of composites;
复合材料界面裂纹Corigliano-Bolzon模型数值验证
2.
Self-similar solutions for semi-infinite interface crack spreading problems in orthotropic medias;
正交异性体中半无限长界面裂纹扩展问题的自相似解
3.
Boundary element analysis of small scale yielding of bimaterial interface crack;
双材料界面裂纹小范围屈服边界元分析
5)  surface flaw
表面裂纹
1.
The surface flaws of different sizes were introduced into SiC/BN laminated ceramics by Vickers indentation method.
 采用压痕法在SiC/BN层状陶瓷试样的表面引入不同尺寸的表面裂纹,利用三点弯曲测量含裂纹试样的极限断裂应力,研究了不同尺寸的表面裂纹对层状陶瓷断裂强度的影响;根据压痕载荷-强度实验结果,测定层状陶瓷的阻力曲线,并与单相SiC陶瓷对比。
6)  interfacial crack
界面裂纹
1.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of interfacial crack between metal-base ceramic coating and steel;
金属基陶瓷涂层/钢基体界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2.
Analysis of the mode-Ⅲ interfacial crack between piezoelectric and elastic layers;
条形压电材料和弹性材料Ⅲ型界面裂纹分析
3.
Numerical computation of SIFs for bimaterial-interfacial crack by meshless method;
双材料界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无网格分析
补充资料:淬火裂纹和非淬火裂纹的特征及实例分析

淬火裂纹是指在淬火过程中或在淬火后的室温放置过程中产生的裂纹。后者又叫时效裂纹。造成淬火开裂的原因很多,在分析淬火裂纹时,应根据裂纹特征加以区分。


一、淬火裂纹的特征


在淬火过程中,当淬火产生的巨大应力大于材料本身的强度时,便会导致裂纹产生。淬火裂纹往往是在马氏体转变开始进行后不久产生的,裂纹的分布则没有一定的规律,但一般容易在工件的棱角槽口、截面突变处形成。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淬火开裂,可能是沿晶开裂,也可能是穿晶开裂;有的呈放射状,也有的呈单独线条状或呈网状。


因在马氏体转变区的冷却过快而引起的淬火裂纹,往往是穿晶分布,而且裂纹较直,周围没有分枝的小裂纹。


因淬火加热温度过高而引起的淬火裂纹,都是沿晶分布,裂纹尾端尖细,并呈现过热特征:结构钢中可观察到粗针状马氏体;工具钢中可观察到共晶或角状碳化物。


表面脱碳的高碳钢工件,淬火后容易形成网状裂纹。这是因为,表面脱碳层在淬火冷却时的体积胀大比未脱碳的心部小,表面材料受心部膨胀的作用而被拉裂呈网状。


二、非淬火裂纹的特征


淬火后发生的裂纹,不一定都是淬火所造成的,一般可根据下面的特征来区分。


淬火后发现的裂纹,如果裂纹两侧有氧化脱碳现象,则可以肯定裂纹在淬火之前就已经存在。淬火冷却过程中,只有当马氏体转变量达到一定数量时,裂纹才有可能形成。与此相对应的温度,大约在250℃以下。在这样的低温下,即使产生了裂纹,裂纹两侧也不会发生脱碳和出现明显氧化。所以,有氧化脱碳现象的裂纹是非淬火裂纹。


如果裂纹在淬火前已经存在,又不与表面相通,这样的内部裂纹虽不会产生氧化脱碳,但裂纹的线条显得柔软,尾端圆秃,也容易与淬火裂纹的线条刚健有力,尾端尖细的特征区别开来。


三、实例分析


实例一:


40Cr钢制成的转子轴,经锻造、淬火后发现裂纹。裂纹两侧有氧化迹象,经金相检验,裂纹两侧存在脱碳层,而且裂纹两侧的铁素体呈较大的柱状晶粒,其晶界与裂纹大致垂直。结论:裂纹是在锻造时形成的非淬火裂纹。


当工件在锻造过程中形成裂纹时,淬火加热即引起裂纹两侧氧化脱碳。随着脱碳过程的进行,裂纹两侧的碳含量降低,铁索体晶粒开始生核。当沿裂纹两侧生核的铁素体晶粒长大到彼此接触后,便向离裂纹两侧较远的基体方向生长。由于裂纹两侧在脱碳过程中碳浓度的下降,也是由裂纹的开口部位向内部发展,因而为铁素体晶粒的不断长大提供了条件,故最终长大为晶界与裂纹相垂直的柱状晶体。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