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Museum architecture
博物馆建筑
1.
Museum architecture is one of the building types with high specialization degree, which needs to be research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oretically.
博物馆建筑是一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建筑类型,对它的研究要建立在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基础上;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目的、组织与运作规律的新兴学科,在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中引入博物馆学的基本思想,将使建筑设计研究更符合博物馆的实际需要。
6) museum construction
博物馆建设项目
1.
The paper focus on the study on museum construction risk identification,and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seum construction risk identification from 4 aspects,which are objects,basis,methods and process.
着手于博物馆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的研究,在其研究必要性的基础上,从风险识别的目标、依据、方法、程序等方面研究并构建了博物馆建设项目施工风险识别的实施方案,并用专家调查法对东莞科技博物馆建设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为博物馆建设项目的风险识别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补充资料:博物馆建筑
为博物馆藏品保管、陈列展览、文化教育及学术研究等业务活动而专门设计修建的城市公共文化建筑。
历史演变 中世纪,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珍希的自然标本等大都收藏在皇家宫廷、私人官邸、教堂修道院或大学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了第一座专为收藏美术品而设计的房屋建筑,即今乌菲齐美术馆。1683年英国创建了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但房屋建筑从平面布局到立面造型,仍然是宫殿庙宇式的,博物馆内部没有陈列室、藏品库等功能区分。1793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将路易王朝在卢浮宫的收藏向公众展出,象征旧秩序的宫殿改成了博物馆,这是利用旧建筑开办公共博物馆的开端。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许多专门为博物馆修建的建筑也都是仿照宫殿寺庙的古典形式。1870年成立于纽约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897年建立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巴黎的巴黎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等,建筑平面、立面,不是宫殿式就是希腊神庙式。这类博物馆建筑通常以宏大的门厅、楼梯厅等为中心,联系主要的二层楼展厅,各个展厅之间又互相连通,建筑平面多采用"日"字或"田"字形,立面常有典雅的大理石柱廊,内外装修有繁琐的雕饰。从现代博物馆使用的要求来衡量,这类馆舍建筑使用上存在着的缺陷是很明显的,如功能分区不明确、人流路线组织不合理、层高过高、采光照明和藏品保管条件差、辅助用房不足等。
本世纪中期,现代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对博物馆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博物馆建筑设计也接受了现代建筑原则,一切以使用效果为前题,建筑设计完全服从功能要求,从而根本改变了博物馆建筑理论。在现代建筑理论影响下,新建的博物馆再也见不到宫殿式的平面或庙宇式的立面了,而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大量实墙面、条形采光口,或玻璃幕墙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博物馆建筑。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涌现了一批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博物馆建筑,例如路易斯安娜博物馆 (丹麦,哥本哈根)、巴黎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苏联莫斯科国家画廊、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东馆、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羽毛湖博物馆、日本佐仓国家历史民俗博物馆、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等。这些新颖的博物馆建筑除了使用功能完善,且有良好的现代化设施外,建筑设计趋向于同环境结合,使博物馆建筑与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相互融合,既美化了城市,也美化了博物馆内外部的视觉环境。博物馆事业的高度社会化,促进了现代博物馆在保存、展览、研究、教育、文化休息、游览观光等方面向综合、多功能化方向的发展。博物馆建筑设计亦服从于这一点,使现代博物馆建筑中增设了许多服务性设施用房,诸如公共餐厅、咖啡厅、博物馆商店、公共图书馆、视听室、讲演厅等。其中,又常常把博物馆门厅设计得很大,或专辟"共享空间",向社会提供社交活动场所。使博物馆建筑与城市生活相联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成为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向。
在现代博物馆中,有些馆由于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历史的原因只能建在古建筑中才能体现其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例如世界著名的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等。许多名人纪念馆也都是利用其故居建筑改建的。如果离开了这些古旧建筑就会削弱博物馆的纪念价值。但由于旧建筑自身具有的历史性、艺术性,往往与合理使用的功能要求之间有矛盾,早期博物馆专门建筑,也有这类矛盾。因而产生了改造旧建筑的动议。这类改造常常是结合博物馆增建、扩建同时进行的,通常的做法是:在力图保持建筑物原有外貌前题下,改造内部装修,拆除或遮蔽雕饰彩画,增加或改变隔墙位置,加装吊顶,降低展室层高,遮蔽采光口,改善照明设计,加设空气调节机,使展出的视觉环境适合表现展品内容。藏品库方面的改造则加强建筑物的密封性,安装防盗报警设施,改进排架方式和库内照明,为稳定库内小气候装置空调设备等,使库房环境适合于藏品永久性保管。此外,还调剂出部分房间辟为各种服务设施用房。
中国近代的早期博物馆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上海、天津等地建立博物馆,初期都没有专门修建博物馆建筑。后来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圆明园路建造的亚洲文会博物馆和法国人建造的震旦博物院都套用了欧洲博物馆的建筑形式。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建筑采用西洋式,按中国园林方式布局。辛亥革命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博物馆的数量、类型增加,但馆舍多半利用古旧建筑。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清宫所藏文物连同古建筑群向公众开放,是为古建筑办博物馆的典型。这一时期以来,地方博物馆在利用各种旧建筑物办博物馆时,也对原建筑作了程度不同的装修改造。30年代中期,中国建成了 2座现代博物馆建筑,即南京的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中央博物院原来的总体规划为中央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院,设有自然馆、人文馆、工艺馆,是一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宫殿式建筑群,1933年建成东翼人文馆,平面呈"曰"字型,大殿为仿辽代宫殿式样各种用房配备齐全。上海市博物馆选址在当年的上海新市区中心地带,系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雄伟的仿古建筑,陈列室、藏品库及各类办公用房、设备齐全,1935年开馆后不长时间即毁于战火。
中国博物馆事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当时博物馆的收藏、展览活动,都是利用旧建筑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博物馆事业有了开拓性的发展,1949~1966年新建了数十个博物馆,在建筑设计上出现两种趋向:一是按苏联展览馆模式设计博物馆,如安徽省博物馆(1956)、中央自然博物馆(1955,今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锕?(1959)等,建筑平面都呈"山"字型,建筑高大。这类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不适合博物馆使用,很难为陈列和参观组织合理的人流路线,层高太高,采光太亮,照度分布不均,内装修中雕饰、彩画、枝形吊灯等过多,干扰展览效果,库房面积不足,或建筑条件不符合藏品保管要求。另一趋向是按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形式建造博物馆,如北京的中国美术馆(1959),是一幢用传统的亭台楼阁形式组合成的博物馆建筑;上海鲁迅纪念馆则采用浙江绍兴民居形式,平面作"]"型布局,还附有一小巧的内庭园(1956);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采用了须弥座形式的台基,琉璃瓦檐口,正立面上使用了放大尺度的柱廊,建筑外貌气势雄伟,表现出建筑物的纪念性意境,建筑平面呈僽型,空间布局具有良好的流线,展览、保管、研究等各种用房功能分区明确,既有分隔又有联系,但陈列室过高,窗户过大过多,为空调供暖降温带来许多问题。文化大革命时期,博物馆建筑在极左思潮干扰下,某些纪念性博物馆设计由于采用庸俗的象征主义、形式主义创作手法,少有可取之作。70年代末以来在吸收国外现代博物馆建设经验的同时,开始走上探索中国现代化博物馆建筑的道路,如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乐遗址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它们都注意了环境设计,建筑布局也灵活多样,功能分区明确,流线合理,各种用房面积分配适当,并对博物馆建筑现代化民族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建筑组成 博物馆建筑的组成内容因馆的性质、规模不同而有差异。根据博物馆的共性,建筑组成可划分为 4个功能分区:①陈列、展览、教育与服务分区;②藏品库分区;③技术工作分区;④行政与研究办公分区。在建筑布局上各个功能分区应该是互有联系的,为了安全保卫和管理方便,建筑物的平面与空间布局设计,必须把观众参观路线与内部工作人员行经路线、藏品运送路线明确分开。
第一分区系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区域,由门厅、基本陈列室、临时 (专题) 展览厅、教室、讲演厅、视听室、休息室、餐厅等组成。门厅是博物馆观众集散枢纽,是组织引导观众或供观众游览休息的必要空间。现代博物馆的门厅还常用做社交活动。基本陈列室为博物馆常设的固定陈列室、展览厅用于举办短期的专题性展览,它们都是博物馆建筑的主体之一,在建筑总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现代博物馆为了更好的为教育服务,还须配备适当规模的教室、讲演厅等,尤其是自然和科技性质的博物馆除了配备教室、演讲厅外,尚须设置一定面积的实验室。由于现代博物馆日益趋向社会化,是公众文化游息的场所,所以有设置公共餐厅、咖啡厅、茶室等的必要。
第二分区为藏品库区,由库前区和藏品库两大部分组成。库前区用房包括卸落台、开箱室、登录室、清理室、消毒室、编目与目录室等组成。根据博物馆规模,大型博物馆的各种用房配备齐全,小型博物馆常将性质接近的工作室合拼。按博物馆保管工作惯例,藏品入库都是分类保管的,所以又有青铜器库、陶瓷器库、书画库、织绣库等的区分。另外根据藏品的珍贵程度分列级别,故又常常分别设置珍藏库、一般藏品库等。自然科学博物馆库房一般按学科分类分库保管,如分设鸟类、兽类、鱼类、两栖爬行类、无脊椎类等各类标本库。按标本制作方法不同,又分别设置湿制标本库和干制标本库,分别放置浸制标本、腊叶标本、生态标本及假剥制标本等。库房的建筑设计通常按藏品的性质、保管要求、珍贵程度确定防震、防火、防盗的级别及与防潮、防光等相应的措施。
第三分区为技术工作区,各种用房的组成视博物馆的性质、规模而异。以社会科学博物馆来说,国家级的博物馆或地区级的中心博物馆,通常设有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文物修复室或文物复制工场等。省级以下的小型博物馆根据需要有时只设置简易的装裱室或修复室。自然科学博物馆须设置标本制作室、化石修理室、模型制作室等技术工作用房。
第四分区为行政与研究办公区。行政管理用房有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物资贮存库房、保安监控室、职工食堂、设备机房等组成;研究工作用房由研究室和图书资料室组成。
建筑设计原则 总的原则是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全面发挥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要求,因而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博物馆工艺设计,并要求做到建筑艺术与建筑功能的统一。博物馆选址是建筑设计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选址宜在地点适中、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的地段,其周围应没有污染源,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具体有以下十项原则:
①建筑设计符合工艺设计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则。博物馆在提出建筑设计任务时,必须先期进行博物馆工艺设计的研究。工艺设计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参观路线、内部工作人员行走路线及藏品运送路线三线的合理安排,陈列室、库房及其他业务用房面积的适当分配,文物、标本保护温度、湿度的参数及各项相应的装备、设施等等。②在确定先工艺设计、后建筑设计工作程序的同时,博物馆工作者与建筑师之间应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③建筑方案的确定应该经过科学的严密论证,广泛与博物馆保管人员、陈列、研究人员、宣教工作者、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等进行综合的讨论研究,并须听取城市规划、气象学、环境学、社会学等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点课题是陈列室建筑和藏品库建筑设计。其中,陈列室设计重点是妥善解决平面与空间布局中系统性、顺序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问题以及采光、照明问题。藏品库设计重点是建筑防潮、保温、密封性,保证库房小气候稳定问题。在藏品库与陈列室之间应考虑到藏品运送的安全,凡藏品所经之过道、走廊、门厅、庭园,均不宜设置台阶,二层以上的库房、陈列室均应设置客货两用电梯。⑤博物馆建筑防盗、防火必须严格遵照国家的防范规定。博物馆与四邻建筑应保持相当距离,藉以隔离外来火灾。⑥博物馆建筑外貌应当反映博物馆的性质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博物馆都应该具有个性特色。现代博物馆建筑要反映现代博物馆的风貌,提倡博物馆建筑形式民族化的同时,反对建筑创作上的形式主义。⑦博物馆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而且要预计将来的发展。博物馆事业总是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的需要而发展的。博物馆基地和建筑总平面规划,应为将来发展准备好扩建增建的余地。⑧根据博物馆的性质、级别和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确定相应的防震等级,作好建筑物的防震处理。⑨博物馆建设经费的筹划与分配不仅要研究当前基建与设备投资的合理分配,而且要考虑到装修投资及建成后常年维护管理和能耗的经济性。⑩如利用古建筑改为博物馆,须保持古建筑本身及周围环境的风貌,并遵守各项文物法规、消防法规等,做好防火、防盗及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方面的设计。但藏品库房仍以新建为宜。
参考书目
梁鸿文、朱纯华选编:《国外建筑设计图集·博览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1。
历史演变 中世纪,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珍希的自然标本等大都收藏在皇家宫廷、私人官邸、教堂修道院或大学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了第一座专为收藏美术品而设计的房屋建筑,即今乌菲齐美术馆。1683年英国创建了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但房屋建筑从平面布局到立面造型,仍然是宫殿庙宇式的,博物馆内部没有陈列室、藏品库等功能区分。1793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将路易王朝在卢浮宫的收藏向公众展出,象征旧秩序的宫殿改成了博物馆,这是利用旧建筑开办公共博物馆的开端。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许多专门为博物馆修建的建筑也都是仿照宫殿寺庙的古典形式。1870年成立于纽约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897年建立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巴黎的巴黎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等,建筑平面、立面,不是宫殿式就是希腊神庙式。这类博物馆建筑通常以宏大的门厅、楼梯厅等为中心,联系主要的二层楼展厅,各个展厅之间又互相连通,建筑平面多采用"日"字或"田"字形,立面常有典雅的大理石柱廊,内外装修有繁琐的雕饰。从现代博物馆使用的要求来衡量,这类馆舍建筑使用上存在着的缺陷是很明显的,如功能分区不明确、人流路线组织不合理、层高过高、采光照明和藏品保管条件差、辅助用房不足等。
本世纪中期,现代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对博物馆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博物馆建筑设计也接受了现代建筑原则,一切以使用效果为前题,建筑设计完全服从功能要求,从而根本改变了博物馆建筑理论。在现代建筑理论影响下,新建的博物馆再也见不到宫殿式的平面或庙宇式的立面了,而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大量实墙面、条形采光口,或玻璃幕墙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博物馆建筑。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涌现了一批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博物馆建筑,例如路易斯安娜博物馆 (丹麦,哥本哈根)、巴黎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苏联莫斯科国家画廊、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东馆、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羽毛湖博物馆、日本佐仓国家历史民俗博物馆、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等。这些新颖的博物馆建筑除了使用功能完善,且有良好的现代化设施外,建筑设计趋向于同环境结合,使博物馆建筑与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相互融合,既美化了城市,也美化了博物馆内外部的视觉环境。博物馆事业的高度社会化,促进了现代博物馆在保存、展览、研究、教育、文化休息、游览观光等方面向综合、多功能化方向的发展。博物馆建筑设计亦服从于这一点,使现代博物馆建筑中增设了许多服务性设施用房,诸如公共餐厅、咖啡厅、博物馆商店、公共图书馆、视听室、讲演厅等。其中,又常常把博物馆门厅设计得很大,或专辟"共享空间",向社会提供社交活动场所。使博物馆建筑与城市生活相联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成为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向。
在现代博物馆中,有些馆由于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历史的原因只能建在古建筑中才能体现其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例如世界著名的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等。许多名人纪念馆也都是利用其故居建筑改建的。如果离开了这些古旧建筑就会削弱博物馆的纪念价值。但由于旧建筑自身具有的历史性、艺术性,往往与合理使用的功能要求之间有矛盾,早期博物馆专门建筑,也有这类矛盾。因而产生了改造旧建筑的动议。这类改造常常是结合博物馆增建、扩建同时进行的,通常的做法是:在力图保持建筑物原有外貌前题下,改造内部装修,拆除或遮蔽雕饰彩画,增加或改变隔墙位置,加装吊顶,降低展室层高,遮蔽采光口,改善照明设计,加设空气调节机,使展出的视觉环境适合表现展品内容。藏品库方面的改造则加强建筑物的密封性,安装防盗报警设施,改进排架方式和库内照明,为稳定库内小气候装置空调设备等,使库房环境适合于藏品永久性保管。此外,还调剂出部分房间辟为各种服务设施用房。
中国近代的早期博物馆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上海、天津等地建立博物馆,初期都没有专门修建博物馆建筑。后来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圆明园路建造的亚洲文会博物馆和法国人建造的震旦博物院都套用了欧洲博物馆的建筑形式。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建筑采用西洋式,按中国园林方式布局。辛亥革命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博物馆的数量、类型增加,但馆舍多半利用古旧建筑。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清宫所藏文物连同古建筑群向公众开放,是为古建筑办博物馆的典型。这一时期以来,地方博物馆在利用各种旧建筑物办博物馆时,也对原建筑作了程度不同的装修改造。30年代中期,中国建成了 2座现代博物馆建筑,即南京的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中央博物院原来的总体规划为中央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院,设有自然馆、人文馆、工艺馆,是一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宫殿式建筑群,1933年建成东翼人文馆,平面呈"曰"字型,大殿为仿辽代宫殿式样各种用房配备齐全。上海市博物馆选址在当年的上海新市区中心地带,系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雄伟的仿古建筑,陈列室、藏品库及各类办公用房、设备齐全,1935年开馆后不长时间即毁于战火。
中国博物馆事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当时博物馆的收藏、展览活动,都是利用旧建筑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博物馆事业有了开拓性的发展,1949~1966年新建了数十个博物馆,在建筑设计上出现两种趋向:一是按苏联展览馆模式设计博物馆,如安徽省博物馆(1956)、中央自然博物馆(1955,今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锕?(1959)等,建筑平面都呈"山"字型,建筑高大。这类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不适合博物馆使用,很难为陈列和参观组织合理的人流路线,层高太高,采光太亮,照度分布不均,内装修中雕饰、彩画、枝形吊灯等过多,干扰展览效果,库房面积不足,或建筑条件不符合藏品保管要求。另一趋向是按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形式建造博物馆,如北京的中国美术馆(1959),是一幢用传统的亭台楼阁形式组合成的博物馆建筑;上海鲁迅纪念馆则采用浙江绍兴民居形式,平面作"]"型布局,还附有一小巧的内庭园(1956);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采用了须弥座形式的台基,琉璃瓦檐口,正立面上使用了放大尺度的柱廊,建筑外貌气势雄伟,表现出建筑物的纪念性意境,建筑平面呈僽型,空间布局具有良好的流线,展览、保管、研究等各种用房功能分区明确,既有分隔又有联系,但陈列室过高,窗户过大过多,为空调供暖降温带来许多问题。文化大革命时期,博物馆建筑在极左思潮干扰下,某些纪念性博物馆设计由于采用庸俗的象征主义、形式主义创作手法,少有可取之作。70年代末以来在吸收国外现代博物馆建设经验的同时,开始走上探索中国现代化博物馆建筑的道路,如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乐遗址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它们都注意了环境设计,建筑布局也灵活多样,功能分区明确,流线合理,各种用房面积分配适当,并对博物馆建筑现代化民族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建筑组成 博物馆建筑的组成内容因馆的性质、规模不同而有差异。根据博物馆的共性,建筑组成可划分为 4个功能分区:①陈列、展览、教育与服务分区;②藏品库分区;③技术工作分区;④行政与研究办公分区。在建筑布局上各个功能分区应该是互有联系的,为了安全保卫和管理方便,建筑物的平面与空间布局设计,必须把观众参观路线与内部工作人员行经路线、藏品运送路线明确分开。
第一分区系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区域,由门厅、基本陈列室、临时 (专题) 展览厅、教室、讲演厅、视听室、休息室、餐厅等组成。门厅是博物馆观众集散枢纽,是组织引导观众或供观众游览休息的必要空间。现代博物馆的门厅还常用做社交活动。基本陈列室为博物馆常设的固定陈列室、展览厅用于举办短期的专题性展览,它们都是博物馆建筑的主体之一,在建筑总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现代博物馆为了更好的为教育服务,还须配备适当规模的教室、讲演厅等,尤其是自然和科技性质的博物馆除了配备教室、演讲厅外,尚须设置一定面积的实验室。由于现代博物馆日益趋向社会化,是公众文化游息的场所,所以有设置公共餐厅、咖啡厅、茶室等的必要。
第二分区为藏品库区,由库前区和藏品库两大部分组成。库前区用房包括卸落台、开箱室、登录室、清理室、消毒室、编目与目录室等组成。根据博物馆规模,大型博物馆的各种用房配备齐全,小型博物馆常将性质接近的工作室合拼。按博物馆保管工作惯例,藏品入库都是分类保管的,所以又有青铜器库、陶瓷器库、书画库、织绣库等的区分。另外根据藏品的珍贵程度分列级别,故又常常分别设置珍藏库、一般藏品库等。自然科学博物馆库房一般按学科分类分库保管,如分设鸟类、兽类、鱼类、两栖爬行类、无脊椎类等各类标本库。按标本制作方法不同,又分别设置湿制标本库和干制标本库,分别放置浸制标本、腊叶标本、生态标本及假剥制标本等。库房的建筑设计通常按藏品的性质、保管要求、珍贵程度确定防震、防火、防盗的级别及与防潮、防光等相应的措施。
第三分区为技术工作区,各种用房的组成视博物馆的性质、规模而异。以社会科学博物馆来说,国家级的博物馆或地区级的中心博物馆,通常设有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文物修复室或文物复制工场等。省级以下的小型博物馆根据需要有时只设置简易的装裱室或修复室。自然科学博物馆须设置标本制作室、化石修理室、模型制作室等技术工作用房。
第四分区为行政与研究办公区。行政管理用房有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物资贮存库房、保安监控室、职工食堂、设备机房等组成;研究工作用房由研究室和图书资料室组成。
建筑设计原则 总的原则是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全面发挥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要求,因而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博物馆工艺设计,并要求做到建筑艺术与建筑功能的统一。博物馆选址是建筑设计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选址宜在地点适中、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的地段,其周围应没有污染源,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具体有以下十项原则:
①建筑设计符合工艺设计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则。博物馆在提出建筑设计任务时,必须先期进行博物馆工艺设计的研究。工艺设计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参观路线、内部工作人员行走路线及藏品运送路线三线的合理安排,陈列室、库房及其他业务用房面积的适当分配,文物、标本保护温度、湿度的参数及各项相应的装备、设施等等。②在确定先工艺设计、后建筑设计工作程序的同时,博物馆工作者与建筑师之间应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③建筑方案的确定应该经过科学的严密论证,广泛与博物馆保管人员、陈列、研究人员、宣教工作者、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等进行综合的讨论研究,并须听取城市规划、气象学、环境学、社会学等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点课题是陈列室建筑和藏品库建筑设计。其中,陈列室设计重点是妥善解决平面与空间布局中系统性、顺序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问题以及采光、照明问题。藏品库设计重点是建筑防潮、保温、密封性,保证库房小气候稳定问题。在藏品库与陈列室之间应考虑到藏品运送的安全,凡藏品所经之过道、走廊、门厅、庭园,均不宜设置台阶,二层以上的库房、陈列室均应设置客货两用电梯。⑤博物馆建筑防盗、防火必须严格遵照国家的防范规定。博物馆与四邻建筑应保持相当距离,藉以隔离外来火灾。⑥博物馆建筑外貌应当反映博物馆的性质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博物馆都应该具有个性特色。现代博物馆建筑要反映现代博物馆的风貌,提倡博物馆建筑形式民族化的同时,反对建筑创作上的形式主义。⑦博物馆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而且要预计将来的发展。博物馆事业总是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的需要而发展的。博物馆基地和建筑总平面规划,应为将来发展准备好扩建增建的余地。⑧根据博物馆的性质、级别和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确定相应的防震等级,作好建筑物的防震处理。⑨博物馆建设经费的筹划与分配不仅要研究当前基建与设备投资的合理分配,而且要考虑到装修投资及建成后常年维护管理和能耗的经济性。⑩如利用古建筑改为博物馆,须保持古建筑本身及周围环境的风貌,并遵守各项文物法规、消防法规等,做好防火、防盗及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方面的设计。但藏品库房仍以新建为宜。
参考书目
梁鸿文、朱纯华选编:《国外建筑设计图集·博览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