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gineering geology of loess mass
黄土体工程地质
3) loess engineering
黄土工程
1.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initial colla pse pressure of lo ess soil,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initial collapse pressure in loess enginee ring, pointing out that the index of initial collapse pressure applied in loess engineering must be determined strictly .
介绍了黄土湿陷起始压力的定义 ,论述了湿陷起始压力在黄土工程中的应用 ,指出在黄土工程应用中 ,必须严格确定湿陷起始压力指标。
2.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loess collapse initial compression,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collapse initial compression in loess engineering,and points out that index of collapse initial compression must be determined strictly in loess engineering.
介绍了黄土湿陷起始压力的定义,论述了湿陷起始压力在黄土工程中的应用,指出在黄土工程应用中,必须严格确定湿陷起始压力指标。
3.
Based on analyzing loess engineering properties,the prior preparation work of 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loess area was discussed.
在分析黄土工程性质的基础上论述了黄土地区路基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详细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以及黄土填筑路基的施工要点,以确保经过处理后的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满足变形条件的要求。
4) engineering loess
工程黄土
1.
Horizontal diffussion cells were used to observe and measure the diffussion processes of the water soluable salt cations in engineering loess.
该文采用水平扩散池观测了水溶性盐阳离子在工程黄土中的扩散过程。
6) loessal geology
黄土地质
补充资料:岩体工程地质力学
从工程地质学的观点出发,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岩体结构特性的形成和演变规律,用岩体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裂隙岩体的变形破坏机制以及岩体稳定性的学科。工程地质学的分支。
发展简史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于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形成。1963年中国的谷德振在《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一文中提出构造断裂对工程岩体稳定性的制约作用,以及软弱面控制岩体稳定性的概念。1965年孙玉科等在《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中提出 "岩体结构"的基本概念。1974年出版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著,明确提出以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地质构造现象,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工程岩体的稳定性,把地质研究与力学分析紧密结合起来。1979年,谷德振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中,系统阐述了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岩体结构控制论,即岩体结构控制岩体稳定性的论点。在国际上,持有相似观点的主要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的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是L.缪勒和J.施蒂尼。
研究内容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是:①岩体的物质基础──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及其特性;②褶皱断裂系统和构造应力场的地质力学分析;③岩体结构及其类型划分;④软弱结构面(软岩)的成因及其特性;⑤岩体的力学特性及其变形破坏机制;⑥岩体的赋存环境;⑦岩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的对象是岩体,即岩石建造的组合,需要运用岩石学、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岩体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对存在于岩体内构造断裂体系的分析,这必须基于地质力学的基本知识,并运用其学科理论和方法。岩体稳定性评价,主要运用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数学力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因此,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与地学各类学科、力学主要学科,以及物理学、化学等有关。
参考书目
谷德振著:《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科学出版社,北京,19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科学出版社,北京,1974。
孙玉科、古迅著:《赤平极射投影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发展简史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于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形成。1963年中国的谷德振在《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一文中提出构造断裂对工程岩体稳定性的制约作用,以及软弱面控制岩体稳定性的概念。1965年孙玉科等在《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中提出 "岩体结构"的基本概念。1974年出版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著,明确提出以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地质构造现象,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工程岩体的稳定性,把地质研究与力学分析紧密结合起来。1979年,谷德振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中,系统阐述了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岩体结构控制论,即岩体结构控制岩体稳定性的论点。在国际上,持有相似观点的主要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的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是L.缪勒和J.施蒂尼。
研究内容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是:①岩体的物质基础──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及其特性;②褶皱断裂系统和构造应力场的地质力学分析;③岩体结构及其类型划分;④软弱结构面(软岩)的成因及其特性;⑤岩体的力学特性及其变形破坏机制;⑥岩体的赋存环境;⑦岩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的对象是岩体,即岩石建造的组合,需要运用岩石学、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岩体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对存在于岩体内构造断裂体系的分析,这必须基于地质力学的基本知识,并运用其学科理论和方法。岩体稳定性评价,主要运用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数学力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因此,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与地学各类学科、力学主要学科,以及物理学、化学等有关。
参考书目
谷德振著:《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科学出版社,北京,19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科学出版社,北京,1974。
孙玉科、古迅著:《赤平极射投影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