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n and society
人与社会
1.
Interact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society;
创新和人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
2.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practice,the historical existence of man and society was established.
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确立了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存在,并且第一次科学地揭示出了人与社会的三重历史关系。
3.
Marx made it clear in Feuerbach that practice is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Man and society and examined historically the three relationships of Man and society,revealing that the relationship of Man and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clue running through Feuerbach.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中明确指出,实践是《费尔巴哈》中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础,并且历史地考察了《费尔巴哈》中人与社会的三种历史关系,揭示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贯穿《费尔巴哈》始终的重要线索。
2) human being and society
人与社会
1.
But it does not simply inherit the past but develops the useful and discards the useless while combining it with Chines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tradition, so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phasizing the harmony of human being and society, more complicated teacthers role orientation and gra.
当前正在中国蓬勃开展的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为支撑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其实质而言,是早期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在中国以另类形式获得新生,但它不是简单的继承与复兴,而是在与中国文化教育传统相结合中的扬弃,具有更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复杂的教师角色定位,并将逐步向整体教育过渡等特点。
3) people and society
人与社会
1.
Marx thoroughly expounds harmonious problems of the people and nature,people and society,people and people,and people and their own.
马克思深刻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问题。
4) human and society
人与社会
1.
In this paper,it shows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upon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human and society.
通过对主体间性的解析,认为主体间性对处理现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5) human beings and society
人与社会
1.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Three-Gorge-Reservoir Area and realization of grand goals that building overall comfortable-off society,it is necessary that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society.
构建和谐的三峡库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
6) individual and Society
个人与社会
1.
As an outlook on value and a principle of morality ,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are contrary only in the field of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 sigle and whole .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 ,只是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领域时才具有对立的意义。
2.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is a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sociology and it has a primary influence on the problems in modern society,so we also call it the meta-problem of sociology.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问题现象有着根源性含义,故亦称之为"社会学的元问题"。
补充资料:"社会主义"的论战
中国"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主义关于中国走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论战。这场论战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世界观,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
经过1919年 7月到1920年初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更加扩大。1920年上半年报刊上出现了宣传和讨论社会主义的热潮。接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成立,并积极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英国哲学家B.A.W.罗素来中国讲演,宣扬"新实在论"的唯心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攻击俄国革命,抵制社会主义,鼓吹中国必须开发实业、兴办教育、发展资本主义。与此同时,研究系分子梁启超、张东荪等人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向马克思主义进攻。11月初张东荪在《时事新报》上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发挥罗素的观点,反对社会主义。对此,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立即进行了反驳。12月初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动员大家进行广泛讨论和批判。同月中旬张东荪又在《改造》月刊上发表《现在与将来》,系统阐述他的观点。次年2月梁启超也在《改造》上发表《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支持和发挥张东荪的观点。接着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新青年》、《共产党》等刊物上进行批判, 3~ 8月先后发表了李大钊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蔡和森的《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重要文章,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反社会主义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驳斥。
在论战中,张东荪、梁启超等人认为精神改造决定物质改造,社会主义不必从物质上破坏现存社会制度入手,只须从思想上改造资本主义的习惯势力入手即可。他们说中国国民的特性是"中庸妥协"、"政治上不干涉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革命是违反国民性。他们认为中国无知贫穷到了极点,当务之急是开发实业,增加富力,兴办教育,发展资本主义,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中国工业不发达,没有真正的无产阶级,不能建立共产党,不能发动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他们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主张疏泄、矫正资本主义,用劳资协调的办法慢慢实现所谓社会主义。
针对张东荪、梁启超等人的论调,李大钊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指出:①社会革命在于客观的经济变动,而不在于主观的愿望。张东荪等人的"重精神轻物质"是一种"唯理主义"的唯心论,实质是反对阶级斗争,主张改良;②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新陈代谢底公例",是不可避免的;③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多数人的贫困。中国已成为国际资本主义的侵略对象,不可能再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在中国开发实业,增加富力,不能指靠资本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④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已形成相当数量的无产阶级,他们受国内外资本的剥削,比欧美日本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更深。中国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建立中国共产党,进行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
参考书目
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伟大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79。
经过1919年 7月到1920年初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更加扩大。1920年上半年报刊上出现了宣传和讨论社会主义的热潮。接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成立,并积极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英国哲学家B.A.W.罗素来中国讲演,宣扬"新实在论"的唯心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攻击俄国革命,抵制社会主义,鼓吹中国必须开发实业、兴办教育、发展资本主义。与此同时,研究系分子梁启超、张东荪等人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向马克思主义进攻。11月初张东荪在《时事新报》上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发挥罗素的观点,反对社会主义。对此,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立即进行了反驳。12月初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动员大家进行广泛讨论和批判。同月中旬张东荪又在《改造》月刊上发表《现在与将来》,系统阐述他的观点。次年2月梁启超也在《改造》上发表《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支持和发挥张东荪的观点。接着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新青年》、《共产党》等刊物上进行批判, 3~ 8月先后发表了李大钊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蔡和森的《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重要文章,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反社会主义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驳斥。
在论战中,张东荪、梁启超等人认为精神改造决定物质改造,社会主义不必从物质上破坏现存社会制度入手,只须从思想上改造资本主义的习惯势力入手即可。他们说中国国民的特性是"中庸妥协"、"政治上不干涉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革命是违反国民性。他们认为中国无知贫穷到了极点,当务之急是开发实业,增加富力,兴办教育,发展资本主义,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中国工业不发达,没有真正的无产阶级,不能建立共产党,不能发动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他们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主张疏泄、矫正资本主义,用劳资协调的办法慢慢实现所谓社会主义。
针对张东荪、梁启超等人的论调,李大钊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指出:①社会革命在于客观的经济变动,而不在于主观的愿望。张东荪等人的"重精神轻物质"是一种"唯理主义"的唯心论,实质是反对阶级斗争,主张改良;②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新陈代谢底公例",是不可避免的;③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多数人的贫困。中国已成为国际资本主义的侵略对象,不可能再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在中国开发实业,增加富力,不能指靠资本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④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已形成相当数量的无产阶级,他们受国内外资本的剥削,比欧美日本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更深。中国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建立中国共产党,进行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
参考书目
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伟大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