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inese morden architecture history
中国现代建筑史
2)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中国当代建筑史
3)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中国古代建筑史
5)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中国现代建筑
1.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could not find the proper place even to this time.
中国现代建筑随波逐流,不确立它的主体性,而进入世界建筑混浊的气流中,那不是走向新的传统之路,而是错误之路。
6)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
现代建筑史
1.
Through analysis of several major works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 the common consistency of those works is studied.
通过对几部主要的现代建筑史著作的分析,研究其中根本的一致性,提出了现代建筑史都是以建筑形式作为理论基础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建筑史奠定了理论基础。
补充资料:中国现代建筑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1952)
医治战争创伤,进行城市建设
适应政权建设需要,建造行政用房
兴建文化教育、生活福利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以大屋顶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形式建筑
具有少数民族色彩的民族形式建筑
结合地方和民间传统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筑
结合新型功能等要求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筑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4)
"大跃进"时期
北京国庆工程
其他地区佳作
"住宅标准及建筑艺术座谈会"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政策回顾
重要工程的完成
住宅调查研究
关于新风格的讨论及其他学术活动
"设计革命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5~1976)
建在国外的工程
引进项目
北京的外事建筑
广州建筑
其他地区佳作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1977~
)
村镇建设
城市住宅建设
旅馆建筑
高层建筑
建在国外的工程
建筑技术
特区建设
唐山的重建
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建
体制改革
建筑创作趋势
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多元化的趋势
━━━━━━━━━━━━━━━━━━━━━━━━
中国现代建筑从何时起,目前尚无定论。本文所述的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直至目前这段时间的建筑活动。下面分为五个时期叙述。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即着手医治战争创伤和从事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力有限,建筑活动的一般特点是规模小,进展快,造型简洁,很少装饰。某些建筑反映出现代建筑思想的延续。1951年底,知识界的思想改造运动扩大到建筑界,使国内的建筑创作思想逐渐地同西方现代建筑思潮隔绝。1952年 8月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成立,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建立了国营的建筑公司和建筑设计单位。在1952年 7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建筑工程会议上提出了国家对基本建设的方针:国防第一,工业第二,普通建设第三,一般修缮第四;并提出建筑设计的总方针,其主要内容是适用、坚固安全、经济,适当照顾美观。
这个时期的建筑活动显示出很大的活力。当时全国注册登记的建筑师不到两百人,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创作思想,设计的建筑大多注重功能,建筑标准切合国情,建筑形象具有现代建筑特征,还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效益较好。主要建筑活动分述如下。
医治战争创伤,进行城市建设 50年代初期,除了修复民房,建造简易住宅以外,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兴建了少量的工人新村,如上海曹杨新村(见彩图),建筑布局依水就势,住宅经济实用。新村的规划和住宅设计都具有进步意义,是社会制度变革后的第一批新型居住建筑。鞍山工人住宅区、沈阳铁西工人住宅区等也是这类建筑的实例。在一些城市对道路和给水排水管网进行了整治,改善了市容和生活环境。
适应政权建设需要,建造行政用房 这批办公用房大多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开间、大进深、平屋顶,外墙多为填充墙,有的开带形窗,很少有装饰性构件,可以看出建筑师熟谙现代建筑的原则。如北京西郊的建筑群、兰州某部队的几幢建筑、济南八一大礼堂、武汉洪山礼堂等。武汉洪山礼堂以方柱支持一个坚实的体量,构成正立面的主体;室内设计于简练中求装饰;室外台阶、花坛与建筑一体处理,形成十分简洁的现代建筑形象。重庆市人民大会堂(见彩图)是本时期少见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集仿。会堂外观雄伟壮丽,但视听等功能欠佳。
兴建文化教育、生活福利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 主要实例有上海同济大学文远楼(图1,1953年建成,黄毓麟、哈雄文设计)、济南山东机械学校食堂和学生宿舍、武汉医学院医院、广州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儿童医院、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剧场、北京和平宾馆等。这些建筑大都讲究功能,造型简洁,并有创新精神。上海同济大学文远楼为教学楼,阶梯教室和一般教室灵活组合,立面处理顺应阶梯教室开阶梯形窗户。北京儿童医院(图2,1952年建成,华揽洪、傅义通设计)功能布局合理,造型朴实。平屋顶角部略有起翘,栏杆上简约点出中国传统纹样,略带中国传统建筑神韵。山墙错落开窗、烟囱水塔合而为一等,这些处理手法显示了设计思想的进步。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剧场(1952年建成,徐尚志设计)平面呈扇形,正立面呈弧形,仅有几根强有力的流线形钢筋混凝土柱子。北京和平宾馆(图3,1952年建成,杨廷宝设计)以熟练的艺术手法结合保留院内树木作不对称布局,建筑物底层开过街楼以解决交通问题。外表质朴,仅在平墙面上开洞,把建国初期的客观要求和实际可能处理得十分得体。广州文化公园中的一组建筑也很有特色。为了举办华南土特产展览大会,在战争废墟上建起一组12幢半永久性展览馆,形成一个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场所。个体建筑规模不大,形态各异,适应自然环境,运用地方材料,如森林馆(图4,1951年建成,谭天宋设计)、水产馆(1951年建成,夏昌世设计),反映出清新的现代手法,表现出广州地方特色。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建设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建筑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完成 156个建设项目为重点的694个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五年内建成了房屋面积2664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454万平方米,办公、学校、医疗等建筑4687万平方米。为适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需要,建筑工程部所属的设计院均改为工业建筑设计院。在这个时期,工业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队伍基本形成,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建筑设计完成了向工业体制的转化,民用建筑设计水平大有提高,设计开始注意功能和经济的关系,并在建筑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
当时大批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在建筑方面开展了学习苏联的运动,排斥西方的经验,形成"一边倒"的局面。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中国在城市规划、一般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是照抄照搬一些口号,出现形式主义倾向。
在人民满怀民族自豪的心情大规模建设国家的时候,中国建筑师努力寻求建筑中民族固有的建筑艺术风格是情理之中的事。他们从不同的途径探索了有不同民族和地方色彩的建筑。归纳起来,大体有下述四种形式。
以大屋顶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形式建筑 这类建筑采用砖石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最上层加设大屋顶。一般建筑为垂直三段作法(基座、墙身、屋顶),大型建筑为水平五段作法(中段为主体,两旁为两个侧翼和两个连接部分)。屋顶为钢结构或木结构,檐口构件有的用混凝土浇成,并在表面施加彩画。这类建筑在某些特定环境中有一定效果,如北京友谊宾馆(见彩图),中部为重檐歇山顶,铺绿琉璃瓦,用于迎接外宾是适宜的。北京地安门宿舍(图5,陈登鳌设计)位于北京中轴线两侧,采用大屋顶有重要的城市景观意义。但不问具体条件到处建造,以致在全国出现一个被称为"复古主义"的浪潮,就造成一定浪费和不良影响。 具有少数民族色彩的民族形式建筑 这类建筑以各民族长期形成的典型建筑形象为特征,如蒙族的蒙古包,回族伊斯兰教的尖圆顶等。实例有北京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成吉思汗陵(见彩图)、新疆乌鲁木齐的人民剧场等。 结合地方和民间传统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筑 这类建筑利用地方材料,采取民居风格,创造出质朴无华、令人感到亲切的形象。上海虹口公园鲁迅纪念馆(图6,1956年建成,陈植、汪定曾、张志模设计)和鲁迅墓就是以南方民居的白墙、灰瓦、马头山墙等形象,来表达鲁迅质朴的气质。北京的对外贸易部大楼(图7,1954年建成,徐中设计)则采取了北方民居风格,用普通灰砖、灰瓦、卷棚顶、栏杆等简洁形象来处理大型公共建筑。 结合新型功能等要求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筑 这类建筑以现代建筑结构和功能为基础,适当利用了构件形状和装饰纹样以探索民族形式,在本时期内占有很大比重。北京天文馆(见彩图)是中国第一座演示天象的建筑,以天象厅球顶为中心的建筑处理,简练而富有个性。北京建筑工程部大楼(见彩图)高7层,采用砖混结构,古朴雄伟,简繁得宜。北京首都剧场、北京电报大楼(见彩图)、北京友谊医院、南京曙光电影院、杭州饭店、兰州饭店、广州华侨大厦等均属这一类型。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958~1964)
这时期的主要建筑活动如下:
"大跃进"时期 1958年,中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建筑界的"大跃进"是以"快速设计"、"快速施工"为核心,以"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为手段的建筑活动。这个时期也进行了薄壳结构、悬索结构的研究并获得一定成果,有的单位还进行了设计工具的革新,如活版设计、图表设计等。
在"大跃进"运动中由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影响,一些建筑设计和施工缺乏科学精神,工作粗滥,质量普遍下降。尽管如此,经过广大建筑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建筑活动,如国庆工程等仍然取得一些重大进展。
北京国庆工程 1958年9月,为迎接建国十周年,中国政府决定在北京兴建国庆工程。到1959年10月,全部完成了这些工程,通称为"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迎宾馆(钓鱼台)、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完成的"十大建筑"与原计划的项目略有变动,见彩图)。人民大会堂建筑面积171800平方米,东立面长336米,大会堂会场宽76米,深60米,三层座席,可容1万人。会堂有声、光、电、空调等现代化的设施。大会堂功能之复杂,结构、安全、电信、机电设备、庭园、道路、市政管线等专业工程质量要求之高,都是史无前例的。民族文化宫由科研、礼堂、文娱馆和招侍所四部分组成,中央塔楼地上13层,高60米,屋顶为绿色琉璃瓦双重方形攒尖顶,整体色彩明快,造型挺拔,是高层建筑运用民族形式的尝试。北京火车站中央大厅和高架候车厅采用钢筋混凝土扁壳结构,大厅预应力边缘构件35×35米的双曲扁壳是国内首创。立面是两座高43.37米的钟塔,在新型结构和民族形式相结合方面作出了成功的探索。民族饭店12层,高48.4米,有1200个床位,是中国第一座装配式高层框架结构。与此同时,完成了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工程(见彩图)。改建后的广场宽500米,长1090米,两侧建筑物高30~40米。广场中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彩图)高37.94米,碑身为浮山花岗石,顶部为庑殿顶,周围有高 2米描写近百年革命史的汉白玉浮雕10块,总长40.68米。纪念碑于1958年 5月1日揭幕。国庆工程是一次创作高潮,代表了当时设计和施工的最高水平,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人的伟大信念,对全国的建筑创作有重大影响。
其他地区佳作 全国各地在"大跃进"期间也完成了一些建筑佳作。上海闵行一条街(图8,1959年建成,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建设,运用了"先成街后成坊"的原则,首先落成沿街建筑,形成完整面貌,广场周围建筑物高低错落、色彩鲜明。上海同济大学学生餐厅(图9,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利用外跨54米、大厅净跨40米的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联方网架,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室内天花浑然一体,表现了结构的美。重庆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图10,1960年建成,黄忠恕、秦文娥、吴德基设计)观众厅有三个筒形薄壳,立面五个筒形薄壳,构成全新的影院形象,是满足功能条件下利用新结构、新技术创造出新形式的佳例。
"住宅标准及建筑艺术座谈会" 1959年5~6月,建筑工程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在上海联合召开了"住宅标准及建筑艺术座谈会"。召开座谈会的起因是:中国建筑在十年中走过了曲折的路,感到有必要就如何对待建筑创作中的建筑艺术问题进行研?郑斜匾员本?"国庆工程"的创作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求得统一认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许多著名建筑师在内的 12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筑状况,并就涉及建筑艺术的众多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建筑工程部长刘秀峰作了题为《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总结发言。报告包括"研究建筑问题的几个基本观点",“建筑的特点及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建筑艺术问题","传统与革新、内容与形式问题","学习与创造问题","对建筑师的几点希望"六个方面。虽然报告中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受到在建筑创作中"左顾右盼"、"下笔踌躇、莫知所从"的广大建筑师的欢迎。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960年冬,中国政府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由于建筑任务大大缩减,建筑活动相对较少。中国建筑工作者在政策回顾、重建规章制度、住宅的调查研究、新风格的讨论等学术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一些重要工程也在此期间陆续完成。
政策回顾 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设计工作的条例》(通称《设计工作八十条》),扭转了"大跃进"运动所造成的建筑业的混乱状态。
重要工程的完成 在此期间陆续完成一些未竣工的工程。北京工人体育馆(图11,1961年建成,熊明、郁彦、虞家锡设计)比赛大厅为圆形,直径110米,采用净跨94米的圆形悬索结构(当时国内最大的)屋顶,创造出明快的体育建筑形象。中国美术馆(见彩图)恰当地运用了传统形式,取得丰富的建筑形象。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办公楼、青岛1号俱乐部(图12,1961年建成,林乐义设计)、上海虹桥机场等,均属本时期完成的重要工程。同时,还完成了武汉的计量中心实验楼等一批科学实验建筑。
住宅调查研究 城市住宅在50年代末就已经呈现出紧张的势头。各建筑设计单位、学术团体为此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提出许多解决方案。1961年12月中国建筑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专题讨论了住宅问题并举办展览,但由于条件所限,住宅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农村住宅及其他农村建筑也受到重视,1963年10~11月召开了农村建筑设计工作座谈会。在此期间编成了《农业生产性建筑设计参考资料》。
关于新风格的讨论及其他学术活动 在建筑设计任务锐减的情况下,建筑学术活动相当活跃。除了讨论住宅问题外,还讨论了建筑艺术问题,建筑艺术的创作如何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习惯的要求,以及内容与形式、传统与革新等问题。
这个时期编成了大型建筑设计工具书《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一集于1964年1月出版,第二集于1966年出版,第三集于1978年出版,深受建筑工作者的欢迎。
"设计革命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5~1976)
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基本完成,中国的国民经济面临一个发展的新阶段。这年,以"四清"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国展开。同年11月开始了"设计革命运动"。
中国的设计体制和工作秩序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亟需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设计体制和设计思想。但是随着"设计革命运动"的开展,把一个技术改革活动变成了一场政治思想运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建筑领域同样也经受了一场浩劫。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作用遭到了彻底的否定,几十年积累起来的设计力量和大量资料蒙受空前的损失。这种状况直到1978年才开始扭转。
就建筑活动而言,在全国范围内长期处于混乱状态中。从某些局部来看,一些建筑活动在特殊的"小气候"下仍取得了一些成绩,反映了建筑工作者在困难条件下对建筑事业的献身精神。
建在国外的工程 中国承担国外建筑工程建设是从1956年开始的。最早的建筑工程项目是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建造的苏赫巴托工厂、乌兰巴托跨线桥、百货大楼、乔巴山国际宾馆(图13,1960年建成,龚德顺设计)等。后来扩大到越南、柬埔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等国,至1960年,已经发展到几十个项目。1976年,工程项目增至213个,所在国家48个。会堂、办公楼和体育建筑等高级民用建筑日益增多。影响较大的有阿尔及利亚展览馆,几内亚人民宫(图14,1967年建成,陈登鳌、王荣寿设计),毛里塔尼亚的青年之家、文化之家,斯里兰卡国际会议大厦,苏丹友谊厅,扎伊尔人民宫和塞拉利昂体育场,索马里体育场等。这些项目均能结合所在国的自然条件、民族特点、文化背景设计,因而受到欢迎。如斯里兰卡国际会议大厦(图15,1973年建成,戴念慈、方伯义、高爽、朱山泉设计,为纪念斯里兰卡已故总理班达拉奈克而建),环境气氛严肃,符合功能要求,达到当代较高的设计水平。
引进项目 从1973年起,中国从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瑞士等国引进一批先进的工业设备,其中包括13套化肥设备,4套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3套电站设备以及武汉钢铁公司1.7米轧机等大型工业项目。中国建筑设计和施工力量的投入,使这些工程在厂区规划、工厂施工和生活设施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实例有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生活区(图16,1980年建成,张绍良、费城信、赵德志设计)等。
北京的外事建筑 这时期的对外关系扩大,在北京建造了一批外事用建筑,如16层外交公寓(图17,1984年建成,吴观张、张慧祥、温可润设计)、友谊商店、国际俱乐部等。在使馆区兴建了近百个大使馆,如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图18,1979年建成,孙润生设计)。外交公寓是塔式和板式的体型相结合,是北京第一批较高的建筑。使馆则比较轻巧活泼,有一些表现出派遣国的建筑特色。 广州建筑 进入70年代以后,为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在南方口岸广州兴建了一批宾馆及其他公共建筑。其中有广州宾馆、白云宾馆、友谊剧院、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东方宾馆、流花宾馆,以及矿泉别墅等(见彩图)。这些建筑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环境优美,平面灵活,选材恰当,在造型上有所突破。
其他地区佳作 其他各地建筑师在不利的境况下也创作出一批佳作。如观众厅直径 110米的圆形三向钢管球节点网架屋顶的上海体育馆(见彩图),平面为长八角形、造型富于力感的南京五台山体育馆(见彩图),应用马鞍形悬索结构屋顶的杭州浙江体育馆(图19,1969年建成,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计),设备完善、有多种功能的首都体育馆,上海漕溪北路的高层住宅,仿古建筑扬州鉴真纪念堂(图20,1973年建成,梁思成方案),韶山毛主席纪念馆等。这些建筑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创新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
(1977~
)
中国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从1976年10月到1978年12月,建筑活动基本上仍然延续前一时期的设计思想和创作方法,建成的大型建筑有毛主席纪念堂等。从1979年起,建筑工作者思想上解除了禁锢,建筑学术思想日趋活跃,主要表现是:①对外国建筑理论和西方现代建筑经验进行再认识;②出版一批中国建筑学家和建筑师的学术著作;③广泛开展设计竞赛和专题学术讨论;④政府主管部门提倡繁荣建筑创作,开展评选优秀建筑设计的活动。这些活动活跃了禁锢多年的思想,提高了中国的建筑学术水平。在逐步改善的创作环境里,中国建筑活动开始出现全面繁荣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村镇建设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建房的高潮是新时期的一个明显特点。1979~1984年,全国乡村新建住房34亿平方米,超过以往近30年的总和。1984年农村住宅混合结构所占的比重已达28.5%。一些富裕农民建起"别墅式"、"园林式"和"庄园式"住宅。农民描述乡村住宅的发展过程是:50年代住茅房,60年代盖瓦房,70年代加门廊,80年代盖楼房。
农村中各种新的建筑类型如少年宫、文化中心、集镇影院、新型工厂、体育建筑等不断出现。有关部门在全国农村房屋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农村建房的方针:"全面规划,正确领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
城市住宅建设 城市住宅问题已经存在多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每年建造的城市住宅面积减少到 1000万平方米。1978年住宅竣工面积为3752万平方米,1980年增至1亿平方米,1984年又增至12354.3万平方米。1979~1984年,全国城镇共建成住宅67212万平方米,占1950~1984年35年建成住宅总面积为120380万平方米的55.8%,做到了新帐不再欠,旧帐逐步还。1978年人均住宅面积为3.6平方米,1984年增加至4.77平方米。
住宅设计水平稳步提高,首先表现在居住环境设计方面:重视道路、绿地、休息园地、小品等建设。住宅的室内设计包括平面布局、设备条件均有改善。住宅形式出现多样化的趋势。70年代起,高层住宅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从1979年起,住宅建设量激增,大城市用地更趋紧张,高层住宅在住宅中所占的比例上升。1982~1984年北京、上海每年都有数百栋高层住宅落成。广东深圳新建的多为综合性的高层楼房,下部作为商业、服务业用房,上部作为住宅。
旅馆建筑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来华访问、旅游、观光的人数日益增加,国内出现了兴建旅馆的高潮。许多旅馆是外资或中外合资兴办的,因此有全部为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也有中外合作设计的,这就出现了一个中外不同思想和手法进行交流、比较、融合的局面。
外国设计的旅馆有北京香山饭店(图21,1982年建成,贝聿铭设计)等。香山饭店的设计者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同现代化建筑的融合上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途径。
中国建筑师设计的高档旅馆也纷纷建成。广州白天鹅宾馆、上海龙柏饭店、上海宾馆等是这类项目的优秀代表。白天鹅宾馆采用了当时国际上流行的四季厅,组织了"故乡水"室内水景,把岭南园林手法和现代建筑结合起来,充溢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气氛。上海龙柏饭店建筑造型有所创新,同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上海宾馆(图22,1983年建成,汪定曾等设计)在提高平面的使用效率方面作出了努力,室内设计表现出高雅的传统文化格调。
旅馆的设计成为新时期建筑的突破口。中国建筑师从实际中看到了国外的设计、技术、设备、材料和科学管理方面的成就,在对比和冲突中得到了启发,同时也在结合国情方面显示了自己的才能。
高层建筑 城市用地的紧张,建筑技术的发展,使80年代出现了中国建筑史上第一个营造高层建筑的热潮。高层办公楼主要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经济特区,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国际大厦、上海联谊大厦(图23,1985年建成,张乾源设计)、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见彩图)。其他地方也兴建了一些多层办公楼,如兰州省级机关统建一号楼等。高层建筑可以节约用地,但设备不完善会带来一系列使用问题。有人担心高层建筑对市政管理和文化名城建筑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建在国外的工程 从1980年起,中国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推行承包责任制,克服了过去着重政治影响不算经济帐的作法。本时期内完成的项目多系高级公共建筑和体育设施以及加工工厂等。塞拉利昂警察总局办公楼(图24,1983年建成,罗仁熊、王天锡设计)具有湿热地区建筑的特征,被命名为"友谊大楼";喀麦隆文化宫结合山丘,形成不对称自由格局,并利用当地材料做室内装修。贝宁友谊体育场(图25,1982年建成,方鉴泉、倪天增、秦志欣设计)、毛里塔尼亚国家体育场、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体育综合设施等,是本时期的佳作。 建筑技术 在1984年全国优秀建筑设计评选中有许多项目因采用先进技术或在某项设计之中达到较高技术水平而得奖。例如,上海电影技术厂录音楼是对声学要求较高的建筑;湖北省计量局二期工程包括大吨位计量精密天平、同位素放射性计量等测试内容,是一项高精度计量工程;巴基斯坦体育馆采用四支点、93.6×93.6米大型网架同步顶升;上海色织四厂布机车间采用6层20米双跨预应力结构。
特区建设 1980年开发的深圳经济特区,在 5年内,城市开发建设区已达47.6平方公里,至1985年底,投资总额64亿元,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0多万平方米增加到927万平方米,人口达47万,工商企业由200家发展为7000多家。平地拔起一座现代化城市。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高159.5米,地上50层,主楼顶有380个座位的旋转餐厅,屋顶有直径26米的直升飞机停机坪。至1985年底已建成居住区10个,大型旅游度假中心三座,以及大批公共建筑,如南海酒店(图26,1985年建成,陈世民设计)、东湖宾馆、雅园宾馆等。
唐山的重建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丰南地区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市区 94%民用建筑被震毁,90%工业建筑被破坏。经过1978年的准备,1979年开始了恢复建设。到1986年,一座崭新的唐山市在废墟上崛起。
重建的唐山,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图27,唐山百货大楼,石学海、于家峰、陈贵祥设计)、仓库布局合理,住宅小区环境优美,生活服务设施比较完善。市区道路路面拓宽、取直,由主次干道50多条组成的道路体系,全长150多公里。到1986年6月,重建唐山共投资41.51亿元,已完成总建筑面积18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122万平方米。在唐山恢复建设中,对建筑设计的防震技术作了多方面的探讨,给全国的防震工作提供了经验,也为全世界地震区国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建 中国的古建筑保护和修建在5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维修了北京故宫、西藏罗布林卡、沈阳故宫等,加固了河北赵州桥。 "文化大革命"时期,古建筑遭到严重破坏。进入新时期以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文物古迹和古建筑。许多地方结合文化遗迹,恢复建立了一些仿古建筑,或复建一些著名的街巷。如西安青龙寺、四川江油县太白堂、北京古观象台和武汉黄鹤楼等。北京琉璃厂和天津古文化街(图28,1985年建成,天津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则是成街修复和新建仿古建筑的实例,保存了文化传统、民风习俗,并丰富了城市面貌和人民文化生活。黄鹤楼系易地重建,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诗文中的形象进行了再创造。江南三楼中的岳阳楼作过整修,黄鹤楼、滕王阁已经重建。
体制改革 在此时期,建筑部门实行了行业改革。1984年以来,开始探索新的设计体制,在实行设计收费的基础上,实行设计单位企业化经营和经济承包责任制,并向企业化和社会化发展。政府同时还广泛地确立了建筑的技术政策,编制了各类规范。
建筑创作趋势 进入新时期以来的建筑创作有两个大趋势。
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中国的传统建筑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自西方建筑传入中国以后,同新材料、新技术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传统和创新的问题,一直是中国建筑师所面临的课题。在20~30年代,对传统的继承就以"中国固有之形式"出现,50年代,则以"民族形式"出现。在新时期,则在更深的层次进行探索。有的建筑师认为应全部扬弃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突出时代感;有的建筑师则以不同方式表达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建筑传统的意愿,并付诸实践,创造出现代化和民族化、地方化相结合的建筑,举例如下。山东曲阜阙里宾舍(见彩图)地处大型古代建筑群孔庙、孔府的附近,创作者将宾舍设置于古典建筑群之中。宾舍的大厅把现代建筑空间结构同古典建筑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它的庭院充分体现出传统民居四合院的亲切宜人的韵味。西藏拉萨饭店(图29,1985年建成,江苏省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外观是一座外形简洁、体量高低错落有序的白色现代建筑,体现了时代感,而室内设计较多地体现了西藏民族文化,是时代精神与民族风格结合的实例。新疆乌鲁木齐迎宾馆(图30,1985年建成,高庆林、罗传浩、吴建业设计)、新疆科技馆、新疆人民会堂等运用了大量的地方和民族的建筑语言。云南竹楼宾馆也是地方风格的一例。
多元化的趋势 思想的解放和对繁荣创作的努力,导致了明显的多元化倾向。北京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图31,1985年建成,柴裴义设计)集中地组织了大的展览空间,外形利用简单几何形体进行切割,结构外露,色彩单一,装修无华,为突出陈列品创造了良好条件。北京市第四中学根据学生课桌的合理尺寸以每边为 5.2米的六边形教室取代了传统的矩形教室,得以安排较多的良好视距座位。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图32,1986年建成,齐康、顾强国、郑嘉宁设计)以寸草不存的大片卵石地、散石堆、枯木、妇婴塑像,强化了悲愤气氛。步行道两旁墙上以惨痛历史为内容的浮雕,是一组主题突出的纪念性建筑。沈阳新乐遗址(图33,1985年建成,李慧娴、张庆荣设计)以现代结构的几何体创造了原始古朴的建筑形式。四川自贡恐龙馆(图34,1985年建成,吴德富、高士策、尹元良设计)以巨石形体为基调,创造出粗犷、浑厚的独特形象。
中国建筑工作者经过了曲折的道路,已登上了新的行程。
此外,香港、澳门地区也作了一些现代建筑的探索。台湾省有的建筑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意愿,如台湾的国父纪念馆(图35,1972年建成,王大闳设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