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eismic history
地震历史
1.
Centrifuge investigation on effect of seismic history on resistance of sand to liquefaction;
地震历史对砂土抗液化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2) historical earthquake
历史地震
1.
Primary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Huanhai Sea and its surrounding regions;
黄海及其沿岸历史地震初步研究
2.
In this article,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archives, the work of compiling this archives in the past 50 years in Chin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eismic engineering as well as seismic zoning have been introduced.
介绍了历史档案资料在防震减灾中的意义和中国近50年来在整理历史地震资料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历史地震档案资料在工程地震及地震烈度区划中的应用。
3.
Taking the northeastern Fujian area as an example, we provide some new technological ideas and contents for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investigation of significan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ites.
以闽东北地区为例,阐述了重大建设工程场地历史地震调查的新思路和研究内容:①根据地区文化发展史和灾异记载状况,进行地震资料完整性考证;②由实际记载资料进行历史地震影响状况评价,并复核确认破坏性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强度。
3) historical earthquakes
历史地震
1.
Based on data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nd GPS observation,the authors estimate mean seismic-moment rates and average recurrence intervals of strong earthquakes for the individual segments,and further analyze relative levels of current stress cumulation on the segments based on.
为了分析长期地震危险性 ,本文将山西断陷带太原—临汾部分划分为 5个震源段 ,根据历史地震和GPS观测资料 ,估算出各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与强地震平均复发间隔 ,进而根据最近 30多年的台网地震资料计算获得的b值图象 ,分析不同段落现今应力积累的相对水平 。
2.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show that most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Anhui area are medium-strong earthquakes,the largest magnitude of them is M614.
史料记载表明安徽地区历史地震以中强震为主,最高震级为M614级。
4) larg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历史大地震
5) paleoearthquake history
古地震历史
6) historical seismology
历史地震学
补充资料:中国地震历史资料
中国历史上有关地震的文字记载。强烈地震的重复率很低,只有在长期积累资料后,才能了解其活动规律。地震仪器观测至今不足百年,只有依靠历史资料才能掌握更长时期的地震活动情况。
中国殷代(公元前13~前11世纪)设史官以后,不仅记载政治事件,对天文、气象、地震等自然现象也有记述。宋、元以来盛行地方志书,地震资料的数量大为增加,内容更为详细、具体。
早期的记载 中国最古老的地震历史记载究竟始于何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太平御览》引《墨子》中帝舜时(约公元前23世纪)"地震泉涌"的记载,但其可靠性尚有争议。《国语》和《史记》中记载:"幽王二年 (公元前780)西周三川(泾、渭、洛)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内容比较具体,一般认为是可信的。
除零散的记载外,中国历史上还曾有地震资料汇编,如北宋(公元977年)李昉所编《太平御览》的《咎征部》自周至隋(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618年)共录地震 45条。13世纪马端临选《文献通考》里的《物异考》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地震资料 268条。1725年出版的蒋建钧等所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的《地异部》记载了公元前 11世纪至公元 1722年的地震、滑坡和地裂654条。
在内容上,中国的历史地震资料不只限于地震现象,还涉及地震成因的哲理、地震前后和地震时的伴生现象,局部地区的条件对地震破坏的影响,民房抗震和保障人身安全的经验等方面的宝贵资料。这些资料虽然有不实之处,但通过系统整理,客观分析,却能反映当时人民企图减轻地震灾害的思路。
历史资料的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急需提供有关地区地震危险性的估计。为此,在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用两年时间,查阅了8000多种历史文献,搜集了包括880余次破坏性地震的资料,于1956年编辑出版了两卷《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全书近200万字,资料十分丰富,对于全世界研究地震活动,意义深远。此后,随着地震研究工作的发展,又陆续搜集、整理出了更多的地震历史资料。1966年邢台地震后,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性显著增加,特别是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地震的普遍关注,于是根据地震工作的需要,在《年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汇集、整理、编辑出《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按年代共分5卷,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同时,对地震活动较强的省、市、自治区分别汇编更为详尽的地区地震历史资料。一些大地震还另有专门报告。3种资料合计,约在1000万字以上。
《汇编》对中国边远地区的资料做了进一步的搜集、整理,例如:对西藏自治区的地方档案、藏文经书、史籍和传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部分档案,门孜康年历以及部分报刊、仪器记录做了大量编辑工作,结合调查访问的资料,选录、翻译、校核、整理出各类地震史料800余件,约60万字,反映了西藏从公元641年至1980年1300余年间的 437次地震。对台湾省增补了许多地震资料。原属空白的南海诸岛地区也辑录了70余次震级 4.7以上的地震。对资料原较丰富的东部地区,又增补了一些地震资料,并搜集到了不少实物。如在江苏省,再次发现了9次破坏性地震的记载,其中几次就发生在近年连续发生两次6级左右地震的溧阳县附近。在山西中南部对 1303年赵城地震和1695年临汾地震的调查中,从2386块碑刻中找到记载历史地震的碑刻题记47项。在川西和海南岛的历史地震调查工作中,找到了一些记有地震灾害的族谱。海南岛北部沿海地区退潮时可以看到村庄和坟场的遗迹,证实了历史文献中1605年地震时地面下沉的记载。
由于种种原因,地震的历史记载是很不均衡的。这就需要从史学观点论证不同地区各个时期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然后才能正确地予以分析、审订。
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编辑:《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上、下册,科学出版社,北京,1956。
中国地震历史资?匣惚啾嗉被嶙鼙嗍冶啵骸吨泄卣鹄贰纷柿匣惚啵?1~5卷,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1985。
中国殷代(公元前13~前11世纪)设史官以后,不仅记载政治事件,对天文、气象、地震等自然现象也有记述。宋、元以来盛行地方志书,地震资料的数量大为增加,内容更为详细、具体。
早期的记载 中国最古老的地震历史记载究竟始于何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太平御览》引《墨子》中帝舜时(约公元前23世纪)"地震泉涌"的记载,但其可靠性尚有争议。《国语》和《史记》中记载:"幽王二年 (公元前780)西周三川(泾、渭、洛)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内容比较具体,一般认为是可信的。
除零散的记载外,中国历史上还曾有地震资料汇编,如北宋(公元977年)李昉所编《太平御览》的《咎征部》自周至隋(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618年)共录地震 45条。13世纪马端临选《文献通考》里的《物异考》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地震资料 268条。1725年出版的蒋建钧等所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的《地异部》记载了公元前 11世纪至公元 1722年的地震、滑坡和地裂654条。
在内容上,中国的历史地震资料不只限于地震现象,还涉及地震成因的哲理、地震前后和地震时的伴生现象,局部地区的条件对地震破坏的影响,民房抗震和保障人身安全的经验等方面的宝贵资料。这些资料虽然有不实之处,但通过系统整理,客观分析,却能反映当时人民企图减轻地震灾害的思路。
历史资料的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急需提供有关地区地震危险性的估计。为此,在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用两年时间,查阅了8000多种历史文献,搜集了包括880余次破坏性地震的资料,于1956年编辑出版了两卷《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全书近200万字,资料十分丰富,对于全世界研究地震活动,意义深远。此后,随着地震研究工作的发展,又陆续搜集、整理出了更多的地震历史资料。1966年邢台地震后,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性显著增加,特别是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地震的普遍关注,于是根据地震工作的需要,在《年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汇集、整理、编辑出《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按年代共分5卷,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同时,对地震活动较强的省、市、自治区分别汇编更为详尽的地区地震历史资料。一些大地震还另有专门报告。3种资料合计,约在1000万字以上。
《汇编》对中国边远地区的资料做了进一步的搜集、整理,例如:对西藏自治区的地方档案、藏文经书、史籍和传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部分档案,门孜康年历以及部分报刊、仪器记录做了大量编辑工作,结合调查访问的资料,选录、翻译、校核、整理出各类地震史料800余件,约60万字,反映了西藏从公元641年至1980年1300余年间的 437次地震。对台湾省增补了许多地震资料。原属空白的南海诸岛地区也辑录了70余次震级 4.7以上的地震。对资料原较丰富的东部地区,又增补了一些地震资料,并搜集到了不少实物。如在江苏省,再次发现了9次破坏性地震的记载,其中几次就发生在近年连续发生两次6级左右地震的溧阳县附近。在山西中南部对 1303年赵城地震和1695年临汾地震的调查中,从2386块碑刻中找到记载历史地震的碑刻题记47项。在川西和海南岛的历史地震调查工作中,找到了一些记有地震灾害的族谱。海南岛北部沿海地区退潮时可以看到村庄和坟场的遗迹,证实了历史文献中1605年地震时地面下沉的记载。
由于种种原因,地震的历史记载是很不均衡的。这就需要从史学观点论证不同地区各个时期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然后才能正确地予以分析、审订。
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编辑:《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上、下册,科学出版社,北京,1956。
中国地震历史资?匣惚啾嗉被嶙鼙嗍冶啵骸吨泄卣鹄贰纷柿匣惚啵?1~5卷,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198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