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拉姆齐定价
1)  Ramsey pricing
拉姆齐定价
1.
Ramsey pricing for power transmission
输电网的拉姆齐定价研究
2.
It analyzes that the unfair price increase existed in Ramsey pricing used in telecom services pricing.
本文从消费者差异的角度考虑电信服务定价,对电信服务定价中拉姆齐定价存在消费者之间不公平涨价问题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消费能力不同导致对电信服务的涨价存在承受弹性能力的差异性,引入消费者时间机会成本来均衡消费者之间的差异性,推导出了基于消费者差异的拉姆齐模型,达到消除拉姆齐定价中的不公平涨价现象。
2)  Ramsey pricing
拉姆塞定价
1.
Study of Tianjin metro ticket pricing based on Ramsey pricing model;
基于拉姆塞定价模型的天津地铁价格定价研究
3)  Ramsey
拉姆齐
1.
The Properties of Ramsey s Concept of Degree of Belief;
拉姆齐信念度概念的性质
2.
On Ramsey Mod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croeconomics;
论拉姆齐模型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4)  William Ramsay (1852~1916)
拉姆齐,W.
5)  Ramsey pricing formula
拉姆塞定价公式
1.
By revising the hypothesis on the Ramsey pricing formula,which unifies the interests of consumers,producers and investors and results in the demand function varying with the prosperity of the industry,the paper derives a more specific pricing formula.
通过对拉姆塞定价公式假设前提的修正,将消费者、生产者与投资者的利益统一而不是割裂,使需求函数随产业景气而变动,从而推导出更明确的定价公式。
6)  Ramsey pricing model
拉姆塞定价模型
1.
In conditions of maximum public welfare and th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the manufacturer,the paper proposes the Ramsey pricing model of military enterprises.
在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和企业可持续生产前提下,提出了军工企业的拉姆塞定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完备信息假设下的静态价格结构性规制机制,并进一步提出了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动态的装备价格结构性规制机制,从而可以部分地优化企业的外在约束,对于解决装备生产企业的逆向选择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补充资料:齐索姆,R.M.
      美国分析哲学家。1916年11月27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40年在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194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2~1946年在美国海军中服役,1947年任教于布朗大学,1953年起任教授。他担任过美国哲学协会东部分会主席、美国形而上学学会主席、美国哲学研究会主席。他的著作涉及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领域,主要有:《感知:哲学研究》(1957)、《人的自由和自我》(1964)、《认识论》(1966)、《标准问题》(1973)、《人和对象:形而上学研究》(1976)、《第一人称:试论指称和意向》(1979)等。
  
  齐索姆在哲学思想上受过F.布伦塔诺(1838~1917)、E.胡塞尔和A.迈农的影响,但受L.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思想和牛津学派的影响最大。他赞同日常语言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许多哲学命题违背日常语言的用法,以致造成混乱,如果正确表述,就能消除这种混乱。因此,他与J.奥斯汀等人一样,非常重视分析某些与认识有关的词,如"感知"、"知道"、"相信"、"显现"等等;而且他还与P.F.斯特劳森等人一样,也非常重视对形而上学的研究。他对逻辑经验主义较多地持批判态度。
  
  在认识论上,齐索姆赞同"基础论"的观点,认为人所拥有的知识是一个结构,它的各个部分相互连结、相互支持,但整个结构都建立在它的基础上,而人们对"所与"的领悟,即对"感觉"、"感性印象"、"感觉材料"以及"现象"等等的领悟,便是知识大厦的基础。他批驳R.卡尔纳普和B.布兰夏德的"贯通论"观点,认为前者没有把证明的标准和真理的条件区别开,后者错误地把无矛盾性看作证明的充分条件。他还追随G.赖尔批驳"感觉材料的谬误",即那种认为我们所能感知的只是感觉材料,不是物质事物本身的观点,指出这是割裂现象和物质事物的结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