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12位现代建筑师
2) modern architects
现代建筑大师
1.
Study on housing design thoughts/concepts of modern architects;
现代建筑大师住宅设计思想的探讨
3) European Modernism Architects
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师
1.
When the Stars Look Down:European Modernism Architects in the USA;
群星俯瞰——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师在美国
5) The Architectural Modernist of Europe
欧洲现代派建筑师
6) modern architecture
现代建筑
1.
Intergration of Reasoning and Emotion Professor Feng Jizhong and the Commenc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重理而倾情 冯纪忠先生与中国现代建筑思想的滥觞与发展
2.
Thought on modern architecture;
关于现代建筑的几点思考
3.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中国现代建筑的传统继承
补充资料: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建筑包括20世纪出现的各色各样风格的建筑流派的作品;狭义的现代建筑常常专指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在一些英文文献中,常用小写字母开头的modern architecture表示广义的现代建筑,以大写字母开头的Modern Architecture或Modernism表示狭义的现代建筑。在本卷中用"现代建筑"表示广义的,而用"现代主义建筑"或"现代派建筑"表示狭义的。在20世纪初期,现代建筑曾经被称为新建筑(newarchitecture)。
近代建筑革命 现代建筑不是随着20世纪的来临而突然出现的。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产业革命和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大变革。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影响建筑发展的新的因素。这种变革表现如下:
① 房屋建造量急剧增长,建筑类型不断增多。19世纪工业的大发展和城市的扩大需要建造大批工厂、仓库、住宅、铁路建筑、办公建筑、商业服务建筑等。在建筑史上长期占有突出地位的帝王宫殿、坛庙和陵墓退居次要地位,而生产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建筑愈益重要。对新型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有的要求大跨度,如博览会、展览馆、铁路站棚;有的要求增加建筑层数,如大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建筑;有的要求有复杂的使用功能,如医院、科学实验室。建筑形制变化迅速,照搬照抄传统的定型的法式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上述要求了。
② 工业发展给建筑业带来新型建筑材料。已往几千年世界各地区建筑所用的主要材料不外是土、木、砖、瓦、灰、砂、石等天然的或手工制备的材料。产业革命以后,建筑业的第一个变化是铁用于房屋结构上。先是用铁做房屋内柱,接着做梁和屋架,还用铁制作穹顶。19世纪后期,钢产量大增,性能更为优异的钢材代替了铁材。与此同时水泥也渐渐用于房屋建筑。19世纪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和水泥的应用使房屋建筑出现飞跃的变化。
③ 结构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使人越来越深入地掌握房屋结构的内在规律,从而能够改进原有的结构形式,有目的地创造优良的新型结构。过去建筑工匠只能按照传统做法或凭感性判断去建造房屋,盲目性和局限性很大。随着数学和力学的发展,终于在19世纪后期弄清了一般建筑结构的内在规律,建立了为实际工程所需要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形成系统的结构科学。这样就可以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预先计算出结构的受力状态,作出合理、经济而坚固的房屋结构设计。1889年巴黎建造的高 300米的埃菲尔铁塔和跨度为 115米的机器陈列馆就表明了建筑结构方面的成就。
④ 建筑业的生产经营转入资本主义经济轨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大量的房屋是企业家手中的固定资本或商品。资本的所有者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投资从建筑活动中获取最大的利润。这一准则也在建筑设计、建筑观念以及建筑美学方面或隐或现地表现出来。此外,从19世纪起资本主义国家建筑师的社会地位也有了变化。建筑师是自由职业者,他们在建筑设计中从事竞争,于是商品生产的经济法则也渗入建筑师的职业活动中。
19世纪出现建筑领域的这些变化,无论就深度和广度来说,在建筑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这是一场由产业革命引起的建筑革命。进入20世纪后,变化继续进行着,并且向世界更多的地区扩散。正是这个建筑历史上空前的建筑革命孕育了20世纪的现代建筑。
新建筑运动 19世纪西方建筑界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是复古主义建筑和折衷主义建筑。复古主义者认为历史上某几个时期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是不可超越的永恒的典范,谁要建造优美的建筑,就必须以那些历史上的建筑为蓝本,模拟仿效。折衷主义者也认为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因袭已往的建筑模式,不过他们认为不必拘泥于某一形式某一风格,而可以把多种样式多种手法拼合在一座建筑上。在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建筑潮流影响下,建筑师对实用功能和结构技术不甚重视,在他们的心目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艺术高。这种建筑思想的主导方面是唯美主义。当时的大本营是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因此,这样的建筑潮流又被称为学院派建筑。
但是建筑领域中正在涌现新事物,社会生活要求建筑具有新功能并且出现了新材料和新结构,这就同学院派建筑发生矛盾。例如,现代化银行的功能要求有形式复杂的大小房间,如果把它们统统纳入古希腊神庙式的建筑模式之中,在使用上是非常不便的。在十几层的钢框架结构的商业办公楼仍用中世纪罗曼式建筑的石砌外形,也是削足适履,徒增造价。因循守旧会遇到难以克服的矛盾。19世纪中叶,伦敦水晶宫的设计和建造就是例证。1850年为建造伦敦世界博览会举行了国际设计竞赛。欧洲各国建筑师送去 245个方案,没有一个被采纳,原因是博览会建筑要求在一年内建成,要有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博览会结束后又要能够方便地拆迁。当时的建筑师们对此束手无策。后来采用的是一位熟悉用铁和玻璃建造温室的园艺师的新颖的建筑方案。用工厂生产的玻璃和铁构件作建筑材料,利用预制装配的施工方法,终于在很短时间内建成光线充足的大型展览建筑。这个事例表明保守的传统的建筑观念已不适应建筑发展的新形势。建筑学到了需要改造和发展的时候了。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西欧和美国一些建筑师提出了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例如法国建筑师H.拉布鲁斯特1830年写道:"在建筑中,形式必须永远适合它所要满足的功能。"他设计的巴黎国家图书馆(1860~1868)采用了新颖的铁结构。19世纪后期,美国芝加哥一批积极改革、大胆创新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形成了一个建筑流派──芝加哥学派。芝加哥是美国摩天楼的发源地,建造的房屋越来越高,结构和功能都同传统建筑大不相同。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L.H.沙利文指出,复古主义的做法,使"功能受到压抑"。他强调"形式随从功能"的原则。
传统观念是不容易消失的。芝加哥学派只活跃了20年左右就在学院派的冲击下沉寂了。但改革者仍然此伏彼起,影响渐渐扩大。从19世纪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段时间,倡导建筑改革的人更多了。有的人运用新的建筑材料,如法国建筑师A.佩雷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了一批房屋;有的人在建筑形式和手法上进行创新,其中有以比利时为中心的“新艺术运动”,奥地利的"分离派",意大利的"未来派"等。1907年,德国成立"德意志工业联盟"推动各种产品的设计改革,其中也包括建筑。德国建筑师P.贝伦斯于1909年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涡轮机工厂是一座反映新建筑观念的著名厂房建筑。在美国,建筑师F.L.赖特继承芝加哥学派的精神坚韧不拔地进行建筑创新活动。他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在美国中西部地区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公共建筑,以其独创的手法和清新的风格启发和鼓舞了当时欧洲的改革派建筑师。
以上这些建筑师个人或流派虽然在思想观点和建筑风格上差异很大,但都是在寻求新的建筑。他们的活动被称为"新建筑运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30年代是建筑思潮十分活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保守和革新两种趋向激?叶氛陆ㄖ硕沼谟扇醵浚〉贸晒ΑT谛陆ㄖ硕⒄构讨行纬傻南执饕褰ㄖ陀谢ㄖ礁隽髋啥?20世纪的建筑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在许多国家中复古主义建筑仍然相当流行。很多纪念性建筑和官方建筑以及一些大银行、大保险公司仍然应用古典柱式。1924年建成的伦敦人寿保险公司以至到40年代完工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和美国最高法院大厦都是这样的例子。
但总的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领域的改革创新是有利的。第一,战后初期欧洲各国的经济困难状况,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抑制了片面追求形式的复古主义作法;第二,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带来更多的新的建筑类型,要求建筑师突破陈规。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方面的进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走出学院派的象牙之塔。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祸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世人心理上引起强烈震动。人心思变,大战后社会思想意识各个领域内都出现许多新学说和新流派,建筑界也是思潮澎湃。新观念、新方案、新学派层出不穷。战后初期影响较大的有表现派(expressionism)、风格派(de stijl,也称新造型派neo-plasticism,或要素派elementarism)和构成派(constructivism)。德国、法国、荷兰以及十月革命后最初几年的苏联是这些新流派最活跃的地方。1919~1920年建造的德国波茨坦市的爱因斯坦天文台(建筑师E.门德尔松)是表现派的代表作品。建筑师G.T.里特弗尔德1924年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市一所小住宅体现了风格派的特征。苏联美术设计师B.E.塔特林1929~1930年所作的第三国际纪念碑建筑设计方案是构成派的作品。
表现派、风格派、构成派等原是美术方面的派别。它们对建筑创作的影响主要是在造型风格方面。要解决建筑向何处去的问题,还需要回答一系列实际的与理论的课题。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和生活提出的功能要求;建筑如何同工业和科学技术相配合;建筑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条件;建筑师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等等。在这些方面,19世纪下半叶以来已有一些人作过探索。在此基础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比较激进的改革建筑创作的主张,并且推出一批大胆创新的优秀作品,大大推动建筑改革走向高潮。德国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和L.密斯·范·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格罗皮乌斯和勒·柯布西耶等人在20年代提出以下的观点:①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时代的条件相适应;②强调建筑师要注意研究和解决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③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④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形式的建筑;⑤主张发展建筑美学,创造反映新时代的新建筑风格。以上这些建筑观点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50年代以后,更多地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70年代以来,也有人在"现代主义"之前冠以"20年代"或"正统"的字样。
现代主义建筑的传播 现代主义自30年代起迅速向世界其他各地区传播,终于成为20世纪中叶现代建筑中的主导潮流。现代主义首先向北欧和拉丁美洲扩展。芬兰建筑师A.阿尔托和巴西建筑师O.尼迈耶在30~40年代的建筑作品明显地表现出现代主义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迁居美国。现代主义在美国迅速扩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50~60年代现代主义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新建的商业建筑、工业建筑、文教建筑和大规模建造的住宅几乎都摆脱了传统风格的羁绊,具有显著的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许多政府建筑物和纪念性建筑也舍弃了历来沿用的传统建筑形式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巴西议会大厦和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府大厦都是例证。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比较符合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机建筑派 美国建筑师赖特创立并倡导有机建筑论。现代主义比较强调工业化对建筑的广泛影响,赖特则强调建筑应当像植物一样成为大地的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他认为每一座建筑都应当是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目的、特定的自然和物质条件以及特定的文化的产物。赖特创作的流水别墅是有机建筑的卓越的代表作品。在20世纪中叶,现代主义派的传播较为迅速广泛,但有机建筑的理论对建筑师创作思想的影响也很深远。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有有机建筑的追随者。德国建筑师H.沙龙和H.赫林是有机建筑派的代表。芬兰建筑师A.阿尔托设计的许多建筑也被认为是体现了有机建筑原则的成功作品(见有机建筑)。
现代建筑走向多样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正是现代主义风行的时候,现代建筑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其原因是:一方面在50~60年代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社会生活方式也有明显的变化,对建筑和建筑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初在西欧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在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也出现相应的变化。新一代的建筑师要求修正和突破20年代现代主义,导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1959年停止活动。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要求建筑形象更有表现力,他们不再遵从"形式随从功能","少就是多","装饰就是罪恶","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信条。他们提出建筑可以而且应该有超越功能和技术的考虑,可以而且应当施用装饰,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历史上的建筑手法和样式,现代建筑也应该具有地方特色等。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50年代西方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建筑师E.D.斯通和 M.雅马萨基(山崎实)为代表的典雅主义(formalism),又称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以及英国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粗野主义"(brutalism)。有强调在建筑中运用和表现高技术的“高技术倾向” (high-tech),强调建筑造型亲切宜人的"人性化"建筑(humanism)和具有地方民间建筑特色的"地方化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等。此外,还有许多次要的流派,诸如"反直角派"(antirectangle)"新自由派"( neo-liberty)、"雕塑派"( sculpturalism)、"感性主义"(sensationlism)以及"怪异建筑派"(fantastic architecture),其中一些流派存在时间短暂。
60年代后期,对现代主义的指责和批判增加了。美国建筑师R.文丘里在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批判了现代主义,影响很大。文丘里主张建筑设计中形式与功能可以脱节;针对"少就是多"的说法,认为"少是枯燥"。他主张建筑要有装饰,要有象征性,建筑创作不必追求纯净、明确;提出含混、折衷、歪扭的形象也是美的。自此以后西方建筑界出现了讲究建筑的象征性、隐喻性、装饰性以及与现有环境取得联系的倾向。这种潮流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展望 60年代以来,在建筑艺术风格方面,发生激烈争论;在建筑设计理论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电子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行为科学、环境科学等渗入建筑领域,孕育着建筑学新的突破。现代建筑在100年左右的时间中所取得的进步,无论在建筑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方面,都是历史?魏问逼谒荒鼙饶獾摹?
近代建筑革命 现代建筑不是随着20世纪的来临而突然出现的。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产业革命和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大变革。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影响建筑发展的新的因素。这种变革表现如下:
① 房屋建造量急剧增长,建筑类型不断增多。19世纪工业的大发展和城市的扩大需要建造大批工厂、仓库、住宅、铁路建筑、办公建筑、商业服务建筑等。在建筑史上长期占有突出地位的帝王宫殿、坛庙和陵墓退居次要地位,而生产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建筑愈益重要。对新型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有的要求大跨度,如博览会、展览馆、铁路站棚;有的要求增加建筑层数,如大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建筑;有的要求有复杂的使用功能,如医院、科学实验室。建筑形制变化迅速,照搬照抄传统的定型的法式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上述要求了。
② 工业发展给建筑业带来新型建筑材料。已往几千年世界各地区建筑所用的主要材料不外是土、木、砖、瓦、灰、砂、石等天然的或手工制备的材料。产业革命以后,建筑业的第一个变化是铁用于房屋结构上。先是用铁做房屋内柱,接着做梁和屋架,还用铁制作穹顶。19世纪后期,钢产量大增,性能更为优异的钢材代替了铁材。与此同时水泥也渐渐用于房屋建筑。19世纪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和水泥的应用使房屋建筑出现飞跃的变化。
③ 结构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使人越来越深入地掌握房屋结构的内在规律,从而能够改进原有的结构形式,有目的地创造优良的新型结构。过去建筑工匠只能按照传统做法或凭感性判断去建造房屋,盲目性和局限性很大。随着数学和力学的发展,终于在19世纪后期弄清了一般建筑结构的内在规律,建立了为实际工程所需要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形成系统的结构科学。这样就可以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预先计算出结构的受力状态,作出合理、经济而坚固的房屋结构设计。1889年巴黎建造的高 300米的埃菲尔铁塔和跨度为 115米的机器陈列馆就表明了建筑结构方面的成就。
④ 建筑业的生产经营转入资本主义经济轨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大量的房屋是企业家手中的固定资本或商品。资本的所有者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投资从建筑活动中获取最大的利润。这一准则也在建筑设计、建筑观念以及建筑美学方面或隐或现地表现出来。此外,从19世纪起资本主义国家建筑师的社会地位也有了变化。建筑师是自由职业者,他们在建筑设计中从事竞争,于是商品生产的经济法则也渗入建筑师的职业活动中。
19世纪出现建筑领域的这些变化,无论就深度和广度来说,在建筑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这是一场由产业革命引起的建筑革命。进入20世纪后,变化继续进行着,并且向世界更多的地区扩散。正是这个建筑历史上空前的建筑革命孕育了20世纪的现代建筑。
新建筑运动 19世纪西方建筑界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是复古主义建筑和折衷主义建筑。复古主义者认为历史上某几个时期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是不可超越的永恒的典范,谁要建造优美的建筑,就必须以那些历史上的建筑为蓝本,模拟仿效。折衷主义者也认为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因袭已往的建筑模式,不过他们认为不必拘泥于某一形式某一风格,而可以把多种样式多种手法拼合在一座建筑上。在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建筑潮流影响下,建筑师对实用功能和结构技术不甚重视,在他们的心目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艺术高。这种建筑思想的主导方面是唯美主义。当时的大本营是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因此,这样的建筑潮流又被称为学院派建筑。
但是建筑领域中正在涌现新事物,社会生活要求建筑具有新功能并且出现了新材料和新结构,这就同学院派建筑发生矛盾。例如,现代化银行的功能要求有形式复杂的大小房间,如果把它们统统纳入古希腊神庙式的建筑模式之中,在使用上是非常不便的。在十几层的钢框架结构的商业办公楼仍用中世纪罗曼式建筑的石砌外形,也是削足适履,徒增造价。因循守旧会遇到难以克服的矛盾。19世纪中叶,伦敦水晶宫的设计和建造就是例证。1850年为建造伦敦世界博览会举行了国际设计竞赛。欧洲各国建筑师送去 245个方案,没有一个被采纳,原因是博览会建筑要求在一年内建成,要有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博览会结束后又要能够方便地拆迁。当时的建筑师们对此束手无策。后来采用的是一位熟悉用铁和玻璃建造温室的园艺师的新颖的建筑方案。用工厂生产的玻璃和铁构件作建筑材料,利用预制装配的施工方法,终于在很短时间内建成光线充足的大型展览建筑。这个事例表明保守的传统的建筑观念已不适应建筑发展的新形势。建筑学到了需要改造和发展的时候了。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西欧和美国一些建筑师提出了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例如法国建筑师H.拉布鲁斯特1830年写道:"在建筑中,形式必须永远适合它所要满足的功能。"他设计的巴黎国家图书馆(1860~1868)采用了新颖的铁结构。19世纪后期,美国芝加哥一批积极改革、大胆创新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形成了一个建筑流派──芝加哥学派。芝加哥是美国摩天楼的发源地,建造的房屋越来越高,结构和功能都同传统建筑大不相同。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L.H.沙利文指出,复古主义的做法,使"功能受到压抑"。他强调"形式随从功能"的原则。
传统观念是不容易消失的。芝加哥学派只活跃了20年左右就在学院派的冲击下沉寂了。但改革者仍然此伏彼起,影响渐渐扩大。从19世纪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段时间,倡导建筑改革的人更多了。有的人运用新的建筑材料,如法国建筑师A.佩雷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了一批房屋;有的人在建筑形式和手法上进行创新,其中有以比利时为中心的“新艺术运动”,奥地利的"分离派",意大利的"未来派"等。1907年,德国成立"德意志工业联盟"推动各种产品的设计改革,其中也包括建筑。德国建筑师P.贝伦斯于1909年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涡轮机工厂是一座反映新建筑观念的著名厂房建筑。在美国,建筑师F.L.赖特继承芝加哥学派的精神坚韧不拔地进行建筑创新活动。他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在美国中西部地区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公共建筑,以其独创的手法和清新的风格启发和鼓舞了当时欧洲的改革派建筑师。
以上这些建筑师个人或流派虽然在思想观点和建筑风格上差异很大,但都是在寻求新的建筑。他们的活动被称为"新建筑运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30年代是建筑思潮十分活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保守和革新两种趋向激?叶氛陆ㄖ硕沼谟扇醵浚〉贸晒ΑT谛陆ㄖ硕⒄构讨行纬傻南执饕褰ㄖ陀谢ㄖ礁隽髋啥?20世纪的建筑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在许多国家中复古主义建筑仍然相当流行。很多纪念性建筑和官方建筑以及一些大银行、大保险公司仍然应用古典柱式。1924年建成的伦敦人寿保险公司以至到40年代完工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和美国最高法院大厦都是这样的例子。
但总的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领域的改革创新是有利的。第一,战后初期欧洲各国的经济困难状况,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抑制了片面追求形式的复古主义作法;第二,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带来更多的新的建筑类型,要求建筑师突破陈规。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方面的进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走出学院派的象牙之塔。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祸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世人心理上引起强烈震动。人心思变,大战后社会思想意识各个领域内都出现许多新学说和新流派,建筑界也是思潮澎湃。新观念、新方案、新学派层出不穷。战后初期影响较大的有表现派(expressionism)、风格派(de stijl,也称新造型派neo-plasticism,或要素派elementarism)和构成派(constructivism)。德国、法国、荷兰以及十月革命后最初几年的苏联是这些新流派最活跃的地方。1919~1920年建造的德国波茨坦市的爱因斯坦天文台(建筑师E.门德尔松)是表现派的代表作品。建筑师G.T.里特弗尔德1924年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市一所小住宅体现了风格派的特征。苏联美术设计师B.E.塔特林1929~1930年所作的第三国际纪念碑建筑设计方案是构成派的作品。
表现派、风格派、构成派等原是美术方面的派别。它们对建筑创作的影响主要是在造型风格方面。要解决建筑向何处去的问题,还需要回答一系列实际的与理论的课题。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和生活提出的功能要求;建筑如何同工业和科学技术相配合;建筑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条件;建筑师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等等。在这些方面,19世纪下半叶以来已有一些人作过探索。在此基础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比较激进的改革建筑创作的主张,并且推出一批大胆创新的优秀作品,大大推动建筑改革走向高潮。德国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和L.密斯·范·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格罗皮乌斯和勒·柯布西耶等人在20年代提出以下的观点:①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时代的条件相适应;②强调建筑师要注意研究和解决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③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④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形式的建筑;⑤主张发展建筑美学,创造反映新时代的新建筑风格。以上这些建筑观点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50年代以后,更多地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70年代以来,也有人在"现代主义"之前冠以"20年代"或"正统"的字样。
现代主义建筑的传播 现代主义自30年代起迅速向世界其他各地区传播,终于成为20世纪中叶现代建筑中的主导潮流。现代主义首先向北欧和拉丁美洲扩展。芬兰建筑师A.阿尔托和巴西建筑师O.尼迈耶在30~40年代的建筑作品明显地表现出现代主义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迁居美国。现代主义在美国迅速扩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50~60年代现代主义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新建的商业建筑、工业建筑、文教建筑和大规模建造的住宅几乎都摆脱了传统风格的羁绊,具有显著的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许多政府建筑物和纪念性建筑也舍弃了历来沿用的传统建筑形式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巴西议会大厦和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府大厦都是例证。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比较符合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机建筑派 美国建筑师赖特创立并倡导有机建筑论。现代主义比较强调工业化对建筑的广泛影响,赖特则强调建筑应当像植物一样成为大地的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他认为每一座建筑都应当是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目的、特定的自然和物质条件以及特定的文化的产物。赖特创作的流水别墅是有机建筑的卓越的代表作品。在20世纪中叶,现代主义派的传播较为迅速广泛,但有机建筑的理论对建筑师创作思想的影响也很深远。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有有机建筑的追随者。德国建筑师H.沙龙和H.赫林是有机建筑派的代表。芬兰建筑师A.阿尔托设计的许多建筑也被认为是体现了有机建筑原则的成功作品(见有机建筑)。
现代建筑走向多样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正是现代主义风行的时候,现代建筑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其原因是:一方面在50~60年代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社会生活方式也有明显的变化,对建筑和建筑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初在西欧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在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也出现相应的变化。新一代的建筑师要求修正和突破20年代现代主义,导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1959年停止活动。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要求建筑形象更有表现力,他们不再遵从"形式随从功能","少就是多","装饰就是罪恶","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信条。他们提出建筑可以而且应该有超越功能和技术的考虑,可以而且应当施用装饰,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历史上的建筑手法和样式,现代建筑也应该具有地方特色等。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50年代西方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建筑师E.D.斯通和 M.雅马萨基(山崎实)为代表的典雅主义(formalism),又称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以及英国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粗野主义"(brutalism)。有强调在建筑中运用和表现高技术的“高技术倾向” (high-tech),强调建筑造型亲切宜人的"人性化"建筑(humanism)和具有地方民间建筑特色的"地方化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等。此外,还有许多次要的流派,诸如"反直角派"(antirectangle)"新自由派"( neo-liberty)、"雕塑派"( sculpturalism)、"感性主义"(sensationlism)以及"怪异建筑派"(fantastic architecture),其中一些流派存在时间短暂。
60年代后期,对现代主义的指责和批判增加了。美国建筑师R.文丘里在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批判了现代主义,影响很大。文丘里主张建筑设计中形式与功能可以脱节;针对"少就是多"的说法,认为"少是枯燥"。他主张建筑要有装饰,要有象征性,建筑创作不必追求纯净、明确;提出含混、折衷、歪扭的形象也是美的。自此以后西方建筑界出现了讲究建筑的象征性、隐喻性、装饰性以及与现有环境取得联系的倾向。这种潮流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展望 60年代以来,在建筑艺术风格方面,发生激烈争论;在建筑设计理论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电子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行为科学、环境科学等渗入建筑领域,孕育着建筑学新的突破。现代建筑在100年左右的时间中所取得的进步,无论在建筑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方面,都是历史?魏问逼谒荒鼙饶獾摹?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