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mbined force state of steel temporary bridge and primary bridge
钢桥与原桥组合受力
2) composite steel bridge
组合钢桥
3) The Bridge With Long-span Arch and Steel Construction
大跨度拱与钢构组合桥
4)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arch bridges
钢-砼组合拱桥
6) gravity assemblage bridge abutment
重力式组合桥台
补充资料:洛阳桥
中国古代多孔石桥。原名万安桥。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洛阳镇洛阳江上。北宋皇祐五年(1053)泉州太守蔡襄倡建,嘉祐四年(1059)竣工。是中国著名的梁式石桥。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首创中国造桥"筏型"基础和"浮运法"系工程技术。据万安渡石碑记载,洛阳桥原长三千六百尺,宽一丈五尺,两旁翼以扶栏。历代屡有修筑,尤其是明宣德年间(1426~1434)桥面增高三尺,后又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因为地震,部分桥墩下陷而重修。1932年为开辟泉惠公路,桥面添架钢筋混凝土层,后来又围垦建闸等,改变了古桥原貌。据目前实测,桥长 784米,宽5~7.5米,现在桥墩29座,桥板 148条,石刻武士 4尊,石塔5座,石亭1座。桥北有昭惠庙,桥南有蔡襄祠等文物。桥墩下层墩石分别用40×50厘米、50×55厘米、55×60厘米粗大条石纵横钩锁迭筑,系宋代原墩。上层为明宣德年间加高或后代重修。桥板板宽48~75厘米,厚45~60厘米,长7.5~10.5米。石塔,原有 9 座,现存5 座,筑于船形墩尖上,其中方形、圆形各 1座,八角形3座,高度分别为3.2米、4.6米、5米、5.5米、5.7米。石亭,宋代建南、北、中 3座。
蔡襄祠即蔡忠惠公祠,位于洛阳桥南,北宋嘉祐末年为纪念蔡忠惠公造桥功绩而建,历代屡有修葺,现存系清代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三进,蔡襄自撰并书《万安桥记》石碑立于祠中,碑文精炼,书法遒丽,刻工精致,世称"三绝"。祠前有两座石碑亭,立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提督张云翼的修祠巨碑 2通。1983年国家拨款重修,现祠辟为蔡襄纪念馆和洛阳桥保管所。
洛阳桥首创中国造桥"筏型"基础和"浮运法"系工程技术。据万安渡石碑记载,洛阳桥原长三千六百尺,宽一丈五尺,两旁翼以扶栏。历代屡有修筑,尤其是明宣德年间(1426~1434)桥面增高三尺,后又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因为地震,部分桥墩下陷而重修。1932年为开辟泉惠公路,桥面添架钢筋混凝土层,后来又围垦建闸等,改变了古桥原貌。据目前实测,桥长 784米,宽5~7.5米,现在桥墩29座,桥板 148条,石刻武士 4尊,石塔5座,石亭1座。桥北有昭惠庙,桥南有蔡襄祠等文物。桥墩下层墩石分别用40×50厘米、50×55厘米、55×60厘米粗大条石纵横钩锁迭筑,系宋代原墩。上层为明宣德年间加高或后代重修。桥板板宽48~75厘米,厚45~60厘米,长7.5~10.5米。石塔,原有 9 座,现存5 座,筑于船形墩尖上,其中方形、圆形各 1座,八角形3座,高度分别为3.2米、4.6米、5米、5.5米、5.7米。石亭,宋代建南、北、中 3座。
蔡襄祠即蔡忠惠公祠,位于洛阳桥南,北宋嘉祐末年为纪念蔡忠惠公造桥功绩而建,历代屡有修葺,现存系清代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三进,蔡襄自撰并书《万安桥记》石碑立于祠中,碑文精炼,书法遒丽,刻工精致,世称"三绝"。祠前有两座石碑亭,立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提督张云翼的修祠巨碑 2通。1983年国家拨款重修,现祠辟为蔡襄纪念馆和洛阳桥保管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