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g Tombs
明十三陵
1.
The Ming Tombs are classic example of the Imperial Tombs,which represent a particular art achievement.
明十三陵是中国皇家陵寝的典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自然环境幽雅,陵寝建筑规模庞大体系完备,整体性建筑突出,陵寝制度独具风格。
补充资料:明十三陵
中国明代13个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下。明代迁都北京后,自成祖朱棣起,至末帝思宗朱由检止,共十四帝,除景帝朱祁钰因故别葬金山外,其他皇帝均葬此。依次为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陵。十三陵是一个整体性强、布局主从分明的大型陵墓群。清初明陵遭破坏,乾隆年间曾进行修缮。1956年发掘定陵。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围与布局 陵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环山,依山势建围墙。正门大红门开在南端,在各山口、水口处建关城和水门。大红门前有石牌坊和下马碑。牌坊为五间六柱,庑殿顶,东西通宽33.6米,高10.5米,为中国最大石坊。大红门南向,券门三洞,无木架,全部砖石结构。单檐,庑殿顶,顶覆黄瓦,红墙,白石基础,东西长37.6米,南北宽11.4米。门南两侧各有下马石碑。门东北部为拂尘殿,为皇帝祭陵更衣所在,今仅存遗迹。门北为总神道,直达长陵。
神道长约1060米,南端建有大碑楼,重檐歇山顶,顶覆黄琉璃瓦,四面开门。内立"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楼外四隅各立雕龙华表。碑楼北神道两侧立石望柱和巨大的石象生 18 对,相向而置。计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 4,皆2蹲2立;石人12个:武臣、文臣、勋臣各 4个。再北为石柱组成的牌楼式棂星门。神道北段有支路,通向各陵。
陵园形制 各陵自成陵园,规模大小不一,形制大致相同。陵园各建在山前,都有围墙,门前竖无字石碑。进入陵园有祾恩门、祾恩殿。祾恩殿为祭祀所在,建筑规模都较大,三五间不等,两旁多建廊庑。殿后过牌楼门有石五供,再后有明楼、宝城。各陵葬皇帝一人,皇后人数不等。明楼为方形高楼,重檐歇山顶,正面檐下嵌匾,书陵名。楼中竖石碑,刻皇帝庙号、谥号。长陵陵园规模最大,宝城直径 340米。祾恩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有三层白石横杆环绕,内有32根直径 1米以上本色楠木巨柱,面积1956平方米,雄壮雅洁,为国内仅见。除思陵外,各陵陵园左右均设有神宫监、神马房、祀祭署。
定陵地宫及遗物 前有砖隧道、石隧道、金刚墙,隧道券接玄宫。玄宫分为前殿、中殿、后殿与左右二配殿,全部为石材起券结构。各殿间有石券洞相通,券洞前雕额枋、檐瓦,下作须弥座。洞内设汉白石双扇石门。各门内均有自来石顶门。前、中两殿地铺方形澄浆砖。后殿和两配殿地铺花斑石。玄宫连同隧道券前后长 87.34米,左右横跨47.28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
玄宫中殿设石供案三,案前均设黄琉璃五供,后殿有棺床,砖石结构,床上中为万历帝棺槨,左为孝端后棺槨,右为孝靖后棺槨,棺床上下放置随葬器物、谥宝、谥册等。万历帝棺床有金井。左右配殿也各有棺床、金井,唯无棺槨、器物。
出土器物有帝后冠服、织锦匹料、金器、玉器、铜器、瓷器、木器、锡器、谥册、谥宝、金元宝、银元宝等各类器物近2648件。帝用翼善冠,全用金丝编就,并附有双龙戏珠,十分珍贵;织锦匹料多成卷状,中部加腰封,书写织造时间、地点、名称、尺寸和各种匠作姓名等,史料价值很高,但多有腐朽。
1954年,文化部文物局对长、景、永三陵进行了整修。1958年整修定陵的地面建筑与地下玄宫,1959年建定陵博物馆。1986年又着手修缮昭陵。现归十三陵特区管理。
范围与布局 陵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环山,依山势建围墙。正门大红门开在南端,在各山口、水口处建关城和水门。大红门前有石牌坊和下马碑。牌坊为五间六柱,庑殿顶,东西通宽33.6米,高10.5米,为中国最大石坊。大红门南向,券门三洞,无木架,全部砖石结构。单檐,庑殿顶,顶覆黄瓦,红墙,白石基础,东西长37.6米,南北宽11.4米。门南两侧各有下马石碑。门东北部为拂尘殿,为皇帝祭陵更衣所在,今仅存遗迹。门北为总神道,直达长陵。
神道长约1060米,南端建有大碑楼,重檐歇山顶,顶覆黄琉璃瓦,四面开门。内立"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楼外四隅各立雕龙华表。碑楼北神道两侧立石望柱和巨大的石象生 18 对,相向而置。计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 4,皆2蹲2立;石人12个:武臣、文臣、勋臣各 4个。再北为石柱组成的牌楼式棂星门。神道北段有支路,通向各陵。
陵园形制 各陵自成陵园,规模大小不一,形制大致相同。陵园各建在山前,都有围墙,门前竖无字石碑。进入陵园有祾恩门、祾恩殿。祾恩殿为祭祀所在,建筑规模都较大,三五间不等,两旁多建廊庑。殿后过牌楼门有石五供,再后有明楼、宝城。各陵葬皇帝一人,皇后人数不等。明楼为方形高楼,重檐歇山顶,正面檐下嵌匾,书陵名。楼中竖石碑,刻皇帝庙号、谥号。长陵陵园规模最大,宝城直径 340米。祾恩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有三层白石横杆环绕,内有32根直径 1米以上本色楠木巨柱,面积1956平方米,雄壮雅洁,为国内仅见。除思陵外,各陵陵园左右均设有神宫监、神马房、祀祭署。
定陵地宫及遗物 前有砖隧道、石隧道、金刚墙,隧道券接玄宫。玄宫分为前殿、中殿、后殿与左右二配殿,全部为石材起券结构。各殿间有石券洞相通,券洞前雕额枋、檐瓦,下作须弥座。洞内设汉白石双扇石门。各门内均有自来石顶门。前、中两殿地铺方形澄浆砖。后殿和两配殿地铺花斑石。玄宫连同隧道券前后长 87.34米,左右横跨47.28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
玄宫中殿设石供案三,案前均设黄琉璃五供,后殿有棺床,砖石结构,床上中为万历帝棺槨,左为孝端后棺槨,右为孝靖后棺槨,棺床上下放置随葬器物、谥宝、谥册等。万历帝棺床有金井。左右配殿也各有棺床、金井,唯无棺槨、器物。
出土器物有帝后冠服、织锦匹料、金器、玉器、铜器、瓷器、木器、锡器、谥册、谥宝、金元宝、银元宝等各类器物近2648件。帝用翼善冠,全用金丝编就,并附有双龙戏珠,十分珍贵;织锦匹料多成卷状,中部加腰封,书写织造时间、地点、名称、尺寸和各种匠作姓名等,史料价值很高,但多有腐朽。
1954年,文化部文物局对长、景、永三陵进行了整修。1958年整修定陵的地面建筑与地下玄宫,1959年建定陵博物馆。1986年又着手修缮昭陵。现归十三陵特区管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