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tiffening arch beam
加劲拱连续梁桥
3) combined bridge with continuous beam and arch
连续梁拱组合桥
1.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research for concrete tied-arch bridge (continuation) combined bridge with continuous beam and arch;
续论预应力混凝土系杆拱桥的设计与施工研究——连续梁拱组合桥梁
4) Tied arch continuous beam bridge
系杆拱连续梁桥
5) continuous steel truss beam arch bridge
连续钢桁梁拱桥
1.
In this thesis, taking a long-span continuous steel truss beam arch bridge as the project background, the buffeting problems of the bridge at operational state are studied.
本文以某大跨度连续钢桁梁拱桥为工程实例,对其成桥状态进行了时域抖振分析,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描述了脉动风场的自然特性,基于谐波合成(CAWS)法的计算公式,绘出了模拟程序的流程图,考虑风速谱随高度变化的特点,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实用的模拟程序,实现对三维空间脉动风场的有效模拟;2、介绍了桥梁动力特性分析的有限元理论及计算方法,使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全桥的空间有限元模型,进行结构自振特性分析;3、介绍抖振基本理论和基于时域分析的抖振响应理论,并利用Scanlan的准定常气动力公式计算抖振力并考虑气动导纳,对该连续钢桁梁拱桥进行了空气静力分析和时域抖振分析;4、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给出了研究中的一些结论,并指出了在进一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6) continuous girder and arch combination bridge
拱梁组合式连续梁桥
1.
)Longxi bridge is taken as the case study,the lateral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a prestressed concrete continuous girder and arch combination bridge and variation along longitudinal direction are analyzed by using spatial finite element method,and the analysis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raditional calculation method for simplified elastically supported continuous gi.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拱梁组合式连续梁桥的横向分布特性,以龙溪大桥为背景,采用空间有限元的分析方法,对拱梁组合式连续梁桥的横向分布特性及沿纵向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与传统计算刚架拱桥的简化弹性支撑连续梁法进行对比。
补充资料:连续梁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支座的梁。连续梁有中间支座,所以它的变形和内力通常比单跨梁要小,因而在工程结构(如桥梁)和机件中应用很广。
连续梁属静不定结构,可用力法求解其中的内力。具体方法是,对n跨连续梁(图1a),将它在每个内部支座处断开,化成n根简支梁,并以各支座处的弯矩Μi(i=1,2,...,n-1)为多余的未知内力,就得到一个力法的基本系统(图1b),而每个内部支座左右两根梁形成一个单位系统(图2)。
根据转角的连续条件,支座左右梁端的转角应该相等,即θ=θ,运用单位载荷法计算该转角,可得到力法的方程组。对于用同一材料制成的连续梁,这组方程为:
(i=1,2,...,n-1),式中Li为第i个跨的跨距;Ii为第i个跨上的梁截面的惯性矩(见截面的几何性质);i是第i个支座的单位系统中各外载荷(集中力、分布力、力矩)的函数,外载荷给定后,它就是确定的。由于每个方程中含有三个支座力矩,所以这个方程组称为三弯矩方程组,简称三弯矩方程。它的系数矩阵为三对角线矩阵。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三弯矩方程,便于在数学上求解(见变形分配法)。
最早得到三弯矩方程的是法国的 B.P.E. 克拉珀龙(1849)和H.贝尔托(1855),他们得到的方程组只适用于支座等高、跨距相等并受均布横向载荷的连续梁。后来德国的H.舍夫勒等人将方程组推广到支座不等高的情况。法国的J.布雷斯进一步又推广到跨距不等并且载荷任意分布的情况。20世纪初,捷克斯洛伐克的K.A.恰利谢夫和美国的H.克罗斯为便于工程运用,又提出逐次近似的力矩分配法。5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出用有限元法解连续梁的多种标准程序。
参考书目
S.铁摩辛柯、J.盖尔著,胡礼人译:《材料力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S.Timoshenko and J.Gere,Mechanics of Materials,Van Nostrand Reinhold Co.,New York,1972.)
孙训方等编:《材料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连续梁属静不定结构,可用力法求解其中的内力。具体方法是,对n跨连续梁(图1a),将它在每个内部支座处断开,化成n根简支梁,并以各支座处的弯矩Μi(i=1,2,...,n-1)为多余的未知内力,就得到一个力法的基本系统(图1b),而每个内部支座左右两根梁形成一个单位系统(图2)。
根据转角的连续条件,支座左右梁端的转角应该相等,即θ=θ,运用单位载荷法计算该转角,可得到力法的方程组。对于用同一材料制成的连续梁,这组方程为:
(i=1,2,...,n-1),式中Li为第i个跨的跨距;Ii为第i个跨上的梁截面的惯性矩(见截面的几何性质);i是第i个支座的单位系统中各外载荷(集中力、分布力、力矩)的函数,外载荷给定后,它就是确定的。由于每个方程中含有三个支座力矩,所以这个方程组称为三弯矩方程组,简称三弯矩方程。它的系数矩阵为三对角线矩阵。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三弯矩方程,便于在数学上求解(见变形分配法)。
最早得到三弯矩方程的是法国的 B.P.E. 克拉珀龙(1849)和H.贝尔托(1855),他们得到的方程组只适用于支座等高、跨距相等并受均布横向载荷的连续梁。后来德国的H.舍夫勒等人将方程组推广到支座不等高的情况。法国的J.布雷斯进一步又推广到跨距不等并且载荷任意分布的情况。20世纪初,捷克斯洛伐克的K.A.恰利谢夫和美国的H.克罗斯为便于工程运用,又提出逐次近似的力矩分配法。5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出用有限元法解连续梁的多种标准程序。
参考书目
S.铁摩辛柯、J.盖尔著,胡礼人译:《材料力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S.Timoshenko and J.Gere,Mechanics of Materials,Van Nostrand Reinhold Co.,New York,1972.)
孙训方等编:《材料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