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运河史
1)  China canal history
中国运河史
2)  river and marine transportation of China
中国内河航运和海运
3)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revolutionary movement
《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
4)  Guangxi canals history
广西运河史
5)  Chinese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中国史学史
1.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中国史学史》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
The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problem of the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from two aspects,that is,the compilation of the proper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reform in teaching methods.
教材、教法是教育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中国史学史的教学也不例外。
3.
The essay talking about his discussion on research task of Chinese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and on important question advanci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on programming about aim of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
白寿彝关于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器局和设想 ,是他在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之一 ,也是他的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6)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中国史学史
1.
Study on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developed from its first phase during which the discipline s content was just like brief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of works to the last phase in which the study has been set in the view of history and times.
从要籍解题式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到历史、时代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经历了颇为艰辛的发展过程。
补充资料:中国运河史
      因大规模航运的需要,中国自春秋起历代相继开凿人工运渠。它们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按运渠发展的规模、技术水平以及所在地区等的不同,可分为五个阶段。
  
  先秦时期  自夏代至秦统一全国(约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以春秋战国开渠较多,各国多在境内开较短运渠。如吴除开邗沟外,于太湖流域开渠,沟通江湖;齐沟通济水和淄水;楚沟通汉水、云梦、洞庭以及江淮;魏开鸿沟,沟通黄淮;秦于成都平原开二江。这些运渠通常兼有灌溉之利(图1)。
  
  
  邗沟是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公元前486)运渠,吴为了用兵开渠沟通江淮。后四年又开菏水沟通黄淮,这是邗沟运道向北延伸,以便军运与晋国争霸。邗沟以南,长江南岸吴还开了自吴国首都苏州至长江的渠道;更向南,吴越用兵也有水道通杭州湾。此外还有人认为(证据尚不充分):吴楚交兵,在开邗沟以前,吴还开中江运道,自太湖西通长江?怀そ埠低稀⒍椒屎又粱此脑说溃饺背晌馈?
  
  战国魏自公元前361年起,引黄河水开鸿沟,南通淮水各支流,东通济水、泗水,构成中原水运网。通泗水的是古汴渠,为隋以前重要运道。经过上述各运道,已可能自钱塘江北通黄河和济水。这时黄河北通海河水系,因此也通海河。
  
  秦汉时期  自秦统一六国至东汉末(公元前221~公元220)。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开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后代成为通向岭南的要道;西汉建成东西大运河,自长安可通长江至珠江或通太湖及钱塘江;东汉晚期修成南北大运河,可自滦河通长江、珠江或太湖、钱塘(图2)。东西及南北两大骨干构成了以后中国运河的基本布局。
  
  
  东西大运河  秦都关中可由渭水、黄河、鸿沟水系,组成东西向水运。西汉初每年漕运粮食入关中不过数十万石,至武帝时经营西北,漕运量增至三四百万石(西汉一石约合今两斗),最多至六百万石。渭水弯曲宽浅,航运滞迟。元光六年(公元前129)沿终南山麓,自长安北引渭水另开漕渠,东入黄河,航道直捷,三年得以完工。至此,漕渠、黄河(由潼关至郑州北)、狼汤渠(见鸿沟)、汴渠、泗水(徐州至淮阴段)、邗沟、江南运河构成了东西大运河,长约四千里。
  
  东汉初由首都洛阳开阳渠入洛水通黄河,亦通江淮。当时关中残破,首都供应更多地仰仗江淮,这条水道显得更重要。
  
  南北大运河  东汉末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北征袁尚和乌桓。自黄河向北于建安九年至十一年(204~206)开白沟(见永济渠)、平虏、泉州三渠,串通海河各支,再向东开新河通滦河。这样避免了渤海海运风险,由滦河通黄河,南可至钱塘江,构成了南北大运河。但实际通航远不如东西运河。建安十八年曹操经营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为根据地,又开利漕渠自邺城引漳水至馆陶南面接白沟。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魏篡汉至隋政权的建立(220~581),南北长时期分裂(西晋曾短暂统一),江淮间常为主要战场,切断了东西及南北大运河。各自分立的政权都想扩大势力,统一全国。南人长于用水师,征战时往往开运渠辅助原有水道;北人南讨亦必训练水军,开运渠。这些渠道多半是临时性的,不久即毁。南方多河流,为了利用通航,常建堰埭等渠化建筑物。
  
  江淮和黄淮间运道  三国孙曹交兵,由于邗沟南段的残破荒芜,多走由颍水、涡水入淮,经合肥巢湖至长江水道。东晋以后邗沟多次整修改道,并开通扬州至今仪征的分支,邗沟又成为主要运道。
  
  在淮水支流汝水、颍水上三国魏曾开贾侯渠及讨虏渠,不久即废。黄淮间或走汴渠、鸿沟,或由泗水北通济水入黄河,都需要临时修浚。东晋曾沟通汶水和泗水,重开洸河;后又于泗水西面(在今山东南部)开桓公沟三百余里,沟通泗、汶、济水。
  
  长江流域运渠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为了避免长江航运的风险,开句容东南至今丹阳县西的破冈渎,漕运可由太湖通秦淮河至建业(今南京),渎上为了跨越山岭,拦河修成14处堰埭是最早见于记载的渠化建筑物。船只过堰需要升船设备,是升船机的雏形。西晋时曾从汉水开渠直通江陵再东通湘水。
  
  南方河流的渠化  东晋时除一些运河,如邗沟、江南运河及杭州至今宁波的浙东运河都建有拦河堰埭外,一般中小河流上也多建有堰埭。到南北朝时,河流上公私堰埭有增无减,船只过埭都要收费,形成了一种苛捐杂税。梁武帝曾下诏清理,禁止随意增建。过埭用牛拖的叫牛埭。
  
  隋至北宋时期  自隋开皇元年至北宋靖康二年(581~1127)。隋唐以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为中心,改建秦汉时期的两大骨干运河,以控制东北及东南各地区,并吸收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淮地区的财富。北宋都开封向四方开渠通漕运。这一时期的运渠数量、规模以及停泊港、码头和渠道建筑物的质量、工程技术水平、管理维修制度、航运的繁盛等各方面均超过前代。
  
  两大运河的改建及扩建  隋开皇四年(584)开广通渠是西汉漕渠的重开。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亦称汴渠),同年拓宽邗沟,大业四年由黄河开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再后二年整修江南运河。这样自长安由广通渠经黄河、通济渠、淮水、邗沟,过江由江南运河可至杭州,成为东西大运河的新道。它和旧道不同处,除扩建各段外,还以通济渠直接入淮代替古汴渠由泗入淮。自今北京经永济渠、黄河、通济渠等同样可至杭州,成为南北大运河的新道。它以永济渠代替了旧道的白沟等渠,北端改在涿郡。由这两大运河和天然水道可以南至岭南,北通辽海,西至川陕。唐代更自长安开升原渠西至宝鸡通千水。平时自江淮每年向长安、洛阳漕运食粮三四百万石(唐石约合今6斗)。
  
  北宋运渠  北宋都开封,有汴渠东通江淮,西通黄河,再由黄河北接永济渠;东北有通今山东的广济河;西南有惠民河通豫南;东南有蔡河通淮水支流。并曾试开运河自惠民河通汉水支流白河,但未成功(图3。每年从江淮漕运六百万石食粮至汴渠,最多至八百万石(宋石约合今6.6斗)。
  
  
  汴渠南端在泗州(在今盱眙县北,淮水北岸)入淮水,北宋为避淮水风险,还在南岸先后开沙河、洪泽运河、龟山运河等自淮安至泗州。
  
  渠道建筑物  汴渠通黄河口,邗沟通长江口唐代已建有水门(邗沟水门最早建于东晋时)。类似现代船闸的复闸,于984年已在淮阴附近出现,以后在邗沟和江南运河上大量推广,发展成二级、三级以及带有积水池的澳闸。早在东汉已利用渠道旁的湖塘及人工池蓄水接济运道,在北宋时叫水柜。北宋汴渠曾建成桩梢木岸数百里,邗沟段有堰闸、涵洞、石(溢流堰)等七八十处。
  
  南宋至民国时期  自南宋建炎元年至民国末(1127~1949),在诸运河中,以京杭运河最为著名。南宋都杭州只利用邗沟及江南运河漕运。金都中都(今北京)利用白河、卫河行漕。汴渠已淤成平地。元代统一全国,都大都(今北京),为了控制南方并吸收江南财富,先后开会通河、通惠河打通京杭运河。这是隋代南北大运河的裁弯取直,缩短了北京至杭州的距离。由于会通河水源不足,漕运至北京多走海道,并曾试开山东半岛的胶莱河,缩短海程,但未成功。
  
  明永乐时迁都北京,重开会通河,解决水源问题,订立全运河管理制度。以后五百余年由运河南粮北漕,平均每年四百万石(约与今石相等)。由于受黄河决溢的干扰,山东南部至江苏北部段,几次局部改线,至清初黄运分离,仅在清口交叉。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山东,以后海上轮船、陆地铁路运输代替了运河航运,河道逐渐湮废,民国时曾用新法测量全线,提出整修规划,但未实施,只局部通航。
  
  

参考书目
   傅泽洪撰录:《行水金鉴》,商务印书馆,上海,1936。
   黎世序等纂修:《续行水金鉴》,商务印书馆,上海,1936。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