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rmal acceleration
热加速
1.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of CO2 at supercritical pressures in a vertical tube (Din=2 mm)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varia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buoyancy and thermal acceleration on the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本文对超临界压力CO2在垂直圆管(Din=2 mm)内在高进口雷诺数和低进口雷诺数条件下的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以研究变物性、浮升力和热加速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
2) flash heat
加速加热
3) heating rate
加热速率
1.
Effects of heating rate and particle size on degradation of polyethylene in supercritical water;
加热速率和粒径对聚乙烯在超临界水中转化的影响
2.
Design and verification of a wire-mesh reactor with variable heating rate;
可变加热速率线网反应器设计及验证
3.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eating rate of the soybean sauce in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the voltage and the salt content and decrease of solid content.
研究了不同欧姆加热条件对大豆酱电导率、加热速率以及酵母菌杀菌效果的影响。
4) rapid heating
快速加热
1.
For a kind of low carbon micro-alloyed steel,a thermal simulation test was conducted with samples of F+B+P microstructure and the effects of its cold deform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on the distribution,size and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es were investigated via a technological process for rapid heating and short holding time.
实验用试样的原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加少量贝氏体,采用一种快速加热短时保温的工艺方法探讨室温变形的作用。
2.
During the rapid heating for limestone calcination,a new platinum-membrane reactor(PMR),which accurately weighs the sample and acquires temperature of particles,was used.
在加热过程中,应用一种新型的快速加热装置——铂膜反应器,及时准确地获得样品质量和颗粒温度,来研究石灰石的煅烧分解,并对石灰石加热速率高达750℃/s下的分解反应特性,及其对分解后产生的氧化钙吸收CO2和脱硫的化学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
3.
Based on studying the phase diagram of the Ti-Al binary system, the microstructure types and 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s of the TiAl-based alloys, and the heat treatment practices and effects, a new rapid heating cyclic heat treatment technolog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 heating, holding in single α phase region, short holding time and relatively slow cooling was proposed.
在研究Ti Al二元相图及合金元素的影响、TiAl基合金显微组织类型与连续冷却转变、热处理实践及效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快速加热循环热处理新工艺 ,该工艺的特点是 :加热速度快 ,单相区保温 ,保温时间短 ,冷却速度相对较慢。
5) continuous-heating
等速加热
1.
The continuous-heating aging kinetics of the Cu-Cr-Zr alloy was studied by measuring the resistivity ratio of the alloy in the continuous-heating process.
通过测试Cu-Cr-Zr合金在等速加热过程中电阻率的变化,对该合金等速加热时效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6) heating rate
加热速度
1.
Effect of heating rate on the reverse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in a Cu-Zn-Al-Mn quenched alloy;
加热速度对Cu-Zn-Al-Mn淬火态合金马氏体逆相变的影响
2.
The temperature of the beginning crystallization is proportional to the cube root of the heating rate.
研究结果表明:晶化转变温度点与加热速度的立方根成正比,随着加热速度的增加,终了温度与晶化开始温度之差越大,晶化发生的温度区间越宽。
3.
It is found that the time for phase transformation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heating rate.
将试验测定的 Ni Ti合金热容值用于计算不同电流值加热 (不同的加热速度 )的 Ni Ti合金丝温度的变化历程 。
补充资料:回旋加速器辐射和同步加速器辐射
当带电粒子(通常是电子)垂直注入均匀的恒磁场绕磁力线作圆周运动时,即使粒子的速率恒定,它也具有向心加速度,从而产生电磁辐射。由非相对论性(vc)低能电子发射的,叫回旋加速器辐射,由相对论性(v≈c)高能电子发射的,叫同步加速器辐射。它们首先是在回旋加速器和同步加速器中被观察到的,因而得名。有的文献中将两者统称回旋加速器辐射,苏联文献中常称为磁轫致辐射。
此两种辐射的偏振状态相似,都在垂直于磁场的方向上线偏振,在沿磁场的方向上圆偏振,在斜方向上一般是椭圆偏振(见光的偏振)。
两种辐射的频谱和角分布的特点有很大不同。回旋加速器辐射的谱是由拉莫尔角频率Ω0,及其谐频组成的分立谱(e和m0分别是电子的电荷和静止质量,B为磁感应强度,с为光速)。能量主要集中在基频,谐频成分极弱;辐射的方向性不强。相对论性电子的能量为γm0с2, 其中 v 是电子速度。 由于相对论效应,随着电子能量的增大,电子的质量m=m0γ增大,拉莫尔角频率 的数值减小,并因电子速度上的差异而有所分散,从而使回旋加速器辐射的谱线间隔减小,线宽加大。在极端相对论性条件下,辐射谱变为连续的,这便是同步加速器辐射。与回旋加速器辐射相比,同步加速器辐射具有以下一些不同的特征:
① 存在一个临界角频率(R为粒子轨道半径),在其附近能谱有极大值。ωωc时,辐射功率谱正比于ω时;ωωc时,正比于(ω/ωc)┩exp(-ω/ωc)。
随着γ 的增大,能谱的极大值向更高级的谐频转移。
② 对于给定的磁场,总辐射功率正比于γ2;对于给定轨道半径,它正比于γ4,即总辐射功率随粒子能量的增大而急剧增强。
③ 辐射的方向性极强,它像探照灯似地分布在以粒子运动方向为轴的极窄角锥内,锥的半角宽度θ~1/γ(见图)。
电子回旋运动产生电磁辐射的最早理论研究要追溯到20世纪初,G.A.肖脱于1912年计算了经典原子模型的辐射。40年代,Д.Д.伊万年科和И.Я.坡密朗丘克以及J.S.施温格曾考虑了这类辐射对设计圆形粒子加速器的重要性。尔后朱洪元(1948)和施温格(1949)发展了有关回旋加速器辐射的理论,这些理论公式已列入标准的教科书。理论计算表明,同步加速器中带电粒子能量U 因辐射而产生的损耗率为
q为电荷。此式表明,随U 的增加极快。此外,对于质量小的电子,这种辐射消耗特别严重(∞m0-4)。这种辐射是高能圆形轨道加速器中最主要的能量损失机制。为了减少它,通常要采用很大的半径R。
同步加速器辐射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高度准直并可连续调谐的强光光源。特别是在真空紫外和X射线波段,尚无可用的激光器与之匹敌。50年代同步加速器辐射已被广泛研究,60年代前期,美国国家标准局(NBS)的K.科德林、R.P.马登和他们的合作者开始把180MeV的同步加速器当作辐射源用于原子光谱的研究。近年来美国、苏联、日本和西欧许多国家都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用同步加速器或储存环发出的同步加速器辐射来进行光化学、生物学、固体及其表面、材料学、光子散射、非线性光学、X射线全息、X射线显微学、X 射线光刻等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以前多借助于粒子物理学的装置,近年来一批专用的设备正在设计或制造中。
同步加速器辐射是天体物理学中一种重要辐射机制。目前普遍认为,很多具有幂律谱和偏振的非热宇宙射电辐射来源于高能粒子的同步加速器辐射。这类射电源中最著名的例子是为中国《宋史》记载的蟹状星云中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遗迹。
参考书目
G A.Schott,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CambridgeUniv.Press, Cambridge,1912.
D.I.Vanenko and J. Pomeranchuk, Phys. Rev.,Vol.65,p.343,1944.
J. Schwinger, Phys. Rev., Vol 70, p.798,1946.
H. Y. Tzu, Proc. Roy. Soc., A192, P.231,1948.
J. Schwinger, Phys, Rev., Vol. 75, P.1912,1949.
J. D.杰克逊著,朱培豫译:《经典电动力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J.D.Jackson,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1976.)
K. Codling and R.P.Madden,J.Appl.Phys.,Vol.36,p.380, 1965.
此两种辐射的偏振状态相似,都在垂直于磁场的方向上线偏振,在沿磁场的方向上圆偏振,在斜方向上一般是椭圆偏振(见光的偏振)。
两种辐射的频谱和角分布的特点有很大不同。回旋加速器辐射的谱是由拉莫尔角频率Ω0,及其谐频组成的分立谱(e和m0分别是电子的电荷和静止质量,B为磁感应强度,с为光速)。能量主要集中在基频,谐频成分极弱;辐射的方向性不强。相对论性电子的能量为γm0с2, 其中 v 是电子速度。 由于相对论效应,随着电子能量的增大,电子的质量m=m0γ增大,拉莫尔角频率 的数值减小,并因电子速度上的差异而有所分散,从而使回旋加速器辐射的谱线间隔减小,线宽加大。在极端相对论性条件下,辐射谱变为连续的,这便是同步加速器辐射。与回旋加速器辐射相比,同步加速器辐射具有以下一些不同的特征:
① 存在一个临界角频率(R为粒子轨道半径),在其附近能谱有极大值。ωωc时,辐射功率谱正比于ω时;ωωc时,正比于(ω/ωc)┩exp(-ω/ωc)。
随着γ 的增大,能谱的极大值向更高级的谐频转移。
② 对于给定的磁场,总辐射功率正比于γ2;对于给定轨道半径,它正比于γ4,即总辐射功率随粒子能量的增大而急剧增强。
③ 辐射的方向性极强,它像探照灯似地分布在以粒子运动方向为轴的极窄角锥内,锥的半角宽度θ~1/γ(见图)。
电子回旋运动产生电磁辐射的最早理论研究要追溯到20世纪初,G.A.肖脱于1912年计算了经典原子模型的辐射。40年代,Д.Д.伊万年科和И.Я.坡密朗丘克以及J.S.施温格曾考虑了这类辐射对设计圆形粒子加速器的重要性。尔后朱洪元(1948)和施温格(1949)发展了有关回旋加速器辐射的理论,这些理论公式已列入标准的教科书。理论计算表明,同步加速器中带电粒子能量U 因辐射而产生的损耗率为
q为电荷。此式表明,随U 的增加极快。此外,对于质量小的电子,这种辐射消耗特别严重(∞m0-4)。这种辐射是高能圆形轨道加速器中最主要的能量损失机制。为了减少它,通常要采用很大的半径R。
同步加速器辐射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高度准直并可连续调谐的强光光源。特别是在真空紫外和X射线波段,尚无可用的激光器与之匹敌。50年代同步加速器辐射已被广泛研究,60年代前期,美国国家标准局(NBS)的K.科德林、R.P.马登和他们的合作者开始把180MeV的同步加速器当作辐射源用于原子光谱的研究。近年来美国、苏联、日本和西欧许多国家都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用同步加速器或储存环发出的同步加速器辐射来进行光化学、生物学、固体及其表面、材料学、光子散射、非线性光学、X射线全息、X射线显微学、X 射线光刻等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以前多借助于粒子物理学的装置,近年来一批专用的设备正在设计或制造中。
同步加速器辐射是天体物理学中一种重要辐射机制。目前普遍认为,很多具有幂律谱和偏振的非热宇宙射电辐射来源于高能粒子的同步加速器辐射。这类射电源中最著名的例子是为中国《宋史》记载的蟹状星云中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遗迹。
参考书目
G A.Schott,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CambridgeUniv.Press, Cambridge,1912.
D.I.Vanenko and J. Pomeranchuk, Phys. Rev.,Vol.65,p.343,1944.
J. Schwinger, Phys. Rev., Vol 70, p.798,1946.
H. Y. Tzu, Proc. Roy. Soc., A192, P.231,1948.
J. Schwinger, Phys, Rev., Vol. 75, P.1912,1949.
J. D.杰克逊著,朱培豫译:《经典电动力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J.D.Jackson,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1976.)
K. Codling and R.P.Madden,J.Appl.Phys.,Vol.36,p.380, 196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