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Yongchuan
永川
1.
The strategy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park——with Yongchuan industrial park as an example;
西部中小城市工业园区生态建设策略研究——以重庆永川市工业园为例
2.
The Ide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Bamboo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Yongchuan;
永川竹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in Yongchuan;
论永川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2) Yongchuan Douchi
永川豆豉
1.
Discussion on eating custom of Yongchuan Douchi fermented with Mucor;
毛霉永川豆豉的食俗探析
5) Yongchuan
永川市
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Yongchuan and It s Construction as a Reginal Center City;
永川市城市发展与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研究
补充资料:永川
永川
永川市位于东经105°54′,北纬29°22′,长江上游北岸、重庆西部,东距重庆市主城区63公里,西离成都276公里。幅员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07万,市区30平方公里,人口30.9万。辖19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是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市、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市、村民自治模范市、优秀旅游城市、食品工业强市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广播电视、科技、创卫先进市,历为区域性交通、通讯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是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永川区位突出,交通便捷。靠四川腹地,临三峡库区,扼成渝要冲,处于成渝、长江上游和永泸经济带构成的A型经济骨架上。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长江流经南境21公里。初步形成渝西能源配给、金融、科教医疗中心。
历史沿革
永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公元776年置县,北宋初,昌州撤静南县,其地并入大足、昌元、永川等县,永川县仍属昌州。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永川县隶梓州路;宋徵宗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昌州永川县隶属之。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昌州废,永川、昌元、大足等县辖地并合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隶重庆路合州。
元末,明玉珍起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建都重庆(国号“夏”),复置大足县辖永川县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玉珍子明升降明,洪武六年(1373年),复置永川县,属重庆路。
康熙元年(1662年),省璧山县入永川县。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璧山县,永川仍专治。嘉庆时,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
解放初,永川县属巴县区行政专员公署。1949年12月20日,专署迁璧山县,改名璧山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1年4月,专署迁江津县,更名江津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2年9月,江津专署迁永川县;1969年9月,成立四川省江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为四川省江津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7月更名四川省永川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4月,永川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并入重庆市,永川县改隶重庆市人民政府。
1992年5月,永川撤县建市。
工业经济
近年来,永川市紧紧围绕“一三五”发展战略,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五四五四”工作思路,努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使工业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良性轨道,形成了以机械加工制造、轻纺食品、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和以重庆永川工业园区为主、一批乡镇特色小区为补充的工业生产力布局新格局,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06亿元,“十五”基本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23.4:35.9:40.7调整为18.9:41.5:39.6。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实现4.11亿元,比2000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26.3。农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9.3。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完成了18.2万亩退耕还林和44万亩天然林保护。农村交通有所改善,累计改扩建乡村公路550余公里。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8。商品流通、金融保险、交通邮电等传统产业不断创新,证券、房地产、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蓬勃兴起。旅游业直接收入达到2.5亿元。
永川交通、邮电、通讯事业发达。成渝公路、成渝高等级公路、成渝铁路从西向东经城区横贯全境,各次客货列车在永川均有停点。特别是成渝高等级公路,将永川到成渝两地的时间分别缩短到3小时和1小时。长江从市境南端流过,流长21.5公里。境内交通畅达,公路、铁路、水运航线交织成网。永川邮电、通讯日趋现代化,现拥有3万门程控电话,城区、乡镇部份村,以及部分居民,甚至农民住宅都已安装程控电话,可直接通向全国各地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图文传真等现代通讯手段日渐风行。
永川市位于东经105°54′,北纬29°22′,长江上游北岸、重庆西部,东距重庆市主城区63公里,西离成都276公里。幅员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07万,市区30平方公里,人口30.9万。辖19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是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市、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市、村民自治模范市、优秀旅游城市、食品工业强市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广播电视、科技、创卫先进市,历为区域性交通、通讯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是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永川区位突出,交通便捷。靠四川腹地,临三峡库区,扼成渝要冲,处于成渝、长江上游和永泸经济带构成的A型经济骨架上。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长江流经南境21公里。初步形成渝西能源配给、金融、科教医疗中心。
历史沿革
永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公元776年置县,北宋初,昌州撤静南县,其地并入大足、昌元、永川等县,永川县仍属昌州。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永川县隶梓州路;宋徵宗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昌州永川县隶属之。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昌州废,永川、昌元、大足等县辖地并合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隶重庆路合州。
元末,明玉珍起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建都重庆(国号“夏”),复置大足县辖永川县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玉珍子明升降明,洪武六年(1373年),复置永川县,属重庆路。
康熙元年(1662年),省璧山县入永川县。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璧山县,永川仍专治。嘉庆时,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
解放初,永川县属巴县区行政专员公署。1949年12月20日,专署迁璧山县,改名璧山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1年4月,专署迁江津县,更名江津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2年9月,江津专署迁永川县;1969年9月,成立四川省江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为四川省江津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7月更名四川省永川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4月,永川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并入重庆市,永川县改隶重庆市人民政府。
1992年5月,永川撤县建市。
工业经济
近年来,永川市紧紧围绕“一三五”发展战略,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五四五四”工作思路,努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使工业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良性轨道,形成了以机械加工制造、轻纺食品、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和以重庆永川工业园区为主、一批乡镇特色小区为补充的工业生产力布局新格局,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06亿元,“十五”基本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23.4:35.9:40.7调整为18.9:41.5:39.6。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实现4.11亿元,比2000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26.3。农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9.3。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完成了18.2万亩退耕还林和44万亩天然林保护。农村交通有所改善,累计改扩建乡村公路550余公里。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8。商品流通、金融保险、交通邮电等传统产业不断创新,证券、房地产、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蓬勃兴起。旅游业直接收入达到2.5亿元。
永川交通、邮电、通讯事业发达。成渝公路、成渝高等级公路、成渝铁路从西向东经城区横贯全境,各次客货列车在永川均有停点。特别是成渝高等级公路,将永川到成渝两地的时间分别缩短到3小时和1小时。长江从市境南端流过,流长21.5公里。境内交通畅达,公路、铁路、水运航线交织成网。永川邮电、通讯日趋现代化,现拥有3万门程控电话,城区、乡镇部份村,以及部分居民,甚至农民住宅都已安装程控电话,可直接通向全国各地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图文传真等现代通讯手段日渐风行。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