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地质储存
1)  geologic sequestration
地质储存
1.
Carbon dioxide is the main green house gas, the geologic sequestration is an efficient approach to mitigate the greenhouse effect.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地质储存是减缓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
2)  carbon dioxide geology storage
CO2地质储存
3)  GRASP [英][ɡrɑ:sp]  [美][græsp]
地质检索和存储程序
4)  storage quality
储存品质
1.
The paddy storage quality had obvious change under 1 meter near sunny slope wall,next the surface of sunny slope wall,center surface and under 1 meter of center surface.
靠近阳面墙体下1m处稻谷的储存品质指标变化明显高于其它部位,其次是阳面墙体表层、中心表层部位、中心表层下1m处,15℃低温储存的稻谷的储存品质指标几乎没有变化。
2.
Some quality indexes of corn, such as the fatty acid value,taste mark,germination rate,luster and smell,crude starch content, catalase activity,salting in substance and so on were determin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rage quality and these indexes.
通过玉米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发芽率、色泽 /气味、粗淀粉、过氧化氢酶活性、盐溶性物质浊度等玉米品质指标的检测分析来研究和探讨玉米储存品质与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 ,筛选出几个能反映储存玉米品质变化的敏感指标 ,并通过大量实仓扦取样品的检测结果对筛选出的敏感指标进行验证 ,最终确定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5)  storage medium
存储介质
1.
The structure of CDR disk and its writein and readout principles as well as the optical properties,the structure and the synthesizing route of cyanine dyes used as storage medium were briafly introduced.
简要介绍了CD R光盘结构、光盘读写原理以及作为光存储介质的花青染料的结构、光吸收特性及其合成路线 ,对花青染料的高技术应用做了综述。
6)  media storage
介质存储
1.
Methods The DICOM media storage model was based on five basic operations and the two operation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clinical requirements.
方法提出DICOM介质存储的三层模型,基于五种基本操作和根据实际临床需要设计的两种操作,将介质存储方案分为两个模块即数据导入和数据导出。
2.
To realiz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sharing and management without films of imaging data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between heterogeneous medical imaging units and systems and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operation platforms, implemented the application programs which could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the DICOM media storage on the platform of Microsoft Visual C++ 6.
0为开发平台,研发了实现DICOM介质存储功能的应用程序。
补充资料: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是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原“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点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地质矿产部(主管部门)和原成都地质学院(依托单位)的指导下,从1991年至1995年,历时四年多,初步建设成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领域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95年10月,实验室通过原地质矿产部检查验收小组和验收专家委员会的检查和验收,专家委员会认为:“该实验室全面达到了国家专业实验室的验收标准,并具备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建议有关的领导部门继续给予支持,使该实验室尽早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原地质矿产部批准该实验室为部开放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所依托的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该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03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04月被获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这是我国地质灾害领域惟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及依托单位具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自主设置)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减灾防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岩土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领域,并设立有“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本实验室由5位资深工程地质学家(其中一名外籍科学顾问)、48名固定研究人员和26名流动人员)组成。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平均年龄 43岁,包括教授及研究员31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10人、讲师7人。固定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0%。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室 (重大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室、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室、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研究室、灾害预警与信息技术研究室)、5个研究中心(地质灾害数值与物理模拟研究中心、遥感与信息技术开发中心、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监测研究中心、泥石流灾害研究与防治中心、地下水科学研究与开发中心)、12个装备先进的试验室(岩石力学综合参数测试试验室、mts土动三轴试验室、岩石(材料)力学试验室、现代勘测技术试验室、土工试验室、微观分析鉴定室、物理模拟试验室、数值模拟试验室、遥感与gis试验室、环境工程试验室、钻掘工程试验室、地层环境模拟及污染控制试验室)。12个试验室总体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具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仪器代表了目前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仪器设备总值约2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或系统14台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于地质灾害的现场勘测与监测,包括最新的彩色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sir-20地质雷达、 trimble-gps仪和全套现场大型原位试验装置等;第二部分主要用于岩土体力学特性参数测试和物性参数分析,是试验室硬件条件的主要部分,包括在引进消化基础上开发的多功能岩石参数综合测试系统、mts土动三轴试验系统、gds非饱和土三轴试验系统、岩石流变仪、土体流变仪、土体大三轴仪、大型岩石高压渗透试验系统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大型试验装置;第三部分是用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及预测的数值模拟系统、物理模拟系统和“3s”技术系统。实验室拥有独立的实验大楼,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使用面积4000平方米)。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实验室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立足于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