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ongzhou reservoir
东周水库
1.
Safety analysis on Dongzhou reservoir concrete pier including cracks;
东周水库混凝土闸墩裂缝安全问题研究
2.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habilitation for Dongzhou reservoir,they replaced sand aggregate by weathered granite and achieved great success.
本文简述了以风化花岗岩代替砂料在东周水库除险加固中的应用。
2) Dongzhen Reservoir
东圳水库
1.
State of Water Qual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Dongzhen Reservoir;
重要水源地东圳水库水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 Donghu reservoir
东湖水库
1.
The main limited factors of nutritive salt,water-chemistry factors,plankton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Donghu reservoir were studied.
对东湖水库主要营养盐限制因子、水化因子、浮游生物、初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
2.
45 kinds of plankton were found in Donghu reservoir, in which 28 kinds were phytoplankton species(genera),and 17 kinds were zooplankton species(genera).
对东湖水库浮游生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浮游生物45种(属),其中浮游植物28种(属),浮游动物17种(属)。
4) Dongfeng Reservoir
东风水库
1.
Application of machine with chain for excavation trough to closure construction in Dongfeng reservoir;
链槽机在东风水库合龙施工中的应用
2.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gaseous mercury (DGM) in water profile were determined during various seasons in Wujiangdu Reservoir and Dongfeng Reservoir, two typical hydroelectric reservoirs both located on the up-mid stream of Wujiang River.
选取乌江流域上两个典型的水库(乌江渡水库和东风水库)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季节水库水体中溶解性气态汞进行研究。
5) Dongzhang Reservoir
东张水库
1.
The Current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Dongzhang Reservoir and Its Protective Countermeasures;
东张水库环境污染现状及保护对策
6) Dongzhuang Reservoir
东庄水库
1.
Discussion on Leakage in Calcareous Rock Dam Site of Dongzhuang Reservoir of Jinghe River;
论泾河东庄水库灰岩坝址渗漏问题
2.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Dongzhuang Reservoir, Jinghe Rive to the Lower Weihe River;
泾河东庄水库对渭河下游的影响分析
补充资料:东周货币
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最初出现于春秋晚期,战国时期进入发达的阶段。在春秋时代以前,交换中主要用货贝、麻布、工具或铜块之类的实物作为等价物。春秋晚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实物货币逐渐被具有固定形状、重量的金属铸币所代替。东周铸币有布币、刀币、圆钱和金银铸币等。东周各国流通的钱币也各有特点。金属铸币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经济的重要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著录和研究 中国研究古钱币的历史颇为悠久。早在唐、宋时期,东周钱币已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由于钱币上的文字不易辨认,宋人往往把战国时的钱币说成是神农氏、太昊氏时代的遗物。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钱录》中,仍把战国时魏的安邑布定为神农氏所作。清道光时,金石学家鉴别古器物和辨认古文字的成就大大超过前人,古钱学家已正确地判断出不少刀布不过是列国时的货币。同时,东周钱币资料的搜集和著录也取得很大成就,如咸丰、同治时,李佐贤的《古泉汇》、《续泉汇》中,著录的东周刀布、圆钱及钱范多达2000余品,并按其形制分门别类。其分类法一直沿用到今天。20世纪30年代,丁福保融会各家钱谱并加若干补充,编成《古钱大辞典》一书,所收资料相当丰富,对东周钱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采集或发掘,获得了大量的钱币资料。因为有出土地点和墓葬、地层作依据,在推断钱币的铸造年代及其流通范围等方面有很大进展,并且随古文字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前人误释的钱文也陆续有所纠正。这一切成就,使东周钱币的研究逐渐摆脱旧的古钱学的影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种类和国别 东周时代各大国诸如东周、三晋、燕、齐、楚、秦等均曾大量铸币,有铜币,也有金银币。
铜币 东周货币中以铜币最为普及,是当时中原各国流通的主要货币。按铜币的形制又可分为布币、刀币、圆钱、铜贝4种:
① 布币。指铜制的铲形币。又名刀布或钱布。战国以前,曾用麻布为交换煤介,后来人们出于习惯,把新出现的铜币也称为布。布又可分为2种类型:一为空首布,此种布币是铲状工具的缩小,故柄上仍保留有銎,所谓"空首"即指此而言,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山西侯马晋城遗址附近春秋晚期的地层中,出土有耸肩、尖足的空首布,通高约13厘米左右,还发现有泥质的铸范,这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布币。1937年,河南汲县山彪镇魏墓中出土空首布600余枚,与侯马所出相似,表明耸肩尖足空首布当是晋或魏的货币。另外,在河南洛阳、孟津等地的墓葬或窖藏中也发现不少的空首布,这种布系周人所造,柄和足较短,肩为斜肩或平肩,足为桥形,有的布上有"东周" 2字。周空首布流通时间较长,从战国早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
二是平首布,从空首布演化而成。铲柄不复有銎,变成一铲状的铜片。这种布容易铸造,携带和使用也很方便,流通于整个战国时代。除三晋外,周、燕等国也有发行。其形制不一,可分为方足、尖足和圆足三大类。
方足布又可细分为3种不同类型:(a)圆肩、方肩的桥足布,这是方足布中最早的一类。大小不等,最大的通高约为10厘米,最小者仅4厘米。布上有安邑、梁、山阳、共、垣、蒲坂等魏、韩城邑名。此种货币已有母子相权的现象,如安邑布即有二釿、一釿、半釿3种。釿是战国时的重量名称,实测一釿约合今14克。(b)方足小布,通高约4.5厘米,裆为方形。这种布铸造数量多,流通时间长。出现于布上的城邑名称近百个,常见者有安阳、 长子、皮氏、马雍、铸、彘、宅阳、 平阳、襄垣、高都、平阴、襄平等。这些地名大多属三晋,有少数属燕或周。(c)楚布,这种布布身较长,分大小两种,首上均有孔,钱文难识,一般称之为殊布。多出土于今浙江、江苏等处,估计是楚国所造而专通行用于今长江下游的一种钱币。
尖足布分大小两种:大布通高约18厘米,布上地名有邯郸、晋阳、大阴、蔺等;小布通高约5厘米,钱文常见的地名有晋阳、蔺、大阴、武安、西都、武平等30余个。两种布上的地名绝大部分属赵。大布发现较少,小布则在今山西、内蒙古、河北、东北等地常有发现。同方足小布一样,有的还标上为半釿,这反映当时半釿最便于使用,铸造最多。这种布一直通行到秦统一之前。
圆足布的首、肩、足都是圆角的,又可分不带孔和带孔的两种:不带孔的有晋阳、离石、兹氏等布。带孔的首和两足端各有一孔,俗称三孔布,布上有安阳、阳等地名,背面有一两或十二朱之类的背文。十二朱为半两,因此有人以为这种布币或和秦制有关。这种布年代较晚,可能在战国晚期。实物流传下来者很少。
战国时铸造平首布主要用泥、石、铜等材料制范,包头曾出过安阳布的石范,河南新郑发现有泥质的殊布范。传世品中见有铜质和铁质的布币范。
② 刀币。战国时齐、燕、赵等国都通用刀币。将钱币铸成刀形,表明齐、燕一带过去曾以刀为交易的媒介物。各国刀币各有特点,齐刀体大厚重,通长约17厘米。刀上有"齐法化"、"安阳之法化"、"即墨之法化"等面文,铸作颇精,多出土于山东济南、兖州以东地区。燕的刀币较齐刀轻小,正面有一"明"字,俗称为明刀,流通范围甚广,近几十年来,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都有发现,并已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处。明刀出土时常常是成百上千,可见这是战国时发行量很大的一种钱币。赵国钱币虽以布币为主,但也兼行刀币。赵刀和明刀大小相似,唯刀身略为挺直,刀面上铸有邯郸、白人等地名,在河北、山西、内蒙古均有出土。除上述几种刀币外,还有一种尖首刀,多发现于河北、辽南、山东等地,刀上仅有"六"、"八"等字,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刀币为何国所造。战国时铸造刀币主要用泥范或石范,易县燕下都遗址中曾出土泥质的明刀范,一范能铸明刀5枚。河北平山县出土过石质的刀范。山东临淄出土过较多的泥质及石质齐刀范。传世品中还有铜质的齐刀范母。
③圆钱。战国时三晋、周、燕、齐、秦都发行过圆钱。三晋和周的圆钱为圆孔,大约出现于战国早期。三晋圆钱上的地名有垣、共、离石、襄阴、漆垣等;周的圆钱上有安臧、东周等文字。三晋和周的圆钱出于今山西、河南等地。齐也用圆钱,但形制不同于三晋和周,有方孔和周郭,分益六货、益四货、益二货、益货大小4种,济南以东不少地方都有出土。燕的圆钱和齐一样是带方孔的,但有的无周郭,分明四、明刀、一刀3种,多出于辽东、内蒙古和河北一带,尤以一刀出土数量为最多。齐、燕圆钱均属战国晚期之物。秦的圆钱有两甾和文信,均为方孔,也是战国末所铸造,在四川、陕西均有出土。
④铜贝。这是仿照货贝形状制成的铜币。钱为椭圆形,通高约1.8厘米,重约3克左右,正面有阴文的君、圻等字。过去人称这种钱为蚁鼻钱或鬼脸钱,多出土于湖北、湖南、江苏及豫南、鲁南一带,应是楚国铸造的,在安徽发现有这种钱的铜质铸范。
金、银币 《战国策》记载君主对臣下的赏赐或赠与有用黄金三百镒或千镒的,说明黄金在当时流通领域中居于颇为重要的地位。《管子》则更明确地说:"黄金为中币,刀币为下币",表明当时黄金和铜币同时被投入流通领域。出土的战国金币分金版和金饼 2种。金版是楚的货币,在长方形或锭形的金版上打上十几个或几十个郢爰、陈爰之类的戳印,故又称为郢爰金或郢爰。郢爰在安徽、江苏两省发现较多。含金量一般都在90%以上,最多者达99%。因使用时按需要而随意切割。故出土实物大小不一。金饼分圆形金饼和马蹄金两种。在江陵楚墓中曾有包金的铅饼10枚以作为冥币,据此推测当时也以金饼为货币。河南扶沟与郢爰金同出者确有圆形金饼和马蹄金,这些金币每块约重200多克。安徽寿县所出的金饼,每块重达 500克左右。金饼和马蹄金在使用时都可切割成小块,属于计重货币,和铸币有所不同。河南扶沟和金币同出者还有18件铲形银币,战国时银币资料仅此一例。
参考书目
李佐贤:《古泉汇》,利津李氏石泉书屋,1864。
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科学出版社,1957。
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三联书店,1958。
著录和研究 中国研究古钱币的历史颇为悠久。早在唐、宋时期,东周钱币已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由于钱币上的文字不易辨认,宋人往往把战国时的钱币说成是神农氏、太昊氏时代的遗物。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钱录》中,仍把战国时魏的安邑布定为神农氏所作。清道光时,金石学家鉴别古器物和辨认古文字的成就大大超过前人,古钱学家已正确地判断出不少刀布不过是列国时的货币。同时,东周钱币资料的搜集和著录也取得很大成就,如咸丰、同治时,李佐贤的《古泉汇》、《续泉汇》中,著录的东周刀布、圆钱及钱范多达2000余品,并按其形制分门别类。其分类法一直沿用到今天。20世纪30年代,丁福保融会各家钱谱并加若干补充,编成《古钱大辞典》一书,所收资料相当丰富,对东周钱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采集或发掘,获得了大量的钱币资料。因为有出土地点和墓葬、地层作依据,在推断钱币的铸造年代及其流通范围等方面有很大进展,并且随古文字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前人误释的钱文也陆续有所纠正。这一切成就,使东周钱币的研究逐渐摆脱旧的古钱学的影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种类和国别 东周时代各大国诸如东周、三晋、燕、齐、楚、秦等均曾大量铸币,有铜币,也有金银币。
铜币 东周货币中以铜币最为普及,是当时中原各国流通的主要货币。按铜币的形制又可分为布币、刀币、圆钱、铜贝4种:
① 布币。指铜制的铲形币。又名刀布或钱布。战国以前,曾用麻布为交换煤介,后来人们出于习惯,把新出现的铜币也称为布。布又可分为2种类型:一为空首布,此种布币是铲状工具的缩小,故柄上仍保留有銎,所谓"空首"即指此而言,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山西侯马晋城遗址附近春秋晚期的地层中,出土有耸肩、尖足的空首布,通高约13厘米左右,还发现有泥质的铸范,这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布币。1937年,河南汲县山彪镇魏墓中出土空首布600余枚,与侯马所出相似,表明耸肩尖足空首布当是晋或魏的货币。另外,在河南洛阳、孟津等地的墓葬或窖藏中也发现不少的空首布,这种布系周人所造,柄和足较短,肩为斜肩或平肩,足为桥形,有的布上有"东周" 2字。周空首布流通时间较长,从战国早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
二是平首布,从空首布演化而成。铲柄不复有銎,变成一铲状的铜片。这种布容易铸造,携带和使用也很方便,流通于整个战国时代。除三晋外,周、燕等国也有发行。其形制不一,可分为方足、尖足和圆足三大类。
方足布又可细分为3种不同类型:(a)圆肩、方肩的桥足布,这是方足布中最早的一类。大小不等,最大的通高约为10厘米,最小者仅4厘米。布上有安邑、梁、山阳、共、垣、蒲坂等魏、韩城邑名。此种货币已有母子相权的现象,如安邑布即有二釿、一釿、半釿3种。釿是战国时的重量名称,实测一釿约合今14克。(b)方足小布,通高约4.5厘米,裆为方形。这种布铸造数量多,流通时间长。出现于布上的城邑名称近百个,常见者有安阳、 长子、皮氏、马雍、铸、彘、宅阳、 平阳、襄垣、高都、平阴、襄平等。这些地名大多属三晋,有少数属燕或周。(c)楚布,这种布布身较长,分大小两种,首上均有孔,钱文难识,一般称之为殊布。多出土于今浙江、江苏等处,估计是楚国所造而专通行用于今长江下游的一种钱币。
尖足布分大小两种:大布通高约18厘米,布上地名有邯郸、晋阳、大阴、蔺等;小布通高约5厘米,钱文常见的地名有晋阳、蔺、大阴、武安、西都、武平等30余个。两种布上的地名绝大部分属赵。大布发现较少,小布则在今山西、内蒙古、河北、东北等地常有发现。同方足小布一样,有的还标上为半釿,这反映当时半釿最便于使用,铸造最多。这种布一直通行到秦统一之前。
圆足布的首、肩、足都是圆角的,又可分不带孔和带孔的两种:不带孔的有晋阳、离石、兹氏等布。带孔的首和两足端各有一孔,俗称三孔布,布上有安阳、阳等地名,背面有一两或十二朱之类的背文。十二朱为半两,因此有人以为这种布币或和秦制有关。这种布年代较晚,可能在战国晚期。实物流传下来者很少。
战国时铸造平首布主要用泥、石、铜等材料制范,包头曾出过安阳布的石范,河南新郑发现有泥质的殊布范。传世品中见有铜质和铁质的布币范。
② 刀币。战国时齐、燕、赵等国都通用刀币。将钱币铸成刀形,表明齐、燕一带过去曾以刀为交易的媒介物。各国刀币各有特点,齐刀体大厚重,通长约17厘米。刀上有"齐法化"、"安阳之法化"、"即墨之法化"等面文,铸作颇精,多出土于山东济南、兖州以东地区。燕的刀币较齐刀轻小,正面有一"明"字,俗称为明刀,流通范围甚广,近几十年来,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都有发现,并已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处。明刀出土时常常是成百上千,可见这是战国时发行量很大的一种钱币。赵国钱币虽以布币为主,但也兼行刀币。赵刀和明刀大小相似,唯刀身略为挺直,刀面上铸有邯郸、白人等地名,在河北、山西、内蒙古均有出土。除上述几种刀币外,还有一种尖首刀,多发现于河北、辽南、山东等地,刀上仅有"六"、"八"等字,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刀币为何国所造。战国时铸造刀币主要用泥范或石范,易县燕下都遗址中曾出土泥质的明刀范,一范能铸明刀5枚。河北平山县出土过石质的刀范。山东临淄出土过较多的泥质及石质齐刀范。传世品中还有铜质的齐刀范母。
③圆钱。战国时三晋、周、燕、齐、秦都发行过圆钱。三晋和周的圆钱为圆孔,大约出现于战国早期。三晋圆钱上的地名有垣、共、离石、襄阴、漆垣等;周的圆钱上有安臧、东周等文字。三晋和周的圆钱出于今山西、河南等地。齐也用圆钱,但形制不同于三晋和周,有方孔和周郭,分益六货、益四货、益二货、益货大小4种,济南以东不少地方都有出土。燕的圆钱和齐一样是带方孔的,但有的无周郭,分明四、明刀、一刀3种,多出于辽东、内蒙古和河北一带,尤以一刀出土数量为最多。齐、燕圆钱均属战国晚期之物。秦的圆钱有两甾和文信,均为方孔,也是战国末所铸造,在四川、陕西均有出土。
④铜贝。这是仿照货贝形状制成的铜币。钱为椭圆形,通高约1.8厘米,重约3克左右,正面有阴文的君、圻等字。过去人称这种钱为蚁鼻钱或鬼脸钱,多出土于湖北、湖南、江苏及豫南、鲁南一带,应是楚国铸造的,在安徽发现有这种钱的铜质铸范。
金、银币 《战国策》记载君主对臣下的赏赐或赠与有用黄金三百镒或千镒的,说明黄金在当时流通领域中居于颇为重要的地位。《管子》则更明确地说:"黄金为中币,刀币为下币",表明当时黄金和铜币同时被投入流通领域。出土的战国金币分金版和金饼 2种。金版是楚的货币,在长方形或锭形的金版上打上十几个或几十个郢爰、陈爰之类的戳印,故又称为郢爰金或郢爰。郢爰在安徽、江苏两省发现较多。含金量一般都在90%以上,最多者达99%。因使用时按需要而随意切割。故出土实物大小不一。金饼分圆形金饼和马蹄金两种。在江陵楚墓中曾有包金的铅饼10枚以作为冥币,据此推测当时也以金饼为货币。河南扶沟与郢爰金同出者确有圆形金饼和马蹄金,这些金币每块约重200多克。安徽寿县所出的金饼,每块重达 500克左右。金饼和马蹄金在使用时都可切割成小块,属于计重货币,和铸币有所不同。河南扶沟和金币同出者还有18件铲形银币,战国时银币资料仅此一例。
参考书目
李佐贤:《古泉汇》,利津李氏石泉书屋,1864。
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科学出版社,1957。
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三联书店,195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