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宅村
包宅村属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新浦乡,与吴宅村相毗连。在古时,包宅村和吴宅村同属"库村",始建于晚唐。距今有千年历史。
建筑特色:
包宅村现存民居建筑主要有衣德堂、食德堂、恒德堂、外翰第等,有堂号的居居建筑在泰顺县非常少见。堂号的命名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有明显的姓氏特征的堂号,二是没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两者之中以有姓氏特征的堂号为众。拥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往往根据先人郡望、德望、操行、功业、科第、字号、著述、居住地等来命名,以示家世显赫,或藉以弘扬祖德,启裕后人。没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主要取材于吉利、祥瑞之语和前人的佳句,也有的取义于体现封建伦理纲常、训勉后人积极向上的词语,如敦本堂等。
包宅民居的堂号一般刻匾悬挂在厅堂太师壁上。堂号就是家族支派的代称,族人往往也在日常生产用具上写上堂号作为标记。衣德堂等民居兼为三合院式,庭院外设门楼,后院有花圃,并在围墙处设有小门楼一座,从后院花圃通往房后的山林。食德堂与恒德堂相邻,厅堂里至今仍悬挂着堂号匾额,檐廊月梁上用卷草龙等吉祥物的形体雕刻"福、禄"等字。
包宅村的民居建筑虽然规模不甚大,而且做工也不是很精致。它的特征在于,构造虽简单但显自然,规模虽不宏观,但显实用。而且布置融洽,与自然环境非常贴切,院内花木扶蔬,房后林木葱笼,颇具桃源意境。
村落历史:
包宅村始祖始祖包全,生于唐天宝六年(747),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包全于唐元和六年(811),见其地适于安居乐业,便定居,遂成包宅村。
主要建筑:
世英门
包宅村有一座完全用石构的建筑--世英门。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中,有二十五家为一闾的划定,世英门其实相当于闾门。古时的包宅村周围兼为山林,为防猛兽,遂建石筑门楼以保安全。世英门又名石门楼,为明代族人包元凤主持兴建,这在宗谱里亦有记载:"明元凤公倡建里门,厥名世英,意欲世济其美,而为门闾之光,宠与其制,门之上下左右俱以石为之,欲其久也……"世英门除主体为石构外,门前还有上马石、下马石、坐凳等石质附件,上马石上雕有许多富有时代风格的镌刻。
节孝坊
包宅村外翰第前原立有一座节孝坊,标榜之人为包涵的母亲,其二十一岁嫁到包家,三个月后夫丧,不思改嫁,立志守节,后官府为之立节孝坊。牌坊前原来一堵墙,墙上有一块石碑,上书"千秋"两字,为清邑人林鹗题。古时为夫守节,上尽孝道,下抚孤儿的事例非常多,从中既可看出古时女子守节尽孝抚孤的精神,也可窥见封建社会丧夫妇女境遇之一斑:"君不见松与柏,凌霜傲雪常青青;又不见金与石,含坚蓄锐无摧倾。贤哉吴氏秉高节,松柏金石比坚贞。忆昔配作良家室,拟与良人同胶漆。两心誓学双鸳鸯,一旦风波顿相失。丈夫一去不复归,妾身独立将谁依。子生三年未夺乳,坐啼行哭牵人衣。抚儿忆夫心断绝,怅望天涯泪成血。飞泪纷纷有时尽,妾心抱憾何由彻。二八年来子长成,新愁旧恨粗能平…?quot;(《包氏族谱·节妇吟》)
百年老街
包宅村前有一条兴盛于清末民初的百年老街。当年老街的主要店铺有南北百货店、中药材店和布店等,货物主要来源于瑞安等地,通过水路进山。这条老街曾一度成为新山以及周边乡村的集贸重地。百年老街如今虽已失去往昔的喧嚣,但我们透过诸如"宝龄堂自运各省药材"、"包聚泰号"、"…运自南北杂货"等店号仍可忆想到历史往事。
主要建筑:
锦绣谷与三友洞
距包宅村不远处风光秀美的山林中,有两处宋代摩岩题刻,"锦绣谷"和"三友洞",字体古拙可爱,苍劲有力。据清光绪泰顺《分疆录》载:"崖(三友洞之崖)下旧有书室,为宋进士吴驲、吴泰和、包湉讲学处。""梅竹散植,古松旁挺。君取岁寒三友之义,曰"三友洞"。集宾友徜徉其间,或憩石上,或坐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