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对转双转子电机
1)  anti-direction dual-rotor motor
对转双转子电机
1.
In this paper,a driving system of electric vehicle(EV) based on anti-direction dual-rotor motor(ADDRM) is investigated,and the correspond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are carried out.
研究了一种基于对转双转子电机的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并对其进行数学建模和仿真分析。
2)  Double rotor motor
双转子电机
1.
Design for Controller of the Novel Double Rotor Motor Applied to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System;
新型混合动力汽车双转子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3)  double rotors motor
双转子电机
1.
The working mode of double rotors motor was elucidated.
先进深度混合动力系统可以提高混合动力车辆的燃油经济性,但其存在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的问题,双转子电机可以克服这一弊端。
4)  Dual-rotor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
双转子永磁电机
1.
Dual-rotor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 is a new kind of permanent magnet one which features high torque-to-weight ratio and high efficiency even adopting the ferrite magnet.
双转子永磁电机是一种具有高转矩密度、高运行效率的新型永磁电机。
5)  double rotor generator
双转子发电机
1.
The model of the vehicle was built with Matlab/Simulink,and the output torques of engine,motor and the double rotor generator were simulated.
运用Matlab/Simulink建立整车模型,对发动机、电动机以及双转子发电机的输出转矩进行了仿真分析,在电机试验台架上对电机的外特性以及工作效率进行了相关试验。
6)  double rotor-stator stepper
双定子转子步进电动机
补充资料:阴阳对转
      指上古汉语平上去声收鼻音和不收鼻音的字互相押韵、谐声、通假的现象,这是清代学者创立的术语。例如,《诗·小雅·谷风》本来是"三章、章六句"。押韵的格式是"ОA(О)AОA"。一章句末字是"风、雨、惧、女、乐、予、",二章是"风、颓、惧、怀、乐、遗"。惟独三章是"风、嵬、死、萎、德、怨"。一章韵脚音是[-iɑ、-iɑ、-iɑ] (用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说),二章是[-媅i、-奃i、-媅i]或是 [-el、-奃l、-el] 等等一类的音。元音和韵尾音准到什么程度不便肯定,但是韵尾一致是可以肯定的。 惟独三章是 [-ei、-奃i、-ɑn]或是[-el、-奃l、-ɑn]。可以解释成用 "怨" [-ɑn]和[-i]或[-l]押韵,是押韵不严,也可以解释成这个诗人不会发[-n],只会发[-媯]或是[-l],所以可以押韵。如果汉语古文献是用拼音字记录的,学者们只要说-n音变成什么音就够了。可是汉语用方块字,学者们只好说"怨"从元部转入脂(歌)部。就是从分定的部出发讲流转。
  
  又例如,《诗·无将大车》"三章,章四句"。押韵格式是"ОAОA"。末章句末字是"车、雍、忧、重"。第一章句末字是"车、尘、忧、疷"。 实际上这是 [-en、-ei](或[-el]等)押韵。清代学者说这是尘字从真部转入了脂部, 所以能和疷字押韵;也许可以说疷字从脂部转入真部。其实只是[-n]和[-媯]或[-l]发音部位相同或接近,押韵欠严。
  
  开始创造这理论的人是戴震。他把收尾音部位相同或是相近的古韵部叫"相配互转",并且说"两两相配,以入声为之枢纽"。他把收鼻音的部比作"气之阳",收元音或是流音擦音的比作"气之阴"。
  
  戴震的学生孔广森(1752~1786)发展了老师的学说,并且化简了。在《诗声类》里他删去入声(闭口九韵"缉、合、盍、枼、怗、洽、狎、业、乏"除外),把戴震的"阴"、"阳"两个字沿用,定出九阴九阳十八部来,并且说它们都可以对转:
  
  阳声 原 丁 辰 阳 东 冬 侵 蒸 谈
  
  阴声 歌 支 脂 鱼 侯 幽 宵 之 合
  
  章炳麟不同意孔广森一部只能配一部的对转理论,他在《国故论衡·成均图》里说:"(孔氏)所表,以审对转则优,以审旁转则疐:辰阳鳞次,脂鱼栉比,由不知有轴音,故使经界华离(错乱)首尾横决;其失一也。缉盍二部虽与侵谈有别,然交广人呼之,同是撮唇,不得以入声相格。孔氏以缉盍为阴声,其失二也。对转之理,有二阴声同对一阳声音,有三阳声同对一阴声音;复有假道旁转以得对转者 ...... 非若人之处室, 妃匹相当而已,......拘守一理,遂令部曲混淆,其失三也。"章炳麟自己立的部目是自注:"上列阳声、下列阴声、为'对转'。其数部同居者同一对转。"这里的音值是从《二十三部音准》篇里的描写推出来的。
  
  章炳麟《成均图》又说:"阳声即收鼻音,阴声非收鼻音也。然鼻音有三孔道。其一,侈音。印度以西皆以半摩字收之。今为谈、蒸、侵、冬、东诸部:名曰撮唇鼻音。其一,弇音。印度以西皆以半那字收之。今为青、真、谆、寒诸部:名曰上舌鼻音。其一,轴音。印度以姎字收之 ...... 名曰独发鼻音。"梵文用音节字母。"摩"是[ma]的对音。只留下m-就叫"半摩字"。"那"是[na]。"姎"本是[愅]。章炳麟学的是一派日本和尚里流行的悉昙,读[愅]作[ɑ嬜]。 《成均图》又说:"夫阳声弇者阴声亦弇。阳声侈者阴声亦侈,阳声轴者阴声亦轴,是故阴阳各有弇侈而分为四,又有中轴而分为六矣。"
  
  讲阴阳对转的以章炳麟为集大成者。在研究部和部的关系上有贡献。不过也引起古文献学里随便破字的流弊。
  
  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写过 《陈宋淮楚歌寒对转考》(收入《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1933)、《燕齐鲁卫阳声转变考》(收入《语言学论丛》,1933)两篇文章,说"寒"部字念了"歌"部音或用"歌"部字记录是因为鼻尾音弱化,整个韵成了鼻化元音。依同样的道理"脂谆"对转也是鼻尾音弱化,两条对转都是方音现象。从《汉书·酷吏传》如淳注"陈、宋之俗言'桓'声如'和'"这句话,和《说文解字》、日部"昕、且明也(段本)......读若希"这句话看,林语堂的方音说是有根据的。
  
  《急就篇》全书(包括异文)1000多个谐声字里只有一个"玫瑰"的"玫"字有"脂谆对转"的嫌疑,还可以用受"瑰"字远同化来解释。从这里可以肯定"歌寒"、"脂谆"对转的确是方音。
  
  1979年,俞敏作《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发现bh-adrap╣la 译成"陀和",才知道"歌"部音可以是[-ɑl]。再看b╱hatphala(照欧洲大陆的习惯写,也就是v╱ihatphala)译成"维于潘",r╣hula译成"罗云",才懂得"歌寒"、 "脂谆"对转就是在音节末尾上[n]、[l]混乱。
  
  

参考书目
   孔广森:《诗声类》,渭南严氏刻本。
   章炳麟:《国故论衡·成均图》,浙江图书馆本。
   俞敏:《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 《中国语文学论文选》,日本光生馆,东京,198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