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artridge identification
枪弹识别
1.
Taking aim at current domestic situation of the cartridg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riminal staff members′ needs,an automatic cartridge identification system was designed.
针对国内枪弹识别技术的现状和刑事工作人员的需要,设计了一套枪弹自动识别系统。
2) warhead traces identification
枪弹痕迹识别
3) identification guns marks
枪痕识别
4) bullet-spot recognition
弹点识别
5) bulled identification
子弹识别
6) identification of elasticity moduli
弹模识别
1.
An inverse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of elasticity moduli related to rock mass and linings of underground: caverns is presented on the basis of measured displacements obtained from underground excavations by using Levenberg-Marquardt optimization method.
根据地下工程测量的位移,利用Levenberg-Matquardt优化方法,提出了地下工程分区弹模反分析方法,实现了包括围岩和衬砌在内的多介质弹模识别。
补充资料:步枪弹
步枪弹
rifle cartridge
buqiangdan步枪弹(ri flec盯tridge)供步枪发身寸的枪弹。一般普通口径和小口径的机枪也发射步枪弹。各种步枪均以杀伤有生目标为主的普通弹作为主用枪弹,根据需要适当配备穿甲、燃烧、曳光等单作用或双作用特种弹,用以打击薄壁装甲目标、易燃目标、指示射击目标或修正射击。有些情况下还酉己备有空包枪弹,用于射击训练、军事演习,鸣放礼枪等象征性射击活动或发射枪榴弹。步枪弹是军用枪械的基本弹药,装备量最多,消耗量最大。 在步枪弹的发展历史中,相继出现过大威力步枪弹、中间型枪弹和小口径枪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步枪是步兵的主要作战武器,要求配备的枪弹射程远、威力大。19世纪末,后装线膛枪和定装式枪弹逐步完善,步枪的口径多在6.5一8毫米之间,作战距离可达1 000米,弹头在2 500米甚至更远的距离上仍有一定的杀伤威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普遍装备了轻机枪和重机枪,原来仅供步枪射击的枪弹成了步、机枪通用弹药,有效射一程大约是:步枪600~800米,轻机枪800米,重机枪1 000米,有的还采用弹头重量不同的轻弹和重弹,分别供轻、重机枪射击。随着步兵装备和战术的变化,对步枪的作战距离要求逐渐缩短。这一趋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肯定。战争结束时,各国公认的步枪有效射程应在400米以内。这样,继续使用旧式威力较大的步枪弹,已显得威力有余而火力强度不足;且在射击时使武器后坐力大,连发精度差,不利于全自动射击,阻碍了步枪自动化的发展。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了威力介于旧式步枪弹和手枪弹之间的中间型枪弹(又称中间威力枪弹),为简化弹种,统一班用枪械弹药创造了条件。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一步发展了口径小于6毫米的小口径枪械/弹药系统。小口径步枪弹的综合性能明显优于中间型枪弹,促成了世界范围的班用枪械更新换代。 为区别于中间型枪弹,人们将威力较大的旧式步枪弹称为大威力步枪弹。迄今仍在列装的大威力步枪弹有,苏联1908年式7.62毫米步枪弹,法国7,5毫米玛斯枪弹和北约的762毫米标准步枪弹等,主要供重机枪、通用机枪或狙击步枪射击使用。 在步枪弹向小口径化发展的同时,一些国家还在积极应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研制新型枪弹。无壳枪弹的研制已有较大进展。(李惠昌)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