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arbon dust pollution
碳粉污染
2) carbon pollution
碳污染
1.
In order to study the carbon pollution of BaTiO_3 ceramic during spark plasma sintering (SPS) and the decarbonizatlon processes,the BaTiO_3 with graphite die and paper-like filler was sintered in SPS system at 1150℃.
为了研究放电等离子烧结钛酸钡陶瓷过程中的碳污染及脱碳工艺,以钛酸钡粉体为原料,用石墨模具,以碳纸为脱模包覆材料,在1150℃、50MPa条件下进行放电等离子烧结。
2.
Firstly, the decarburization process was conducted by taking the sample sintered at 1150℃as example, of which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after being held at 800℃for 2 hours, the carbon pollution in the SPS-sintered body can be completely removed, whereas, the BaTiO3 ceramic exhibits a high density and homogeneous microstructure.
首先,以烧结温度为1150℃的样品为例研究了SPS烧结陶瓷的脱碳工艺,发现在800℃下脱碳2小时即可基本除去烧结体内的碳污染。
3) carbon contamination
碳污染
1.
The resource and mechanism of carbon contamination were analyzed during metal uranium and its alloys melting.
分析了熔炼过程中的铀和铀合金的碳污染源和污染机理。
2.
The nature of carbon contamination and oxygenation of 95W-Ni-Fe alloy has been determined by using scanning auger microprobe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
藉助扫描俄歇探针、X射线光电子谱等分析了95W-Ni-Fe合金碳污染和氧化的本质。
3.
From this,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fogging results from the carbon contamination,and this kind of carbon contamination is likely to that some organic compounds remained in the microchannel plate are carbo- nated during the hydrogen firing.
由此可推测出,发雾是由碳污染引起的,而这种碳污染很可能是残留于微通道板上的某些有机物在烧氢时碳化所致。
4) carbonaceous pollution
碳质污染
5) dust pollution
粉尘污染
1.
The analysis of dust pollution in demolition of buildings and its preventive measures
拆除建筑物中粉尘污染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2.
In this article,the problems of dust pollution in Dexing Copper Mine open pit .
文中针对德兴铜矿采区粉尘污染出现的问题,分析了粉尘污染源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型露天矿山治理粉尘的具体措施。
3.
Reasons of dust pollution caused in MDF production are described.
阐述了MDF生产过程中造成粉尘污染的原因,对气力输送系统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对相关设备的制作与配置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6) Pollen pollution
花粉污染
补充资料:碳氧化物污染
包括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 (CO2)对大气的污染。
一氧化碳污染 CO是无色、无臭的有毒气体,化学性质较稳定。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矿物燃料燃烧、石油炼制、钢铁冶炼、固体废物焚烧等。CO是排放量最大的大气污染物。据估计,目前每年人为排放CO总量为3~4亿吨,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汽车废气。过去曾认为CO大部分来自人类活动。近来的研究表明,CO的自然排放量比人为排放量大几倍,主要来自森林火灾、海洋和陆地生物的腐烂等过程。CO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约为几个月。大气中CO的消除作用现已知道的有HO自由基氧化作用(形成CO2),更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的代谢过程。
大气中CO的本底浓度,北半球平均为0.14ppm(0.17毫克/米3),南半球要低得多。大城市汽车多,大气中CO含量较高。如美国芝加哥1972年的CO日最大值达20~30ppm。英国伦敦1957年在交通岛上曾测到 235ppm的CO。法国巴黎1967年1.5%的监测记录超过100ppm。中国北京1978年采暖期交通道口CO的最高8小时平均浓度达18ppm(23毫克/米3)。
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后者的输氧能力,严重时可使人窒息死亡。但环境大气中的CO浓度,尚不致于造成这种危害。关于人体长期接触低浓度CO对健康的影响问题,目前还没有肯定的结论(见一氧化碳污染对健康的影响)。CO可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反应而造成危害。
防止和控制CO污染的主要措施是:改革燃烧装置和汽车发动机;改进燃烧技术,使燃料得到充分燃烧;综合利用含CO的工业废气;采用不排放CO废气的无污染能源;加强管理,减少工业装置泄漏和逸散等。此外,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控制CO的环境标准。中国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规定: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等地区执行一级标准,CO日平均浓度值不得超过4.00毫克/米3,任何一次采样的测定值不得超过10.00毫克/米3;居民区、文化区等地区执行二级标准,CO的浓度容许值同一级标准;工业区等地区执行三级标准,CO日平均浓度值不得超过6.00毫克/米3,任何一次测定值不得超过20.00毫克/米3。
二氧化碳污染 CO2是无色、无毒气体,对人无害,一般不列为环境污染物。由于大气中CO2浓度不断上升,可能引起地球气候的变化,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据估计,现在每年排入大气中的CO2总量为100~200亿吨,几乎全部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其天然来源有森林火灾和火山爆发,但数量很少。CO的光化学氧化也产生CO2。CO2可为海水吸收和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被消耗一部分。它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约10年左右。
近几十年来,由于矿物燃料用量的增加,以及能大量吸收CO2的森林遭到破坏,大气中CO2浓度不断上升。1896年为296PPm,1960年为320PPm,估计到2000年将增加到370ppm。CO2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对地球起着保温的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大气中 CO2含量增加,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有人估计到2000年时的地面温度将会上升 0.5℃。这样,两极积冰的融化将使海面升高,在某些地区会造成灾难性后果。但事实上,1940~1967年年平均气温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0.2℃。地球的能量的平衡是极为复杂的。大气中的水气量、云量,以及颗粒物都有着与CO2相反的作用,可能是这些因素抵销了温室效应。CO2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正在研究的一个复杂课题。
参考书目
和田攻编,许征帆等译:《公害引起的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71。
A.C.Stern,Air Pollution,3rd ed.,Academic Press,New Yord,1977.
一氧化碳污染 CO是无色、无臭的有毒气体,化学性质较稳定。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矿物燃料燃烧、石油炼制、钢铁冶炼、固体废物焚烧等。CO是排放量最大的大气污染物。据估计,目前每年人为排放CO总量为3~4亿吨,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汽车废气。过去曾认为CO大部分来自人类活动。近来的研究表明,CO的自然排放量比人为排放量大几倍,主要来自森林火灾、海洋和陆地生物的腐烂等过程。CO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约为几个月。大气中CO的消除作用现已知道的有HO自由基氧化作用(形成CO2),更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的代谢过程。
大气中CO的本底浓度,北半球平均为0.14ppm(0.17毫克/米3),南半球要低得多。大城市汽车多,大气中CO含量较高。如美国芝加哥1972年的CO日最大值达20~30ppm。英国伦敦1957年在交通岛上曾测到 235ppm的CO。法国巴黎1967年1.5%的监测记录超过100ppm。中国北京1978年采暖期交通道口CO的最高8小时平均浓度达18ppm(23毫克/米3)。
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后者的输氧能力,严重时可使人窒息死亡。但环境大气中的CO浓度,尚不致于造成这种危害。关于人体长期接触低浓度CO对健康的影响问题,目前还没有肯定的结论(见一氧化碳污染对健康的影响)。CO可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反应而造成危害。
防止和控制CO污染的主要措施是:改革燃烧装置和汽车发动机;改进燃烧技术,使燃料得到充分燃烧;综合利用含CO的工业废气;采用不排放CO废气的无污染能源;加强管理,减少工业装置泄漏和逸散等。此外,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控制CO的环境标准。中国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规定: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等地区执行一级标准,CO日平均浓度值不得超过4.00毫克/米3,任何一次采样的测定值不得超过10.00毫克/米3;居民区、文化区等地区执行二级标准,CO的浓度容许值同一级标准;工业区等地区执行三级标准,CO日平均浓度值不得超过6.00毫克/米3,任何一次测定值不得超过20.00毫克/米3。
二氧化碳污染 CO2是无色、无毒气体,对人无害,一般不列为环境污染物。由于大气中CO2浓度不断上升,可能引起地球气候的变化,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据估计,现在每年排入大气中的CO2总量为100~200亿吨,几乎全部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其天然来源有森林火灾和火山爆发,但数量很少。CO的光化学氧化也产生CO2。CO2可为海水吸收和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被消耗一部分。它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约10年左右。
近几十年来,由于矿物燃料用量的增加,以及能大量吸收CO2的森林遭到破坏,大气中CO2浓度不断上升。1896年为296PPm,1960年为320PPm,估计到2000年将增加到370ppm。CO2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对地球起着保温的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大气中 CO2含量增加,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有人估计到2000年时的地面温度将会上升 0.5℃。这样,两极积冰的融化将使海面升高,在某些地区会造成灾难性后果。但事实上,1940~1967年年平均气温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0.2℃。地球的能量的平衡是极为复杂的。大气中的水气量、云量,以及颗粒物都有着与CO2相反的作用,可能是这些因素抵销了温室效应。CO2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正在研究的一个复杂课题。
参考书目
和田攻编,许征帆等译:《公害引起的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71。
A.C.Stern,Air Pollution,3rd ed.,Academic Press,New Yord,197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