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传统与现代文教建筑
1)  traditional and modern styl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buildings
传统与现代文教建筑
2)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modern education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3)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现代建筑与景观
1.
In today’s cities made up of steel and concrete,if we want to handle we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we can get rich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 from both the techniques of garden building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在由钢筋混凝土浇灌城市的今天,要处理好现代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无论是从造园手法还是文化特征上看,都能从中得到很丰富的启示。
4)  modern Buddhist architecture
现代佛教建筑
1.
Development of modern Buddhist architecture in Singapore;
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的发展
2.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character, architecture form and function of modern Buddhist architecture in Singapore, as well as to ascertain the causes which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Singapore Buddhist architecture, an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in Singapore.
为分析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在性格特征、建筑型制和功能要求的发展和变化,及探讨促使新加坡现代佛教发展的社会因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以天福宫和莲山双林寺为例,总结新加坡传统佛教寺院的特征。
5)  Modern Idea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现代建筑教育观
6)  moder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现代建筑教育
补充资料:日本现代建筑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筑开始仿效西欧,由原先的木结构逐渐转变为砖木混合或砖石结构的"洋风建筑"。当时的重要作品有筑地旅馆(清水喜助设计,1868)、赤坂离宫(片山东熊设计,1909)等。从20世纪初开始,日本在西方建筑思潮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相应流派,兴建了东京歌舞伎座(冈田信一郎设计,1924)、国会大厦(大藏省营缮局设计,1936)等现代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建筑的发展大体分三个时期。
  
  50年代末以前  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房荒严重,缺房户达430万。应急建造起 30万户简易住宅。1953年开始,住宅建设有很大发展,1955年成立了"住宅公团",专门从事全国住宅建设工作。战后30年全国共建住宅1000余万户。战后初期,日本建筑界以较多的精力研究住宅、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拟订了大量探索性方案,为后来的大规模建设奠定基础。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标志着日本现代建筑趋于成熟的作品。主要有:广岛和平中心(1949~1955),丹下健三设计,包括一座拱门式墓碑、一幢陈列馆和一幢纪念馆,造型均为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原町图书印刷厂(1955),丹下健三和结构工程师横山不学设计,建筑为中间一对钢筋混凝土支柱支承着90米跨度的悬臂钢桁架,11榀钢桁架构成90×120米的巨大空间;神奈川县立图书馆和音乐堂(1956),前川国男事务所设计,结构合理,采用轻型墙面,音乐堂有1300座席,声学效果良好。战后日本出现大量厅舍建筑,既是地方行政中心,又是市民活动场所。如香川县厅舍(1958),丹下健三设计,是探求民族风格、创造新型厅舍的成功尝试。厅舍外廊下露明的钢筋混凝土梁头,富有日本传统木构的朴素美。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1959),为陈列战后法国归还日本的美术珍藏品而建,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由他的日本弟子前川国男、坂仓准三和吉阪隆正完成。
  
  60年代  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建筑的现代化。建筑思潮非常活跃,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大阪国际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导致建筑创作高潮。1960年在东京举行的城市规划会议,对城市开发提出许多设想。菊竹清训的海上塔状城市方案,丹下健三的跨越东京湾的"城市轴"方案,大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想象丰富。60年代日本的建筑理论中,"新陈代谢"理论最为突出。这一学派以浅田孝为中心,有菊竹清训、黑川纪章、槙文彦等。他们主张对城市结构进行大规模改革,以适应经济高度发展的要求。由于结构理论和建筑?勒鸺际醯耐黄疲?1963年日本取消了《建筑基准法》中关于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1米(100日尺)的限制,此后高层建筑得到很大发展。1968年建成了日本第一幢高层大楼──东京霞关大厦(36层,高156米),以后在70年代还陆续建造了东京都新宿副中心超高层大楼群和东京阳光大厦等一大批高层建筑。
  
  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古建筑保护的趋势中,日本于1965年在爱知县开辟"明治村",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明治时期重要建筑物迁建于此,集中保存。1975年又修订了《文物保护法》实行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制度。
  
  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作品有:东京文化会馆(1961),前川国男设计,有一大一小两个观众厅,可分别演出音乐、歌舞和用于集会,外墙略有收分,反卷厚檐口,显然受朗香教堂影响;罗马日本文化会馆(1962,见图),吉田五十八设计,为日意两国文化交流机构,从柱间排列和深檐错落中,取得日本传统造型效果;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为1964年第1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建,丹下健三设计(见彩图);京都国际会馆(1966~1973),大谷幸夫设计,造型象征"合掌",又近似传统神社叉形架,既有国际合作的喻义,又有增强防震的作用,空间丰富多变,且有流动感,被誉为60年代杰作;东京国立剧场(1966),岩本博行设计,三个大厅可分别演出歌舞伎、现代戏剧和能乐,外观仿8世纪寺院仓库,采用深棕色预制水泥构件装配的井幹式墙面;山梨县文化会馆(1966),丹下健三设计,采用了设备中心式体系,由16个外径为 5米的圆筒作为结构支点,圆筒内分别设置电梯、楼梯和其他服务设施,办公室像一座座桥梁,架在圆筒之间。  70年代以来 日本的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已居世界前列。但因能源危机影响,1973年以后建筑发展步伐减慢。1975年以后,大建筑公司设计施工的建筑物占了主要地位。建筑风格从单纯学习西方转向东西方之间的融合,不少建筑师在运用新材料、继承传统、创造新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新进建筑师的创作活动日益活跃(见彩图)。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东京中银舱体楼(1972),黑川纪章根据"新陈代谢"理论设计的装配式公寓,中央竖向管井为垂直交通线,舱体式的住宅单元均以悬挑方式固定在竖井周围;东京草月会馆新馆(1974~1977),丹下健三设计,建筑物挺拔简洁,线条分明,蓝色镜面玻璃外墙,建筑两翼互成直角,转角处有很深的凹缝,出现两个45°尖角;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1970~1974),矶崎新设计,外观像堆放在地面上的立方体框格,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1977),黑川纪章按他的"灰调子建筑"理论设计的作品,面砖、不锈钢、安哥拉石等装修材料都是灰色,该馆也是直线和曲线、内部和外部、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等成对概念相结合的尝试;东京赤坂王子饭店(1982),丹下健三设计,主体呈晶体状,采用镜面玻璃和铝板外墙面,整个建筑单纯、宁静。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