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rmoeconomics
热经济学
1.
Discussion on application of thermoeconomics on malfunction s fuel consumption impact analysis;
热经济学在故障燃耗影响分析中的应用探讨
2.
Structural theory of thermoeconom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热经济学的结构理论及其应用
3.
Application of Structure Theory of thermoeconomics for a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Plant;
热经济学结构理论在热电联产机组分析中的应用
2) thermoeconomic
热经济学
1.
The optimum operation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by minimiz- ing the annual thermoeconomic cost.
为了提高直热式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的设计与操作,对该系统进行了热经济学优化分析。
2.
According to thermodynamic model of marine gas turbines,the thermoeconomic model is built.
阐述了热经济学的思路,针对舰用燃气轮机的热力学模型,建立了燃气轮机的热经济学模型,并讨论了燃气轮机购置费用的估算方法。
3.
On the basis of a general cycle model of a class of irreversible refrigerators which obeys the heat conduction law Q∝△(T~n),the cooling load per unit cost is taken as the thermoeconomic objective function.
基于导热规律为Q∝△(Tn)时的一类不可逆制冷机的循环模型,以每单位成本的制冷率作为热经济学目标函数,优化制冷机的各种性能参数。
3) thermal economics
热经济学
1.
To determine the price of three products from the energy station of triple cogeneration, analysis method of algebraic mode in thermal economics is used.
对于三联产的分布式能源站3种产品成本的确定,应用热经济学代数模式分析方法,以火用流为计价对象,引入按能级分摊的原则建立成本方程和热经济学会计法通用分析计算模式进行分析计算。
2.
Based on thermal economic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air-cooled heat pump, and compared it with other cold (heat) sources.
利用热经济学的方法对风冷热泵机组进行了分析,并与其它较常用的两种冷热源形式进行了比较。
3.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rmal economics,an energy sharing method of a product s unit exergy cost for a multiproduct output system is put forward.
依据热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一种多产品输出系统的产品单位火用成本分摊方法。
4) thermo-economics
热经济学
1.
Steam turbine fault diagnosis based on thermo-economics;
基于热经济学的蒸汽轮机故障诊断研究
2.
Thermal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630 MW steam turbines based on thermo-economics methods
基于热经济学理论的630MW汽轮机热力性能分析
3.
On the basis of fuel / product model about structure theory of thermo-economics,the essay is intended to deduce the equation of irreversible loss.
根据热经济学结构理论中的燃料/产品模型推导了各组元的不可逆损失方程,运用此方程得出了各组元故障、各组元对其它组元产生的障碍、其它组元在某个组元产生的障碍之和、各组元的不可逆损失增加量、以及总的附加燃料消耗,并通过实例说明了此方程的便利性。
5) thermodynamic economics
热力经济学
补充资料: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
研究国民经济某一部门或某一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包括一般经济规律和各自的特殊经济规律)的学科。国民经济是一个多层次的大系统,包括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以这些部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为特定研究对象的,形成了各个部门经济学。国民经济在运行中又有不同的领域,包括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要素、各环节及其不同的侧面。研究这些领域、要素、环节或侧面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的,形成了各个专业经济学。此外,在非经济领域,也有不同的经济问题,例如国防、教育部门的经济问题,以它为研究对象的,形成了国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是整个经济科学体系中相对独立的各个分支学科。
学科的由来及其范围和内容 经济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它们的研究对象,随着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认识的逐步深化,都经历了不断细分化的演变过程。古典的经济学是综合的。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这时,单一的综合的经济学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各部门、各领域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需要,而要求对各个部门和领域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于是产生了财政、银行、国际贸易和劳工、会计等多种专门化的经济学科。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根据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也陆续建立了一批新的经济学科,如国民经济计划学、社会经济统计学、基本建设经济学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更快,不断开拓新的领域,随之又出现了许多新学科,其中有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有以在经济分析中运用数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计量学,等等。各种新学科的问世,都有它的时代背景。例如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成为社会公害,于是兴起了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在生产发展的同时防止环境恶化的有关经济问题。经济科学所以日益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较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的连续蕃衍和迅速壮大分不开的。
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的范围极其广泛,涉及社会经济运动过程的各个方面。既有传统的学科如财政学、会计学,又有新兴的学科如旅游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既有宏观的学科如国民经济管理学,又有微观的学科如企业管理学、财务管理学。此外,在已有的部门经济学或专业经济学中,又逐步分立出各种子学科,如在工业经济学中分立出来的有纺织工业经济学,机械工业经济学等;在农业经济学中分立出来的有林业经济学、畜牧业经济学等。各学科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已经形成体系,有的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
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研究内容。例如城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城市经济的基本概念(城市、城市化、城市功能、城市类型);②城市经济发生、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过程;③城市经济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大中小城市的关系和城乡关系;④城市中的就业、土地、住宅、市政建设问题等。又如生产力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①生产力范畴的性质、内涵和构成;②社会生产力的系统性和动态性;③生产力运动的规律及其内部和外部条件;④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包括结构、规模、布局和时序;⑤社会生产力运动的数量表现和经济效益等。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相比,它们都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结合起来,但前者更注重对具体经济运动、具体经济问题的解剖和定量分析,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科的基本特点和研究方法 基本特点有:
①交叉性或边缘性。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指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诸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由于国民经济是一个内在紧密相联的整体,研究其中的某一部门或某一领域的经济活动,势必涉及或关系到其他部门和领域。如果把各部门各领域截然分开,孤立地或片面地进行研究,就不能科学地揭示自己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例如,基本建设经济学和建筑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它们既有不同的角度和着重点,又有密切联系、相互交叉的地方。基本建设经济学从宏观角度研究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方向、结构、布局和宏观效益,也从微观角度研究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和组织设计、施工的原则及微观效益。前者,与投资经济学有重叠;后者,与建筑经济学有镶嵌。另一方面是指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以及其他有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交叉。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社会的历史过程,既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有紧密联系,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联。这种情况决定了经济科学与其他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关学科必然发生交叉。这一点在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中体现得十分突出。例如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包括人口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等。为了深入地、科学地研究这些关系,这门学科也就必然成为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科学。又如技术经济学要研究有关技术的经济问题和有关经济的技术问题,数量经济学要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数量关系,它们又都与有关的自然科学某些学科发生交叉。
②明确的应用性。首先,一般说来,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它在理论经济学和经济实践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它在理论经济学的指导下,从各部门、各专业的经济活动的实际出发,通过科学研究,使人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即规律性的认识,再用以直接指导各部门、各专业的经济实践。其次,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有关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而且要力求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为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措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化服务。从正确的经济理论引伸出正确的经济政策,是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不同于理论经济学的独特任务。因此,经济工作的决策咨询,已经成为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的重大课题。
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总的说是唯物辩证法。特别是要掌握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辩证关系,把理论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到各该部门、该专业的经济分析中去,这就需要更加注意理论密切结合实际。同时,在这些学科的研究中,必须应用现代数学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方法,而且要结合深入剖析研究对象的需要,吸收相关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可用的一些较具体的方法。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的研究工作通常还要与调查、统计相结合,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各学科所以要特别重视研究方法,还由于这是各学科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和应用性的保证。这样做,才能逐步使这些学科具有更多的硬科学性质,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由于经济建设实践的需要,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的学科也在不断增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只有财政学、银行学、会计学等少量学科。建国以后,在50年代,按照苏联的学科分类,建立了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物资经济学等专业经济学。60年代初,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历史背景下,经济学界曾积极开展生产力规律、价值规律和经济效果等问题的研讨,开始酝酿建立一些新的学科,但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为新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因此,中国的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绝大多数是1978年后陆续出现和形成的。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借鉴外国,按照中国国情移植过来,如国际贸易学和数量经济学等,但由于结合中国实际,因而具有自己的特色。另一类是根据中国自己的经济建设需要,经过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上的准备,自行创立的,例如生产力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等。8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在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各学科的研究上,先后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出版了专著和教材,建立了各学科的学会或研究会,创办了专门刊物,并有了一批专门从事这些学科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同国外相应学科的学术交流也在广泛开展。但是,由于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各学科在中国的建立为时不久,一批新兴学科的研究还处在开始阶段,总是不够成熟的,总会有许多不足之处,这有待于在经济建设实践的推动下,通过在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开展科学讨论,并接受实践检验,使它们不断得到提高。
学科的发展趋势 主要有:①研究对象的细分化。这是与经济发展过程的日益复杂化,要求人们对它进行越来越深入细致的、分门别类的研究直接联系的。例如,社会经济统计学之细分为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商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等。②研究工作的综合化。这是由于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需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才能使认识更加全面,才能科学地回答经济实践向人们提出的问题。例如,广义的服务部门包括为生产服务、为流通服务和为生活服务的许多行业,在已经有了运输经济学、邮电通信经济学、金融学、商业经济学、公用事业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的基础上,还必须对服务经济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才能使人们掌握其共同规律,办好这些事业。于是,又有综合的服务经济学或称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出现。又如,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农业经济研究的视野从狭义农业扩大到广义农业,从农业经济扩大到农村经济,综合地研究农村发展问题,于是,又在酝酿建立农村经济学。③研究手段现代化。主要是在经济分析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加快信息、资料的传输、整理、存储和检索,准确而迅速地进行大规模数量关系的运算,以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
学科的由来及其范围和内容 经济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它们的研究对象,随着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认识的逐步深化,都经历了不断细分化的演变过程。古典的经济学是综合的。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这时,单一的综合的经济学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各部门、各领域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需要,而要求对各个部门和领域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于是产生了财政、银行、国际贸易和劳工、会计等多种专门化的经济学科。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根据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也陆续建立了一批新的经济学科,如国民经济计划学、社会经济统计学、基本建设经济学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更快,不断开拓新的领域,随之又出现了许多新学科,其中有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有以在经济分析中运用数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计量学,等等。各种新学科的问世,都有它的时代背景。例如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成为社会公害,于是兴起了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在生产发展的同时防止环境恶化的有关经济问题。经济科学所以日益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较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的连续蕃衍和迅速壮大分不开的。
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的范围极其广泛,涉及社会经济运动过程的各个方面。既有传统的学科如财政学、会计学,又有新兴的学科如旅游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既有宏观的学科如国民经济管理学,又有微观的学科如企业管理学、财务管理学。此外,在已有的部门经济学或专业经济学中,又逐步分立出各种子学科,如在工业经济学中分立出来的有纺织工业经济学,机械工业经济学等;在农业经济学中分立出来的有林业经济学、畜牧业经济学等。各学科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已经形成体系,有的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
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研究内容。例如城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城市经济的基本概念(城市、城市化、城市功能、城市类型);②城市经济发生、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过程;③城市经济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大中小城市的关系和城乡关系;④城市中的就业、土地、住宅、市政建设问题等。又如生产力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①生产力范畴的性质、内涵和构成;②社会生产力的系统性和动态性;③生产力运动的规律及其内部和外部条件;④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包括结构、规模、布局和时序;⑤社会生产力运动的数量表现和经济效益等。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相比,它们都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结合起来,但前者更注重对具体经济运动、具体经济问题的解剖和定量分析,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科的基本特点和研究方法 基本特点有:
①交叉性或边缘性。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指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诸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由于国民经济是一个内在紧密相联的整体,研究其中的某一部门或某一领域的经济活动,势必涉及或关系到其他部门和领域。如果把各部门各领域截然分开,孤立地或片面地进行研究,就不能科学地揭示自己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例如,基本建设经济学和建筑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它们既有不同的角度和着重点,又有密切联系、相互交叉的地方。基本建设经济学从宏观角度研究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方向、结构、布局和宏观效益,也从微观角度研究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和组织设计、施工的原则及微观效益。前者,与投资经济学有重叠;后者,与建筑经济学有镶嵌。另一方面是指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以及其他有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交叉。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社会的历史过程,既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有紧密联系,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联。这种情况决定了经济科学与其他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关学科必然发生交叉。这一点在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中体现得十分突出。例如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包括人口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等。为了深入地、科学地研究这些关系,这门学科也就必然成为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科学。又如技术经济学要研究有关技术的经济问题和有关经济的技术问题,数量经济学要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数量关系,它们又都与有关的自然科学某些学科发生交叉。
②明确的应用性。首先,一般说来,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它在理论经济学和经济实践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它在理论经济学的指导下,从各部门、各专业的经济活动的实际出发,通过科学研究,使人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即规律性的认识,再用以直接指导各部门、各专业的经济实践。其次,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有关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而且要力求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为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措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化服务。从正确的经济理论引伸出正确的经济政策,是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不同于理论经济学的独特任务。因此,经济工作的决策咨询,已经成为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的重大课题。
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总的说是唯物辩证法。特别是要掌握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辩证关系,把理论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到各该部门、该专业的经济分析中去,这就需要更加注意理论密切结合实际。同时,在这些学科的研究中,必须应用现代数学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方法,而且要结合深入剖析研究对象的需要,吸收相关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可用的一些较具体的方法。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的研究工作通常还要与调查、统计相结合,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各学科所以要特别重视研究方法,还由于这是各学科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和应用性的保证。这样做,才能逐步使这些学科具有更多的硬科学性质,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由于经济建设实践的需要,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的学科也在不断增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只有财政学、银行学、会计学等少量学科。建国以后,在50年代,按照苏联的学科分类,建立了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物资经济学等专业经济学。60年代初,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历史背景下,经济学界曾积极开展生产力规律、价值规律和经济效果等问题的研讨,开始酝酿建立一些新的学科,但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为新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因此,中国的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绝大多数是1978年后陆续出现和形成的。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借鉴外国,按照中国国情移植过来,如国际贸易学和数量经济学等,但由于结合中国实际,因而具有自己的特色。另一类是根据中国自己的经济建设需要,经过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上的准备,自行创立的,例如生产力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等。8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在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各学科的研究上,先后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出版了专著和教材,建立了各学科的学会或研究会,创办了专门刊物,并有了一批专门从事这些学科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同国外相应学科的学术交流也在广泛开展。但是,由于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各学科在中国的建立为时不久,一批新兴学科的研究还处在开始阶段,总是不够成熟的,总会有许多不足之处,这有待于在经济建设实践的推动下,通过在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开展科学讨论,并接受实践检验,使它们不断得到提高。
学科的发展趋势 主要有:①研究对象的细分化。这是与经济发展过程的日益复杂化,要求人们对它进行越来越深入细致的、分门别类的研究直接联系的。例如,社会经济统计学之细分为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商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等。②研究工作的综合化。这是由于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需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才能使认识更加全面,才能科学地回答经济实践向人们提出的问题。例如,广义的服务部门包括为生产服务、为流通服务和为生活服务的许多行业,在已经有了运输经济学、邮电通信经济学、金融学、商业经济学、公用事业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的基础上,还必须对服务经济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才能使人们掌握其共同规律,办好这些事业。于是,又有综合的服务经济学或称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出现。又如,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农业经济研究的视野从狭义农业扩大到广义农业,从农业经济扩大到农村经济,综合地研究农村发展问题,于是,又在酝酿建立农村经济学。③研究手段现代化。主要是在经济分析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加快信息、资料的传输、整理、存储和检索,准确而迅速地进行大规模数量关系的运算,以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