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lassic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儒家经文
2) the Confucian classical works
儒家经典文本
3) Confucian classics
儒家经典
1.
Classics,replacement among classics and its conditions-Analysis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Confucian classics and Marxism classics;
经典、经典的替代及其条件——从儒家经典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关系切入
2.
missionaries to preach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in chinese local carefu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明末传教士在中国本土传教时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精心诠释,通过对很具有代表性利马窦的《天学实义》的文本解读,可以发现传教士儒家经典诠释中所显现出来的旨趣。
3.
As leaders of the movement of false discernment,Qian Xuantong and Gu Jiegang held radical objections to Confucian values mainly embedded i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钱玄同和顾颉刚是辨伪、疑古运动的领导者,辨伪要涉及儒家经典,二人对儒家价值观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加之“超今文”的方法以及寻求古史真相的致思,决定了他们只注意经典中可验证的人和事。
4) classical Confucian texts
儒家经书
5) Confucian classics
儒家经学
1.
As the pioneer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Song dynasty, Zhou Dun-yi interpretates the doctrin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with a new vision, such as Yi Zhuan and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constructs moral metaphysics which combine the universe ontology ,the Confucianist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moral cultivation .
把儒家经学哲学化、义理化,对儒家经学加以时代的创新,为宋代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
Therefore,we should start with the ontological hermeneutics of Ma Yifu\'s "theory of six classics and mind" and rethink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six classics and promote ancient Chinese learning.
应以马一浮"六艺心统说"为本体诠释之开端,重新梳理儒家经学的哲学意涵,促进六经的现代转化以重振国学。
6) Confucian culture
儒家文化
1.
Create the Contemporary Enterpriser Spirit with the Soul of Confucian culture;
用儒家文化的精髓塑造当代企业家精神
2.
Confucian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儒家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3.
Deliberation on Confucian Culture and College Ethical Education;
传承儒家文化 充实青少年德育教育内涵
补充资料:讲经文
佛教僧人教化世俗人等的通俗化讲经的讲唱底本。六朝以来,佛教僧人在保持固有的转读、梵呗、唱导等读经方式下,汲取东汉以来儒生讲解儒家经典形式逐渐形成固定的课堂。讲问论辩形式,由斋讲发展为有固定仪式的正式讲经。为吸引听众,以佛教经义为根据,增加了故事化的成分,形成俗讲。俗讲与正式讲经在仪式上无大出入。其仪式在伯3849号敦煌卷子纸背记载甚详。
俗讲的主持者称"俗讲僧"或"化俗法师",在正式演出中负责解释佛经,作通俗化讲唱,故须有一定的表演技能。另有都讲,负责转读佛经正文。据《入唐求法巡礼记》载,9世纪上半期长安有名的俗讲僧,左街为海岸、体虚、齐高、光影四人,右街为文淑及其他两人。其中文淑尤为著名,为京国第一人。文淑开讲时,"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奉,呼为和尚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甚至唐敬宗也亲到兴福寺听文淑俗讲。唐文宗采用法师讲声创作新曲调《文淑子》,可见当时俗讲流行的盛况。
俗讲僧所用俗讲底本于20世纪初发现于敦煌石窟,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正规俗讲中法师所持底本。它的唱讲方式是:都讲转读一段自己手中所持的经文(在法师的底本中常从略),然后法师通俗化的散韵相间地讲唱一段。其中由法师讲唱向都讲转读过渡之处,多由法师以"××唱将来"提示。今存这类底本有讲唱《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维摩经》等经的多种残本。
②说唱"因缘"的底本。现存有《悉达太子修道因缘》、《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四兽因缘》、《欢喜国王因缘》、《目连缘起》、《丑女缘起》等,文体亦为散韵相间,内容限于佛经故事。看来似为法师一人讲唱。
③押座文。押通作压,座即四座之座,盖开讲之前以梵呗引摄,使听众专心一意。它是一种韵文,篇幅不长。在讲经文的押座文末尾,均有"经题名目唱将来"一句,以引起下面的俗讲正文。今存押座文有《八相押座文》、《维摩经押座文》、《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等。不太正规的俗讲,为了在开场时引起听众的兴趣,也可使用押座文,如《破魔变神押座文》用在变文之前,苏联所藏109号敦煌卷上所写押座文,在《八关斋戒文》之前,并注明"此下受斋戒",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④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若干自名为"变文"、"话本"等俗文学材料。它们不全是讲唱佛经故事的,其中历史和传说故事以及时事等内容占了很大比重。很可能僧家在俗讲中为了取悦听众,从民间借用了这些材料。但从正规俗讲的观点看,这些都是非正规的补充材料。变文一类残卷,在敦煌卷子俗文学材料中所占比重较大,且有明确自名。变文是配合"变相"图画演出的,形式为韵文散文相间,常有指示观众观看图画的词句,所演内容不限于佛经,演员更不限于僧家,故变文与俗讲文的体制不同,而且别有渊源。
俗讲的盛行,大约在唐文宗时(827~840),当时长安诸寺往往有奉敕开演俗讲的法会(一般俗讲,是不依敕令的)。五代以后,俗讲逐渐不大流行,但是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九引《释门正统》良渚的话说,俗讲至南宋理宗时(1225~1264)还未尽绝。以地域而论,唐代长安是俗讲的中心,定时奉敕举行;各地方寺院大都在春秋及夏(或冬,即正、五、九等三长斋月),各有举行。俗讲对后世的说唱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俗讲的主持者称"俗讲僧"或"化俗法师",在正式演出中负责解释佛经,作通俗化讲唱,故须有一定的表演技能。另有都讲,负责转读佛经正文。据《入唐求法巡礼记》载,9世纪上半期长安有名的俗讲僧,左街为海岸、体虚、齐高、光影四人,右街为文淑及其他两人。其中文淑尤为著名,为京国第一人。文淑开讲时,"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奉,呼为和尚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甚至唐敬宗也亲到兴福寺听文淑俗讲。唐文宗采用法师讲声创作新曲调《文淑子》,可见当时俗讲流行的盛况。
俗讲僧所用俗讲底本于20世纪初发现于敦煌石窟,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正规俗讲中法师所持底本。它的唱讲方式是:都讲转读一段自己手中所持的经文(在法师的底本中常从略),然后法师通俗化的散韵相间地讲唱一段。其中由法师讲唱向都讲转读过渡之处,多由法师以"××唱将来"提示。今存这类底本有讲唱《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维摩经》等经的多种残本。
②说唱"因缘"的底本。现存有《悉达太子修道因缘》、《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四兽因缘》、《欢喜国王因缘》、《目连缘起》、《丑女缘起》等,文体亦为散韵相间,内容限于佛经故事。看来似为法师一人讲唱。
③押座文。押通作压,座即四座之座,盖开讲之前以梵呗引摄,使听众专心一意。它是一种韵文,篇幅不长。在讲经文的押座文末尾,均有"经题名目唱将来"一句,以引起下面的俗讲正文。今存押座文有《八相押座文》、《维摩经押座文》、《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等。不太正规的俗讲,为了在开场时引起听众的兴趣,也可使用押座文,如《破魔变神押座文》用在变文之前,苏联所藏109号敦煌卷上所写押座文,在《八关斋戒文》之前,并注明"此下受斋戒",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④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若干自名为"变文"、"话本"等俗文学材料。它们不全是讲唱佛经故事的,其中历史和传说故事以及时事等内容占了很大比重。很可能僧家在俗讲中为了取悦听众,从民间借用了这些材料。但从正规俗讲的观点看,这些都是非正规的补充材料。变文一类残卷,在敦煌卷子俗文学材料中所占比重较大,且有明确自名。变文是配合"变相"图画演出的,形式为韵文散文相间,常有指示观众观看图画的词句,所演内容不限于佛经,演员更不限于僧家,故变文与俗讲文的体制不同,而且别有渊源。
俗讲的盛行,大约在唐文宗时(827~840),当时长安诸寺往往有奉敕开演俗讲的法会(一般俗讲,是不依敕令的)。五代以后,俗讲逐渐不大流行,但是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九引《释门正统》良渚的话说,俗讲至南宋理宗时(1225~1264)还未尽绝。以地域而论,唐代长安是俗讲的中心,定时奉敕举行;各地方寺院大都在春秋及夏(或冬,即正、五、九等三长斋月),各有举行。俗讲对后世的说唱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