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sseous hydatidosis
骨包虫病
1.
Characteristics found in CT and MRI of osseous hydatidosis were analyzed.
分析 3例骨包虫病囊肿MRI影像特点、治疗过程和国内的有关报道。
2) Imaging of Bone Hydatid Disease
骨包虫病影像学
3) Hydatid disease
包虫病
1.
A S ELISA for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antigen (CAg) of hydatid disease was established.
建立了检测包虫病循环抗原的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
Hydatid disease (HD) is a severe zoonosis which caused by lavar stage of Echinococcus, It results in public health and economical problems in the world.
包虫病是由棘球属中绦期引起的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范围流行,导致了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
4) Echinococcosis
[英][i,kainə'kɔkəsis] [美][ɪ,kaɪnə'kɑkəsɪs]
包虫病
1.
A Survey on Epidemic Status of Human Echinococcosis in Inner Mongolia;
内蒙古自治区人体包虫病流行现状调查报告
2.
Evaluation of the value of X、CT and MRI in diagnosis of spinal echinococcosis;
评估X、CT及MRI在脊柱包虫病诊断中的价值
3.
Clinical Analysis of 439 Hospitalized Cases with Echinococcosis in Hami Region;
哈密地区439例包虫病住院病例分析
5) Hepatic echinococcosis
肝包虫病
1.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of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in hepatic echinococcosis.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包虫病中的应用价值。
2.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icacy of the cystectomy in hepatic echinococcosis surgical treatment.
目的 :探讨肝包虫外囊剥除术治疗肝包虫病的疗效。
6) hydatidosis
[,haidəti'dəusis]
包虫病
1.
Polymorphism of the ovin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I DRB1 gene and the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hydatidosis;
多浪羊和中国美利奴羊MHC-DRB_1基因多态性与包虫病的遗传易感性
2.
The Imaging Findings in Splenic Hydatidosis;
脾脏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
补充资料:包虫病
由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俗称包虫)寄生人体脏器而引起的疾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为害最重的绦虫病。包虫病呈慢性病程,可多年无明显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压迫症状,囊肿穿破可引起过敏症状及继发性包虫囊肿。包虫囊肿常被误诊为肿瘤。早期采用手术辅加药物治疗,效果良好。本病的分布呈全球性,尤以牧区为多。在中国遍及西北和西南等地区。本病不但影响人类健康,也影响畜牧业生产,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问题。
病原体 棘球绦虫有四种,即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福氏棘球绦虫和少节棘球绦虫。在分类学上属绦虫纲,圆叶目,带绦虫科,棘球绦虫属,为体型最小的绦虫。成虫长仅数毫米,链体包含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及孕节各一片。寄生于终寄主狗、狼、狐等犬科动物小肠内。孕节脱落,随寄主粪便排出,破裂后虫卵散出,污染家畜的皮毛、牧场、畜食、土壤、水源等。有蹄动物(牛、山羊、绵羊、猪)和人等中间寄主食入虫卵污染的牧草、食物或饮污染的水即可受染。人在污染的草地上坐卧、屠宰、接羔、挤奶、剪毛或抚弄家畜时亦可受染。污染有虫卵的皮毛未经适当处理即外运,可将包虫感染传播到流行区外。虫卵被中间寄主吞食后,六钩蚴于胃、十二指肠内孵出,钻入肠壁,随血流入肝,发育为棘球蚴,此时可进一步形成肝包虫囊肿。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为单房型,囊状,充满液体。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称多房棘球蚴,又称泡球蚴,由无数小囊泡构成。少节棘球绦虫和福氏棘球绦虫的幼虫亦为多囊型,囊内有多数育囊及原头节。少数六钩蚴经肝入肺,甚至经肺入体循环,到达远处器官,这种情况多见于细粒棘球绦虫。细粒棘球蚴在器官内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多房棘球蚴还能向囊外生长小囊泡,小囊泡可随血流或经淋巴途径转移到其他器官(如肺或脑)。若棘球蚴寄生于脑、心、肾等重要脏器,则后果严重;若囊肿破裂,囊液溢出,可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原头节逸出,可致他处继发性囊肿。若中间寄主(如牛、绵羊、山羊)感染包虫囊肿的脏器被终寄主(如狗、狼等)吞食,育囊中的原头节即在后者的小肠内发育成为成虫。
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granulosus)几呈世界性分布,在中国遍及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终寄主以犬科动物为主;中间寄主为绵羊、山羊、牛、猪、若干灵长类动物及人。幼虫──棘球蚴为囊状,小者如豌豆,大者直径10余厘米。囊内充满囊液,囊壁分两层,外层为角质层,由生发层细胞分泌而成。内层为生发层(胚膜),内层内面向内生出许多育囊(生发囊)和原头节。囊状虫蚴之外还有由寄主组织反应构成的囊状结构。育囊的生发层又分泌角质层而形成子囊,子囊往往浮游于母囊囊液中,子囊的生发层又可生出许多原头节及育囊,从而形成孙囊。原头节、育囊及子囊均可自生发层脱落而悬浮于囊液中。这样的棘球蚴称为单房性棘球蚴。一般情况下,一个寄主体内只见一个包虫囊,若囊肿破裂,原头节逸出,可于他处生长发育成继发性囊肿,如肝脏包虫囊肿破裂,囊液进入腹腔,可致过敏性休克,原头节进入腹腔,可致多发性棘球蚴病。
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分布较局限,见于北美、欧、亚三洲的冻土带或寒冷地区,中国在青海、宁夏、甘肃、新疆、四川西部、西藏、内蒙古和黑龙江等省(区)发现。终寄主以狐、狗、狼、猫为主。中间寄主为啮齿动物和人。传染途径同细粒棘球绦虫。原发病灶几乎全在肝脏,其他部位的病灶多自肝脏转移而来。幼虫称为多房性棘球蚴(或泡球蚴),质硬似软骨,直径1~3mm不等。由无数形状不规则的小囊泡集合而成。小囊泡内充满胶状物而无囊液。无完整的被膜,与宿主组织界限不清,可向周围组织增殖浸润。囊泡可向外突出,生成子囊泡。受累脏器组织内散在无数大小不等的囊泡。泡球蚴组织脱落后,可经血液及淋巴液迁徙到肺、脑、脾、肾、心等部位。人不是本绦虫适宜的中间寄主,囊泡中常无原头节。在适宜的中间寄主体内可形成一个巨大的泡球蚴块,由多数小囊泡组成,内含原头节。
福氏棘球绦虫及少节棘球绦虫分布于中、南美洲,中国尚未发现。中间寄主主要为啮齿类动物,偶寄生于人。幼虫为多囊型棘球蚴。
临床表现 棘球蚴在患者体内形成占位性囊肿,其症状随部位而异。本病呈慢性病程,感染后可多年无症状。肝包虫病的包块可在无意中或体格检查时发现,但肝顶部包块却难触到。囊肿不一定位于肝缘,常能触及者多为肿大肝脏的边缘。囊型包虫的包块质地光滑,呈囊性感;泡型的包块则坚硬,有结节感。少数肝细粒棘球蚴病人可表现肝部牵扯性痛。肝泡球蚴病临床表现似肝癌,可出现上腹肿块、腹痛、黄疸、腹水等。肺包虫病症状一般不明显或仅有微咳,多在 X射线检查时发现。脑囊型或脑泡型包虫病可表现颅内压增高、癫痫或偏瘫等症状。肝或肺囊型包虫病并发感染后,临床上易误诊为肝(膈下)或肺的脓肿。若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腹腔或胸腔内,常立即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发热),甚至休克,亦可引起多发性腹腔包虫病。
诊断 若有流行学史,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怀疑本病。免疫学试验可协助诊断,卡松尼氏皮内试验(皮内注射经处理的少量稀释囊液,视生成丘疹及红晕的大小而定)阳性率高达90%以上,操作简易,但可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血清中抗体,阳性率可达90%以上,近来已可检测患者血液中循环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及疗效考核。X射线检查肺囊型包虫病显示圆形或卵圆形阴影,可单发或多发;囊肿破裂可引起液气胸和程度不等的肺萎缩。肝顶部包虫囊肿可使膈肌升高。 X射线腹部平片可见肝包虫钙化影,囊型者呈弧线形或壳状团块形;泡型者呈弥散性斑点状或小圈形钙化影。放射性同位素肝扫描能显示出占位性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但难以区别病变性质。肝B型超声断层检查对包虫病的诊断有很大意义。
治疗 以外科治疗为主。囊型包虫病的手术原则是摘除;肝泡型包虫病应早期作根治性切除术(将包虫囊叶连同周围部分组织一同切除),疗效较好,但晚期患者预后较差,多死于肝功能衰竭。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探索药物治疗,经临床试用,甲苯咪唑和丙硫咪唑可使囊型包虫病的部分患者治愈或好转,并能缓解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症状和延长其存活期,但药物仍然不能取代手术治疗。因此,化疗适用于手术有困难的囊型包虫病(例如术后复发、多发性或多脏器受侵、年迈体弱或并存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疾病等)以及手术无法切除的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可以预料,手术辅加药物将是包虫病的有效联合疗法。
预防 对终寄主狗的处理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以利控制传染源。流行区的野犬必须灭绝,家犬、牧羊犬、警犬或实验犬均要注册登记,用氢溴酸槟榔碱或吡喹酮等药定期驱绦。家猫亦是多房棘球绦虫的终寄主,应予定期检查。应大面积灭鼠,妥善处理鼠尸。管好屠宰场,严格检疫,切忌任意抛掷病畜内脏,最好集中焚烧或挖坑深埋。另外,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防护和饮食卫生。
病原体 棘球绦虫有四种,即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福氏棘球绦虫和少节棘球绦虫。在分类学上属绦虫纲,圆叶目,带绦虫科,棘球绦虫属,为体型最小的绦虫。成虫长仅数毫米,链体包含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及孕节各一片。寄生于终寄主狗、狼、狐等犬科动物小肠内。孕节脱落,随寄主粪便排出,破裂后虫卵散出,污染家畜的皮毛、牧场、畜食、土壤、水源等。有蹄动物(牛、山羊、绵羊、猪)和人等中间寄主食入虫卵污染的牧草、食物或饮污染的水即可受染。人在污染的草地上坐卧、屠宰、接羔、挤奶、剪毛或抚弄家畜时亦可受染。污染有虫卵的皮毛未经适当处理即外运,可将包虫感染传播到流行区外。虫卵被中间寄主吞食后,六钩蚴于胃、十二指肠内孵出,钻入肠壁,随血流入肝,发育为棘球蚴,此时可进一步形成肝包虫囊肿。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为单房型,囊状,充满液体。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称多房棘球蚴,又称泡球蚴,由无数小囊泡构成。少节棘球绦虫和福氏棘球绦虫的幼虫亦为多囊型,囊内有多数育囊及原头节。少数六钩蚴经肝入肺,甚至经肺入体循环,到达远处器官,这种情况多见于细粒棘球绦虫。细粒棘球蚴在器官内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多房棘球蚴还能向囊外生长小囊泡,小囊泡可随血流或经淋巴途径转移到其他器官(如肺或脑)。若棘球蚴寄生于脑、心、肾等重要脏器,则后果严重;若囊肿破裂,囊液溢出,可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原头节逸出,可致他处继发性囊肿。若中间寄主(如牛、绵羊、山羊)感染包虫囊肿的脏器被终寄主(如狗、狼等)吞食,育囊中的原头节即在后者的小肠内发育成为成虫。
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granulosus)几呈世界性分布,在中国遍及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终寄主以犬科动物为主;中间寄主为绵羊、山羊、牛、猪、若干灵长类动物及人。幼虫──棘球蚴为囊状,小者如豌豆,大者直径10余厘米。囊内充满囊液,囊壁分两层,外层为角质层,由生发层细胞分泌而成。内层为生发层(胚膜),内层内面向内生出许多育囊(生发囊)和原头节。囊状虫蚴之外还有由寄主组织反应构成的囊状结构。育囊的生发层又分泌角质层而形成子囊,子囊往往浮游于母囊囊液中,子囊的生发层又可生出许多原头节及育囊,从而形成孙囊。原头节、育囊及子囊均可自生发层脱落而悬浮于囊液中。这样的棘球蚴称为单房性棘球蚴。一般情况下,一个寄主体内只见一个包虫囊,若囊肿破裂,原头节逸出,可于他处生长发育成继发性囊肿,如肝脏包虫囊肿破裂,囊液进入腹腔,可致过敏性休克,原头节进入腹腔,可致多发性棘球蚴病。
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分布较局限,见于北美、欧、亚三洲的冻土带或寒冷地区,中国在青海、宁夏、甘肃、新疆、四川西部、西藏、内蒙古和黑龙江等省(区)发现。终寄主以狐、狗、狼、猫为主。中间寄主为啮齿动物和人。传染途径同细粒棘球绦虫。原发病灶几乎全在肝脏,其他部位的病灶多自肝脏转移而来。幼虫称为多房性棘球蚴(或泡球蚴),质硬似软骨,直径1~3mm不等。由无数形状不规则的小囊泡集合而成。小囊泡内充满胶状物而无囊液。无完整的被膜,与宿主组织界限不清,可向周围组织增殖浸润。囊泡可向外突出,生成子囊泡。受累脏器组织内散在无数大小不等的囊泡。泡球蚴组织脱落后,可经血液及淋巴液迁徙到肺、脑、脾、肾、心等部位。人不是本绦虫适宜的中间寄主,囊泡中常无原头节。在适宜的中间寄主体内可形成一个巨大的泡球蚴块,由多数小囊泡组成,内含原头节。
福氏棘球绦虫及少节棘球绦虫分布于中、南美洲,中国尚未发现。中间寄主主要为啮齿类动物,偶寄生于人。幼虫为多囊型棘球蚴。
临床表现 棘球蚴在患者体内形成占位性囊肿,其症状随部位而异。本病呈慢性病程,感染后可多年无症状。肝包虫病的包块可在无意中或体格检查时发现,但肝顶部包块却难触到。囊肿不一定位于肝缘,常能触及者多为肿大肝脏的边缘。囊型包虫的包块质地光滑,呈囊性感;泡型的包块则坚硬,有结节感。少数肝细粒棘球蚴病人可表现肝部牵扯性痛。肝泡球蚴病临床表现似肝癌,可出现上腹肿块、腹痛、黄疸、腹水等。肺包虫病症状一般不明显或仅有微咳,多在 X射线检查时发现。脑囊型或脑泡型包虫病可表现颅内压增高、癫痫或偏瘫等症状。肝或肺囊型包虫病并发感染后,临床上易误诊为肝(膈下)或肺的脓肿。若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腹腔或胸腔内,常立即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发热),甚至休克,亦可引起多发性腹腔包虫病。
诊断 若有流行学史,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怀疑本病。免疫学试验可协助诊断,卡松尼氏皮内试验(皮内注射经处理的少量稀释囊液,视生成丘疹及红晕的大小而定)阳性率高达90%以上,操作简易,但可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血清中抗体,阳性率可达90%以上,近来已可检测患者血液中循环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及疗效考核。X射线检查肺囊型包虫病显示圆形或卵圆形阴影,可单发或多发;囊肿破裂可引起液气胸和程度不等的肺萎缩。肝顶部包虫囊肿可使膈肌升高。 X射线腹部平片可见肝包虫钙化影,囊型者呈弧线形或壳状团块形;泡型者呈弥散性斑点状或小圈形钙化影。放射性同位素肝扫描能显示出占位性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但难以区别病变性质。肝B型超声断层检查对包虫病的诊断有很大意义。
治疗 以外科治疗为主。囊型包虫病的手术原则是摘除;肝泡型包虫病应早期作根治性切除术(将包虫囊叶连同周围部分组织一同切除),疗效较好,但晚期患者预后较差,多死于肝功能衰竭。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探索药物治疗,经临床试用,甲苯咪唑和丙硫咪唑可使囊型包虫病的部分患者治愈或好转,并能缓解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症状和延长其存活期,但药物仍然不能取代手术治疗。因此,化疗适用于手术有困难的囊型包虫病(例如术后复发、多发性或多脏器受侵、年迈体弱或并存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疾病等)以及手术无法切除的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可以预料,手术辅加药物将是包虫病的有效联合疗法。
预防 对终寄主狗的处理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以利控制传染源。流行区的野犬必须灭绝,家犬、牧羊犬、警犬或实验犬均要注册登记,用氢溴酸槟榔碱或吡喹酮等药定期驱绦。家猫亦是多房棘球绦虫的终寄主,应予定期检查。应大面积灭鼠,妥善处理鼠尸。管好屠宰场,严格检疫,切忌任意抛掷病畜内脏,最好集中焚烧或挖坑深埋。另外,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防护和饮食卫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