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1)  RBC IC garland rate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2)  RBC immunocomple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
1.
Methods: The RBC C3b receptor (RBC C3bR)、RBC immunocomplex(RBC ICR)、the rosette fomation of the RBC promotive factors and inhibitory factors were detected.
方法 :测定红细胞免疫功能 ,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包括 :红细胞C3b受体 (RBC C3b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 (RBC ICR)、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等。
3)  Erythrocyte immunity complex receptor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受体
4)  red blood cell immunity complex matter IC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IC)
5)  red blood cell immunocomplex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
6)  immunocomplex receptor chaplet rate
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1.
They were examined with the methods of C3b receptor chaplet rate and immunocomplex receptor chaplet rate.
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3bRR),免疫复合物花环率(ICR)方法检测尖锐湿疣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
2.
The changes of immune adherence of erythrocytes from patients with the cerebral cysticercosis were studied using C3b receptor chaplet rate and immunocomplex receptor chaplet rate.
20例脑囊虫病患者RBC-C3bR受体花环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明显升高。
补充资料:免疫复合物
      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与抗体结合生成的产物。可溶或不可溶。又称抗原-抗体复合物,具有三点重要的特性:①是由抗原与抗体特异结合而成的。如抗麻疹病毒的抗体只能与麻疹病毒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而不能与痢疾杆菌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反之,痢疾杆菌也只能与抗痢疾杆菌的抗体结合成免疫复合物。②理化与生物学性质不同于游离的抗原或抗体。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部分或全部解离为游离的抗原和抗体。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结合成免疫复合物的特性,人们可以对各种抗原或抗体进行检查和分离提纯。抗原与抗体在体内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一现象,因条件不同可产生有利或有害于机体的后果。产生有害的后果,即形成免疫复合物性疾病。
  
  免疫亲和层析  就是根据免疫复合物可以解离的特性进行抗原或抗体快速提取的一种新技术。
  
  免疫复合  免疫复合物具有不同于抗原或抗体的理化与生物学性质,它们可对机体产生各种免疫效应。
  
  免疫保护效应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有利于机体解除抗原的毒性和将其清除出体外,可保护机体免受抗原的侵害。如细菌外毒素与相应的中和抗体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后,即失去毒性。用吞噬细胞在体内和体外作吞噬实验,结果表明免疫复合物与单纯的抗原相比,更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
  
  免疫调节效应  免疫复合物由于包含的抗体类别不同或直接作用的细胞不同,可分别产生抑制或促进免疫应答的作用。 IgG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借其中IgG的Fc段与B细胞或抑制T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产生阻制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信号,抑制抗体的产生。由IgM组成的免疫复合物作用于带IgM-Fc受体的辅助T细胞后,或由IgG组成的复合物被巨噬细胞吞噬后,都可产生增强抗体形成和免疫应答的效果。IgG类抗体与可溶性抗原组成的复合物能阻断K细胞(杀伤细胞)和杀伤 T细胞(Tc)对其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这种免疫复合物在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中称为封闭因子。免疫损伤作用(免疫病理效应)免疫复合物是否引起组织损伤,这与其大小有关。免疫复合物的大小又取决于复合物中所含抗原和抗体分子数的比例。在抗原与抗体比例适当或抗体偏多的情况下,形成的复合物其体积较大并易被各种吞噬细胞吞噬,多无害于机体。在抗原过多的情况下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体积很小,不易被吞噬细胞吞噬,也不能在组织中沉着和活化补体,因此可长期在血流中运循,不引起病变。只有在抗原偏多的情况下,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呈可溶性状态,中等大小,不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却可以在各种组织器官沉着活化补体,在其沉着的部位引起炎症及组织损伤。
  
  免疫复合物性疾病  由免疫复合物造成组织损伤而引起的疾病。人类的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多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其他原发疾病过程的继发病理变化。免疫复合物沉着的组织就是疾病的部位,主要是小血管内壁、关节囊、皮肤及脉络丛皮组织器官,可引起肾小球肾炎、关节炎、多发性动脉炎,大疱性皮炎或神经系统疾病。免疫复合物性疾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依赖血液和组织中的免疫复合物检测,检测方法较多,但还处于试用的阶段,尚未在一般医院普及。对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应首先要求治疗其原发疾病如传染性疾病,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只要原发疾病得到根治或控制,在原发疾病过程中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就会减少,由这些复合物造成的病变自然会逐渐地缓解。
  
  在血浆和组织中可查出免疫复合物的疾病如下:
  
  ① 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发的肾小球肾炎、登革热、急性感染性多神经炎、菌质体肺炎、梅毒、麻风;
  
  ② 寄生虫感染。如疟疾肾综合征、热带脾大综合征、利什曼原虫病、锥虫病、血吸虫病、盘尾丝虫病;
  
  ③ 弥散的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肠癌、恶性黑素瘤、白血病(急性淋巴白血病、慢性淋巴白血病)、淋巴瘤(如霍奇金氏病);
  
  ④ 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桥本氏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⑤ 药物反应。如血清病、青霉素腰肾病;
  
  ⑥ 其他疾病。如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乳糜泻、节段性回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的肾脏损害肾炎、肝硬变,镰刀状细胞性贫血。
  
  免疫复合物在诊断上的应用  就是抗原和抗体在体外相互结合(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一些免疫复合物为不可溶性,此时出现可见的变化。因此,可以用已知的某种抗原(或抗体)去与各种未知的样品起反应,以是否出现一定的可见变化为指标,来判断未知样品中是否存在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因此在医学和生物学中抗原-抗体反应被广泛的用来对很多物质作定性、定量或定位的检查。如检查梅毒的康氏反应,C反应性蛋白的测定,炭疽杆菌抗原测定、血迹鉴定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