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nssphenoidal microsurgery
经蝶显微外科手术
2)  Transsphenoidal
经蝶
1.
Till 1960 s,Hardy used operating microscope for transsphenoidal pituitary adenomectomy.
研究背景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始于1907年(Schloffer),但由于当时照明不良、手术部位深在、显露不佳、止血困难、术后易发生脑脊液漏及难以控制的颅内感染等原因,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未得到广泛应用。
3)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经蝶手术
1.
Endocrinological evaluation for Cushing disease treated by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a follow-up study;
经蝶手术治疗Cushing病后的内分泌随访观察
2.
Risk factors for cerebrospinal fluid rhinorrhea following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for large and giant pituitary adenomas;
大型及巨大型垂体腺瘤经蝶手术术后脑脊液鼻漏的危险性因素分析
3.
Objective To explor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currence of patients with Cushing s disease after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目的探讨可能影响库欣病经蝶手术后复发的因素。
4)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经蝶入路
1.
Aim: To explore the modified incision of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目的:探讨经蝶入路手术切口的改进方法。
2.
Methods: Ten fixed cadavers heads (six male, four female), the arteries of which were injected with red latex, were used to perform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目的:对经蝶海绵窦手术中相关动脉结构的解剖学数据和形态学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动脉灌注的固定尸头标本10例20侧(6男4女),通过经蝶手术暴露鞍旁段颈内动脉(PSICA)后,小心分离各动脉分支,对其进行解剖学描述,并和经颅手术中海绵窦内血管结构进行对比;结果:经蝶入路颈内动脉可分为PSICA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PCICA),打开海绵窦下壁即暴露PSICA,根据其形态可分为上、下水平部和垂直部,脑膜垂体干源于PSICA下水平部末段内壁占45%(9侧)、顶壁占20%(4侧)、外壁占25%(5侧)、上水平部中段内壁占10%(2侧);海绵窦下动脉源于PSICA垂直部中段外壁占80%(16侧),下水平部中段占5%(1侧);另15%(3侧)源于脑膜垂体干;仅在25%标本(5侧)中发现McConnell’s背囊动脉,其源于垂直部上段的内壁上,口径细小(0。
3.
Objective To introduce surgical experience and the advantages of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via single nostril and posterior section of perpendicular plate of the ethmoid bone for resection of pituitary adenoma.
目的 介绍、推广单鼻孔直入经筛骨垂直板后段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经验,探讨该术式的优越性。
5)  Transsphenoidal
经蝶窦
1.
Transsphenoidal microsurgery for male patients with prolactinoma:results of long-term follow-up;
经蝶窦显微手术治疗男性泌乳素腺瘤的长期随访分析
6)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经蝶路径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兽医外科手术
      应用手术操作和医疗器械来诊治家畜疾病、矫正畜体畸形的兽医学技术。内容包括保定、无菌技术、麻醉、外科基本技术、绷带、动物体各个部位和器官的有关手术方法和局部解剖等。此外,外科手术如去势、受精卵移植等也用于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繁殖优良品种等。
  
  手术类型  根据手术的目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手术,如胸、腹腔穿刺以抽取胸腔液或腹腔液;肝脏穿刺,以采取活体组织,供化验用;治疗手术,如疝修补、肿瘤切除等;经济手术,如公畜去势,牛胆囊培植牛黄等;整形手术,如眼睑内翻和外翻整形,皮肤移植等;试验手术,如器官移植、胃肠造瘘等。
  
  无菌处理  在手术前和施术过程中,一切器械、物品、衣服、病畜患部和术者的手等都必须进行无菌处理。无菌技术因处理对象而异:敷料、止血纱布、隔离巾和手术衣等均用高压蒸汽灭菌。橡胶制品用化学药品浸泡。器械可用化学药品浸泡或高压蒸汽灭菌。术者的手、臂,先用肥皂洗刷,再用化学药品消毒,最后戴上灭菌手套。患畜术部除毛后用肥皂水清洗,擦干后用碘酊消毒,并再用酒精脱碘。房屋常用过氧乙酸、福尔马林蒸气等消毒。
  
  手术的基本过程  可概括为组织分割、止血和缝合3个部分。
  
  组织分割  目的在于打开手术通路,显露发病器官和组织,以便手术施行。所用的方法和器械随机体组织的性质而有不同。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可用各型外科刀、外科剪作锐性分割;皮下组织、筋膜和有些肌肉也可用刀柄、止血钳或手指作钝性分离,其优点是可预防神经和血管的意外损伤,避免组织的过度开张,减少机能破坏。骨、软骨等硬组织可用骨钻、骨锯、骨凿和骨剪等分割。组织分割尚可应用特殊的技术和器械,如用激光刀或高频电刀等,可比用刀切割的出血少。超低温冷冻方法也有良好效果。
  
  止血  目的在于阻断流血,保证术部良好的显露,便于手术操作。止血方法可分预防性止血和手术过程中止血。前者是在手术前注射提高血液凝固的药品,借以提高机体抗出血能力,减少手术中出血。在四肢、尾部等部位手术时,通常在术部近端装置驱血带或止血带。手术过程中止血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压迫止血,如止血钳钳压止血、结扎止血、电凝止血、烧烙止血、局部化学或生物学止血(明胶海绵、活组织填塞)等。
  
  缝合  目的是将切开、切断或因外伤而分离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如肠管),以创造愈合条件和促使功能恢复。常用的缝合材料有各型缝针、持针器、各种缝合材料等。缝合材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吸收材料,如肠线(由绵羊小肠制成),缝合到组织后可被吸收;另一类是不能由组织吸收的缝合材料,如丝线、棉线、金属丝、合成纤维缝合线等。缝合的方法有多种(见图)。也有用缝合机械进行某些组织的缝合,或用粘合剂进行切口粘合的。
  
  
  50年代中期,在低倍双筒显微镜下进行耳、眼的手术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显微外科,现已发展到应用于身体的其他部位,兽医上主要用于家畜神经、血管和其他组织的缝合。
  
  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除紧急手术(如肠扭转、大出血等)需要立刻进行手术外,其他手术都可选择日期,先对动物进行临床检查和化验室检查,了解动物的健康状态,采取相应措施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如贫血的动物要先输血,血浆蛋白低的要补充高蛋白饲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要纠正其紊乱等。术前(特别是胃肠道手术)24小时给动物应用抗生素,以防细菌感染术部。术前还应给动物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或抗毒素,以预防破伤风感染。术后护理的内容包括:饲养方法的制定,病畜全身状态的监护和治疗,定期应用抗生素等。对腹部手术后的动物一般不宜用悬吊装置,以免腹部受到过大的压力,引起伤口崩裂。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