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吃肉啃骨,有很多讲究和禁忌。有的属于煮法、摆法、解剖范围,有的是某部分不给某种人吃、某部分专给某种人吃、某部分到了某种年龄才能吃的.真正有点孔夫子"非礼勿食"的味道,研究起来可以出版一本(骨头文化学)之类的书。还有的骨头,都有各自的"特异功能'.伴随着功能,又有一则有趣的故事.你若记住这些故事,在吃肉时穿插一段,一定会增加许多情趣.因为你不会像蒙古人那样熟练地用刀,再不懂点儿骨头趣话,只会抱住一块骨头死啃,不是就显得太没文化了吗?
1 羊拐趣话
连接牛羊后蹄和小腿的地方,有一块游离的骨头很特殊,汉语称为倮骨,俗称羊拐,《西游记,写作"拐孤"。蒙古语称为"沙阿" ,或译作"髀石".这种骨头有宽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侧,六面六个形状,所以民谚说:"高高山上绵羊走,深深谷地山羊过,向阳滩上骏马跑,背风弯里黄牛卧。倒立起来叫不顺,正立抓个大骆驼。"用五畜的名称给羊拐的各面命名。
牧区孩子长到三四岁,大人就把它拿出来,让其辨认哪面有什么牲畜。再大一点儿,就可以做羊拐的游戏了。牧区成长的蒙汉儿童,没有不会用羊拐做游戏的。所以他们的童年记忆,总是和羊拐联系在一起的。铁木真(后来的成吉思汗)十一岁跟扎木合作盟友时,将一个钢灌的羊拐赠给扎木合,扎木合也将一枚狍子的羊拐赠给铁木真。后来两人反目,想起从前互赠羊拐时,"又重新亲爱着"。羊拐在这里做了友谊的纽带。一九八三年巴林右旗清理一座辽代古墓时,曾发现九玫拐骨。牛拐骨一枚,山、绵羊拐骨七枚,还有一枚铜铸的仿绵羊拐骨。由此看采,北方游牧部落接触羊拐的时间,还可以推前更早。
2 肩胛趣话
a 肩胛骨,大家吃要把肩胛骨留在最后
由客人中的一位把上面的肉剔下,根据座中人数,切成许多小条,分给每一个人吃。而后把肩胛上的肉啃得千干净净,将一长条绵羊尾巴和一杯酒置于其上,献给在座的民间祝赞家;"扎,请您祝颂肩胛"于是祝赞家就有板有眼地把肩胛骨从里到外祝颂一番。
b 肩胛骨,能打卦
肩胛骨人畜都有,一头通过窝骨疙疽连接前臂骨,一头通过脆骨连接着躯干的肌肉,独立而完整。上面有锅、马径、水井、草场等牧区习见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古人就以此作为占卜的根据,发明了肩胛骨卜。卜时先要洗手净面,对肩胛洒奶祝福,再向神佛祈祷,使其具备灵气,这才开始占卜。占卜的肩胛,分黑白两种。吃净肉以后使用来占卜的,叫作白肩胛。啃净肉以后再烧黑用来算卦的,叫作黑肩胛。彭大雅所谓"其占筮,则灼羊之被子骨,验其文理之逆顺,而辨其吉凶,天弃天予,一决于此,信之甚笃,谓之烧琵琶",大概指的就是后一种了。
肩胛骨,三角扁平,形同琵琶,故也称琵琶骨。有说((胛"、"甲"通假,胛骨就是甲骨,那么其来历就更早了。宋朝徐霆一行奉命出使蒙古时,窝阔台汗数次烧琵琶,决定他们的去留。结果都是该去,徐霆一行才返回京都。可见胛卜对蒙古古代是何等重要。
c 肩胛骨,能警戒
上面的故事和做法,都说明肩胛骨有先验之性,透着股灵气,具有某种暗示、警戒的作用。至今牧区有些关隘险路,往往把肩胛骨和几根长肋骨一起挂在树上。风吹肋骨打在肩胛上,发出丁零当啷之声,提醒过路人前面有危险,不可冒然行进.或者于路的中间,横拉一条皮绳,把许多肩胛像旗帜一样挂在上面,同样起一种警戒的作用,如同今日公路两旁的标志牌一样。肩胛骨上大下小,有柄可握,薄而易响.乡村孩子便在上面打两个孔,拴上两枚铜钱,像拨郎鼓一样满村里打着摇。这样虽能起到提醒的作用,但警戒的意味已经没有了。
d 食肩胛,忌讳多
肩胛为骨中奇者,讲究颇多.孩子不能啃肩胛骨,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啃肩胛骨,外甥不能在舅舅面前啃肩胛骨。游牧倒场时,不能把完整的肩胛骨丢在旧营盘上,一定要砸碎再扔掉。如今牧区往来做买卖的三轮与日俱增,过去扔掉的骨头也成了收购之物,但牧民仍不出售肩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