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eriappendicular abscess
肠痈
1.
According to pathogenesis of periappendicular abscess, we put this disease into several types: stagnation type; pyogenesis type; abscess type; ulceration type; persisting and recurrence type.
根据肠痈之病机 ,将急性阑尾炎辨证分为淤滞、成脓、脓肿、破溃、迁延复发等五型 ,选用大黄牡丹汤一方加减治疗。
补充资料:肠痈
      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自1958年开展急性阑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来,摸索出非手术疗法的治疗规律,从而扩大了非手术疗法的范围,提高了疗效。
  
  肠痈分为大肠痈和小肠痈,包括很多种腹腔内化脓性炎症,但大肠痈主要指的是急性阑尾炎。大肠痈的名称,在《内经》中已有记载。汉代《金匮要略》总结了汉代以前治疗肠痈的经验,制定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拟出了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方剂,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病因病机 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厚味生冷,或劳倦过度,或暴急奔走而跌仆损伤,或暴怒忧思、情志不舒,或胎前产后瘀血不尽,或肠道寄生蛔虫等诸种因素,均能导致肠道气滞血瘀。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初起有走窜不定的为气滞痛,后来固定于右下腹的为瘀血痛。肠胃受损、传化失利、腑气不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湿阻中焦、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瘀滞热结则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脉数苔黄。久热则肉腐而成脓。如果邪盛正虚可出现变证:热与食相结可出现痞、满、燥、实、坚的热结阳明证(麻痹性肠梗阻);瘀热相搏则右下腹出现肿块(阑尾包块或脓肿);湿热下迫大肠则腹泻如痢,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频数如淋(盆腔脓肿);热甚不能外达,壅闭于内则出现热深厥深的厥证(感染性休克)。
  
  辨治 肠痛常见以下证型:①瘀滞型。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或其他各类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炎症消散的后期。临床表现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伴有脘腹胀闷、恶心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清或黄。右下腹有压痛或反跳痛、腹肌紧张不明显,有时可扪及局限的肿块,体温在38℃以下,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高,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紧或细涩。治宜通里攻下、行气祛瘀,辅以清热解毒。方用大黄牡丹汤或锦红汤、红藤煎剂加减。常用药物有生大黄、制川朴、红藤、蒲公英、丹皮等。②湿热型。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并发局限性腹膜炎及阑尾周围脓肿。临床表现为腹痛及右下腹压痛加剧、腹膜刺激症状明显,并出现反跳痛、腹肌紧张或局限性肿块(包块或脓肿),但不超出右下腹部一个象限,无扩散趋势。若湿重于热,则微热、腹胀痛不剧、口渴不欲饮、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少、舌质微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热重于湿则腹痛剧、拒按明显,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通里攻下、清热利湿,辅以行气活血。方用锦红汤加减。常用药物有生大黄、制厚朴、红藤、败酱草、蒲公英、黄柏、白花蛇舌草、生苡仁等。热重于湿者,加黄连、黄芩;湿重于热者,加藿香、佩兰;阑尾包块(脓肿)形成者,加桃仁、赤芍;瘀滞重者,加莪术、当归。③热毒型。相当于西医的急性阑尾炎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已形成的阑尾周围脓肿有扩散趋势,或有腹膜炎引起的肠麻痹、盆腔脓肿、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腹痛剧烈,腹膜炎征象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热毒伤阴者,有高热或恶寒发热、持续不退、时时汗出、烦渴欲饮、面红目赤、唇干口臭、呕吐不食,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小便短赤或频数似淋、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舌质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热毒伤阴损阳者,发热不高或体温反低,但精神萎靡、肢冷自汗、气促、脉沉细而数、舌质淡干、苔多薄白等热深厥深的感染性休克症状。热结阳明者,有全腹膨胀、频频呕吐、无便排气。治宜通里攻下、清热解毒,辅以行气凉血,方用锦红汤、黄连解毒汤加减。常用药物有生大黄、制厚朴、红藤、丹皮、蒲公英、黄柏、白花蛇舌草、生苡仁、败酱草、黄连。热甚伤阴者,加鲜生地、鲜石斛、天花粉;阴损及阳出现休克时,加炮姜、焦白术、附子,生大黄改制大黄;出现热结阳明者,加甘遂末1克,经减压胃管把汤药分次注入,待2~3小时后以大承气汤浓煎200毫升肛门滴注。中药内服,瘀滞型每日一剂,分两次服;湿热型每日1~2剂,分2~4次服;热毒型每日2~3剂,分4~6次服。
  
  针刺疗法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或轻型化脓性阑尾炎,对其他各类阑尾炎多为辅助治疗。针刺疗法可提高机体对炎症的抗病能力,增强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增强阑尾蠕动,有利于阑尾腔内容物的排空和血运的改善,促使炎症消失。主穴:阑尾穴、上巨虚、足三里。配穴:高热、痛甚加曲池、内庭,恶心、呕吐加内关、中脘;剧痛加天枢。手法:强刺激,每日2~4次,每次留针30分钟,或强刺激2~3分钟,不留针。外敷药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以水蜜调制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每日两次;或外敷大蒜糊剂(大蒜60克、芒硝30克、大黄30克)。先将大蒜、芒硝捣烂如泥状,敷腹部最痛处,敷2小时后去药,再将大黄粉用醋调成糊状,敷6~8小时,此为一疗程,必要时隔数小时后重复使用。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草药煎剂200毫升作保留灌肠,能使药液到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这种给药途径可弥补口服之不足,并有促进肠蠕动、清热排毒等作用。
  
  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以单纯性与轻型化脓性阑尾炎,以及阑尾周围脓肿疗效较好。对单纯性阑尾炎可单独选用内服中草药、外敷药物或针刺疗法。对急性阑尾炎并发局限性腹膜炎、有扩散趋势的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需在内服中草药的基础上加针刺和外敷,并加用抗菌素、穿刺抽脓等措施,或改用手术治疗。
  
  在进行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腹痛减轻表明病情好转,腹痛加剧或范围扩大表明病情严重。右下腹体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的程度均与病情相关。阑尾周围脓肿应注意肿块的大小变化。体温升高伴有畏寒,多显示阑尾有坏死穿孔可能。血白细胞计数亦反映炎症的发展和消退情况。舌苔由薄腻转厚腻,或由微黄转黄糙,脉由数转为明显的弦滑数,多显示病情在发展;反之则表明病情好转。如病情有恶化趋势,则应及时增加措施或改用手术治疗。
  
  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急性阑尾炎,存在着复发率较高的问题,据统计在8%~30%之间。有人认为,降低复发率的方法是,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后,继续服用中药治疗7~14天。
  
  预防此病应注意避免饮食不节和食后剧烈运动,纠正便秘。注意清除机体的感染病灶,预防肠道感染性疾病,治疗肠寄生虫病。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