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第2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  the second generation macrolides antibiotic
第2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  macrolide-like antibiotics
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  Macrolide antibiotics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treatment on adult bronchial asthma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观察
2.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o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
目的:评价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治疗中的作用。
3.
The macrolide antibiotics contain structurally and functionally similar drugs.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相近的药物。
4)  macrolide antibiotic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
Macrolide antibiotic to cure child scrub typhus;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小儿恙虫病
2.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chloramphenicol and deoxycycline on the treatment of scrub typhus.
目的研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氯霉素和强力霉素治疗恙虫病的疗效区别。
3.
A novel macrolide antibiotic, Maituolaimycin, was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the fermentation broth of strain Streptomyces regensis 099.
本研究以抑菌活性为指导,从一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regensis 099的发酵液中分离提取了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子量600。
5)  Macrolides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
Trends and phenotypes of resistance to macrolides in Streptococcus suis;
猪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耐药表型
2.
Study on the 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Mycoplasma Hominis to Macrolides;
人型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与耐药机制研究
3.
Anaphylactic Shock Induced by Macrolides:Literature Analysis of 78 Cases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78例文献分析
6)  Macrolide ['mækrəlaid]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
14-member ring and 15-member ring macrolides have been proved to have significant therapeutical effect on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十四、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其有特殊疗效。
2.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14-membered ring macrolide on airway mucus hypersecretion stimulated with LPS.
目的 探讨细菌内毒素诱导大鼠气道炎症和黏液高分泌过程的机制;了解十四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气道黏液高分泌过程的调控作用;探讨十四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参与气道黏液高分泌调控的分子机制。
3.
Objective To elucidate and examine the efficacy of macrolide on chronic nasosinusitis.
目的观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新作用及其在慢性鼻窦炎多途径治疗中的应用。
补充资料: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一族化学结构均有一个大内酯环的共同核心,皆为微碱性、微溶于水,且抗菌作用相似的抗生素。该族抗生素主要抗革兰氏阳性细菌及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随着军团菌感染发病率的增高,红霉素的抗军团菌作用受到重视。此类抗生素中,中国现阶段使用较多的有:红霉素、柱晶白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和交沙霉素等。目前大环内酯类新品种主要是:能提高口服吸收率的新的红霉素口服酯和新的14员与16员大环内酯类衍生物,其成果尚待临床评价。
  
  化学结构、理化性质  红霉素的化学结构如图。红霉素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在碱性溶液中抗菌性能较强,在酸性溶液中易破坏,pH<4时几乎完全失效。柱晶白霉素难溶于水、石油醚,溶于甲酯、乙醇、乙醚、氯仿及苯,易溶于四氯化碳。麦迪霉素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但不溶于石油醚及己烷)。螺旋霉素微溶于水,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乙酰螺旋霉素难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但难溶于四氯化碳),对酸稳定。交沙霉素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氯仿、醋酸乙酯。
  
  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口服红霉素由肠道吸收。红霉毒在血中大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约有18%(亦有报告42~84%)与血清蛋白结合,分子量变大,不易透过细胞膜及毛细血管而在血中储存,失去抗菌活性。红霉素血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即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物半衰期)为1.4~1.5小时。红霉素在体内分布广泛,主要经胆汁排泄,并进行肝肠循环,其在胆汁中的浓度可高达血浆药物浓度的数十倍以上,但在肝病患者并无血药浓度急骤升高或肝毒性的报道。仅有口服给药量的 2.5%和静脉给药量的12~15%以活性形式从尿中排出。肾功能减退时,红霉素的血浆半衰期仅稍有延长,故其剂量可不改变,或在重度肾功能减退时剂量略减。
  
  抗菌机理及抗菌作用  红霉素作用于 50S核糖体亚单位,通过影响转肽作用和(或)阻断信使核糖核酸位移而抑制敏感细菌的蛋白合成。红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作用比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强,是因为其进入前者的量比进入后者的量约大 100倍。红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对红霉素敏感的有百日咳杆菌、 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 布鲁斯氏杆菌、淋球菌等。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则大部分不敏感。军团菌、大部分弯曲杆菌、肺炎菌质体、立克次氏体、梅毒螺旋体、衣原体及非结核分支杆菌等均对红霉素敏感。L型细菌也对红霉素敏感。
  
  柱晶白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和交沙霉素的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红霉素不宜与氯霉素、林可霉素等合用,因红霉素与50S亚基的结合比较稳固,可干扰或破坏后两者在靶位上的结合。
  
  细菌对红霉素的耐药,除可因50S核蛋白体中的蛋白成分改变(如大肠杆菌)外,也可由于核蛋白体RNA(rRNA)发生变异。由于耐红霉素的金葡菌比例不断增高,因此耐药金葡菌感染选用红霉素治疗时必须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对于金葡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有一定的交叉耐药性,对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大部分菌株也对红霉素耐药,而耐红霉素的菌株,对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并不总是耐药的。但是,一个耐红霉素而对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的金葡菌菌株,在红霉素存在情况下的敏感试验中却表现出对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耐药。这种分离型耐药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一个特性。
  
  毒副反应  红霉素口服制剂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应用红霉素月桂酸酯可出现肝损害,表现为肝肿大、黄疸、嗜酸粒细胞增多和转氨酶升高,停药后可恢复正常,肝组织活检示肝内胆汁瘀积而无肝细胞坏死。静脉滴注红霉素乳糖酸盐可发生静脉疼痛或静脉炎。应用红霉素时,偶有(0.5%)药物热、皮疹等过敏反应。当静脉大剂量给药或合并肝、肾功能减退者用药时偶有耳鸣和暂时性听觉障碍。口服红霉素也有发生伪膜性肠炎者。婴儿口服红霉素月桂酸酯后可出现增生性幽门狭窄。应用红霉素期间尿中儿茶酚胺、17-羟固醇和血清转氨酶有增高现象,血清叶酸和尿雌性醇也有降低者。 口服柱晶白霉素、 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和交沙霉素的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中上腹不适、腹泻、食欲减退等。
  
  临床应用  此类抗生素主要适用于革兰氏阳性球菌所致的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大叶肺炎等,也用于肺炎菌质体肺炎、军团病、弯曲菌肠炎、白喉带菌者以及 L型细菌所致的复发性尿路感染等。口服制剂血药浓度较低,仅适于轻度感染。
  
  

参考书目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抗生素及抗感染药物,见《药品集》第2分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