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4-没食子酰岩白菜素
1)  4-O-galloylbergenin
4-没食子酰岩白菜素
2)  11-O-(4-O-methylgalloyl)-bergenin
11-氧-(4-氧甲基没食子酰)岩白菜素
3)  11-O-galloylbergenin
11-没食子酰岩白菜素
4)  galloylcellulose
没食子酰纤维素
1.
A new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 namely galloylcellulose, was synthesized with gallic acid as functional group, and cellulose as molecular skeleton.
将没食子酸先用醋酐进行乙酰化保护酚羟基,后与酰氯化剂SOCl2或PCl5反应,制得三乙酰基没食子酰氯,得率分别为80%和90%;再以吡啶为催化剂与纤维素进行酯化反应制得三乙酰基没食子酰纤维素;然后脱去乙酰基制得功能高分子化合物没食子酰纤维素,酯化率为43。
5)  EGCG
没食子酰表没食子儿茶素
1.
Study of inhibitory effect of EGCG on promotion cancer of TPA;
没食子酰表没食子儿茶素对TPA促癌的抑制作用
6)  galloyl modified-cellulose
没食子酰化改性纤维素
1.
A new type of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galloyl modified-cellulose(galloyl-1,6-hexyldiimino-oxypropyl-cellulose,CG),was synthesized with phenolic acid as functional group and modified cellulose as molecular skeleton.
以没食子酰基为功能基团,以改性纤维素为骨架合成功能高分子材料没食子酰化改性纤维素(没食子酰基-1,6-己二亚胺基-羟丙基-纤维素,CG):先将纤维素与环氧氯丙烷反应,然后依次接上己二胺桥链和三乙酰基没食子酰基,最后将没食子酰基脱去乙酰基得到目标产物。
补充资料:岩白菜
【通用名称】
岩白菜
【其他名称】
岩白菜 (《分类草药性》)
【异名】
呆白菜、矮白菜(《植物名实图考》),岩壁菜(《中国药植志》)
【来源】
为虎耳草科植物岩白菜、厚叶岩白菜及苦苣苔科植物厚叶旋蒴苣苔等的全草。
【植物形态】
①岩白菜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达30厘米。根茎粗而长,紫红色,节间短。叶基生,肉质而厚,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7.5~16厘米,宽3.5~10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或有细齿,上面红绿色有光泽,下面谈绿色;叶柄长2~8厘米,基部扩大成鞘状。花茎长约25厘米左右,带红色,蝎尾状聚伞花序;花梗有褐色绵毛:花萼钟状,先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花瓣5,白色,宽阔卵形;雄蕊10;雌蕊由2心皮组成,离生,花柱长,柱头头状,2浅裂。蒴果;种子多数。花期3~4月。果期5月。 多生于高山阴湿石缝中。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本植物的根茎(岩菖蒲)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厚叶岩白菜 多年生草本,和上种近似。高20~60厘米。叶近基部互生,厚革质,长卵圆形或正圆形,长3~35厘米,宽2.5~30厘米,边缘具粗浅不等的圆齿或近全缘。花瓣淡红色,圆形;雄蕊10~12。 生于悬崖潮湿石缝中。分布新疆等地。 ③厚叶旋蒴苣苔 多年生常绿草本。无茎。叶无柄;厚纸质;矩状匙形,长达17厘米,边缘微锯齿,上面绿色,光滑,叶脉不明显,下面密被类似白色或灰黄色糠秕样绒毛。花茎枝有镦毛,柔软,中空;聚伞花序,顶生,稀疏;花萼片5,卵形;子房无柄,线形。蒴果践形,果瓣2片,旋卷。花期5~6月。果期夏季。 生于山野岩石边。分布云南、贵州、四川、湖北。
【采集】
5~6月采全草,晒干备用。
【药材】
岩白菜干燥全草长25~30厘米。根茎粗直,圆柱形,长约10厘米,粗1~1.5厘米,外表粗糙,有大型的环节状纹理,根皮棕褐色,多成片脱落。质脆,断面内心棕红色。叶片大,长椭圆形,厚实无毛,枯绿黄色,背面色淡,微带粉红;叶柄粉红色,易破碎。以片大、根茎粗壮为佳。 产于四川。
【化学成分】
岩白菜全草含岩白菜素等香豆精类。厚叶岩白菜的成分见药理作用项。
【药理作用】
厚叶岩白菜根含熊果酚甙,故有抗菌、消炎作用;含鞣质,故有收敛作用,可用于消化道非感染性炎症,亦有用于子宫颈糜烂者。 又有报道含总鞣质19.4%。其浸剂在试管中1:320~480浓度能抑制痢疾杆菌。还含维生素P样物质。水提取物给大鼠长期口服,可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很大剂量长期口服也不出现毒性反应,既不影响大鼠的全身状态,也不引起消化道或实质性器官的病理改变。
【炮制】
拣净杂质,洗净,切碎晒干。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无毒。"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肝、脾二经。"
【功用主治】
治虚弱头晕,劳伤咳嗽,吐血,咯血,淋浊,白带,肿毒。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吐血。" ②《分类草药性》:"化痰止咳。治一切内伤吐血,气喘,淋症。" ③《峨嵋药植》:"治头晕虚弱,为治痨要药。" ④《四川中药志》:"滋补强壮,止血,止咳。治肝脾虚弱,劳伤吐血,内伤咯血,肺病咳喘,妇女白带及男子淋浊;外敷无名肿毒。"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2~4两。
【宜忌】
《四川中药志》:"虚弱人有外感发热者慎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