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归因理论
1)  Attribution Theory
归因理论
1.
The Enlightenment of Weiner s Attribution Theory in Sports Practice;
谈韦纳归因理论对运动实践的启示
2.
On the Application of Attribution Theory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归因理论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3.
The revelation of attribution theory on family education;
归因理论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2)  attribution motivation theory
归因动机理论
1.
Learning motivation theories, which consis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 attribution motivation theory, humanism motivation theory, and strength motivation theory, try to explain what causes student s original learning motivation.
学习动机理论包括认知成就动机理论和归因动机理论,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行为主义的强化动机理论等。
3)  attributional theory
动机归因理论
1.
The attributional theory developed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he study of attribution.
动机归因理论是在成就动机和归因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对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积极的归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同时也能够改善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从而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的顺利开展。
4)  moral responsibility ascription theory
道德归因理论
5)  attributional approach theory
归因取向理论
1.
Explicit 5 accuracy-oriented memory theories: schema reconstruct theory, fuzzy-trace memory theory, source monitoring framework, attributional approach theory, constructive memory framework, and give a short comment.
阐述了记忆准确性认知取向的五种理论主要有图示重建理论、模糊痕迹记忆理论、源监控理论、归因取向理论和记忆建构理论 ;并对这五种理论作了简评。
6)  cube theory
三维归因理论
补充资料: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attribution theory

   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和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有以下几种。
    海德的归因理论  F.海德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它归于个人。如果归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维纳的归因理论  B.维纳认为,人们可以把行为归因于许多因素 ,但无论什么因素大都可以纳入内因 - 外因、暂时-稳定这两个方面的4大类中,即暂时的内因、暂时的外因、稳定的内因和稳定的外因。
    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  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凯利的归因理论 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卡内曼和特威斯基的归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去进行因果分析。而要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前者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后者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