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uberculosis immunity
结核免疫
2) tuberculosis/immunology
结核/免疫学
3) Tuberculosis
结核
1.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Prevalence of Tuberculosi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Xi' an;
西安市大学生结核病发病原因的影响因素分析
2.
Mycobacterium Vaccae Vaccine as an Adjunctive Therapy for Relapsing and 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eta Analysis;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辅助治疗复治性及耐多药结核的Meta分析
3.
Screening and affinity analysis of aptamers to ESAT-6 protein from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ESAT-6抗原适体的筛选与亲和性分析
4) Tubercle
结核
1.
Comparison of the Test of Tubercle Bacillus between Becteriophage Splitting and TaqMan-PCR;
噬菌体裂解法与TaqM an-PCR法检测结核分支杆菌的比较
2.
Purpose Set up a quick method to measure tubercle bacillus [MTB] and drug resistance against amikacin [BBK8] by means of phage biologic expansion,and probe into its application value in measuring MTB s drug resistance against amikacin.
目的建立快速测定结核分支杆菌(MTB)丁胺卡那霉素耐药性的噬菌体生物扩增法,并探讨其在结核分支杆菌丁胺卡那霉素耐药性测定中的应用价值。
3.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prep-cultivating time s effect on phage expansion experiment of tubercle bacillus.
方法:对166例临床诊断为肺结核患者的标本,经液化处理后均进行过夜组(预培养24h)及不过夜组(室温放置6h后)分支杆菌噬菌体生物扩增试验,试验方法按结核分支杆菌噬菌体裂解试剂盒(FAST PlaqueTBTM)操作手册操作,对照分析二者的阳性率和污染率。
5) pulmonary
结核
1.
The Analysis on Result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mong Entry-exit Personnels at Longkou Port.;
龙口口岸出入境人员肺结核检测结果分析
2.
Elderly hemeatogenous disseminat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a clinical analysis of 30 cases;
老年血行播散型肺结核30例临床分析
6) tuberculous
结核
1.
Micro-tube drainage and intrapleural urokinase in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us loculated encysted pleurisy;
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多房包裹性胸腔积液
2.
The pleural micro-wound drainage through a thin tube and the injection with chymotrypsin in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us pleural effusion;
胸腔微创置管引流并糜蛋白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
3.
The Prevention Role of Injecting Defibrase into Thorax in Pleural Thickness and Adhesion in Tuberculous Pleurisy;
胸膜腔内注入降纤酶对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和粘连的预防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结核免疫
患结核病时机体的免疫状态。
结核病是结核杆菌所致的慢性传染病,具有抗感染免疫的特征,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 是抗结核的天然抵抗力,由体表和体内防御系统组成,是非特异性免疫。如体表屏障;呼吸道的纤毛上皮;肺泡巨噬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等。根据HLA与结核病关联的研究,发现某些位点多见于结核病人,而同卵双胎中两人均患结核的发病率远高于异卵双胎。这些事实提示结核易感性(即天然抵抗力低下)是遗传的,这是发生结核病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感染结核杆菌后可以终生不发病,其中除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外,非特异性免疫力亦起一定的作用。
获得性免疫 机体受结核杆菌免疫原刺激后产生的针对该病原体的抵抗力,是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起决定性作用,体液免疫无重要影响。自然感染结核菌后机体可能有一定的获得性免疫力,这由R.科赫的实验得以证实。他给未经过感染的豚鼠注射一定量的结核菌,发现注射局部反应发生较慢但很强烈,甚至形成全身进行性结核病而致死;而给已感染的豚鼠注射结核菌后,局部反应发生快而消退也快,不蔓延至全身,此即"科赫氏现象"。但是,自然感染既有当时立即发病的危险,另一方面,感染后体内存在原发病灶,在某些不良条件影响下,随时都可能由"内源性复燃"而发生活动性结核病。因此,自然感染是弊(发病)多于利(脆弱的获得性免疫力),应用卡介苗(BCG)注射而成的获得性免疫则是利(保护力)胜于弊(卡介苗副作用等)。
卡介苗接种的免疫作用 接种卡介苗后的免疫反应是结核病细胞免疫和一个典型。该菌注入机体后,其免疫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感染阶段。卡介苗进入血液循环,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者将其加工处理,使之成为能活化淋巴细胞的优良抗原,同时还可将抗原储存。②反应阶段。经巨噬细胞处理后的卡介苗抗原作用于 T淋巴细胞,使其胞膜表面产生与抗原信息起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受体,这是抗原"识别",由此使淋巴细胞致敏。在没有同类抗原再进入体内时,致敏淋巴细胞大多成为免疫记忆细胞而留存。③效应阶段。当有毒的结核杆菌入侵机体时,上述淋巴细胞再次受到同类抗原(结核杆菌)的刺激,致敏的T淋巴细胞母细胞化,转化成可以产生一系列淋巴因子的免疫细胞。与结核免疫关系密切的淋巴因子有巨噬细胞活化因子 (MA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MIF)、趋化因子(CF)、淋巴毒素(LT)及转移因子(TF)等。这些因子使大量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聚集并不断繁殖,活化的巨噬细胞对结核杆菌的消化杀伤能力显著增强,由此扩大结核病的细胞免疫效应。
卡介苗接种对避免发生结核病的保护力大约为60~80%,接种后头 5年的保护力最为明显。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卡介苗接种列入扩大预防接种规划中,中国政府规定1990年以县为单位,初生儿BCG接种率应达85%以上。1991年经抽样检查,已经达标。
结核变态反应 是细胞介导的延缓型变态反应(或称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典型,即对已致敏机体注射结核菌素(简称结素)的反应。
结素反应的形成分为两期:①诱发期。对已致敏机体注射结素后,引起大量细胞渗出,其中致敏T淋巴细胞与结素直接接触并相互作用,经6小时左右,可释放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免疫物质,即淋巴因子。本期免疫反应由同类抗原(如卡介苗接种或自然感染后)致敏的 T淋巴细胞与结素相互作用而诱发,属于特异性反应。②效应期。上述一系列淋巴因子中与结素反应有密切关系者为皮肤反应因子(SRF,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细胞在局部浸润,引起皮肤局部炎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抑制到达结素所在部位的巨噬细胞再移动,使之在局部积聚)、趋化因子(CF,吸引巨噬细胞及多核细胞等趋化移行至抗原所在处)、转移因子(TF,转移免疫信息,使正常淋巴细胞转为致敏的免疫活性细胞)。其他还有促使母细胞化的转化因子等等。多种淋巴因子的综合作用,使注射结素部位有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积聚,发育繁殖;经24~48小时,结素反应达到可见的程度;48~72小时为局部反应的顶峰,然后逐渐消退。由于结素反应的形成需要1天或更长时间,故称为迟缓型变态反应。
结素反应是机体感染结核菌(或同类抗原)后产生的变态反应的表现,因此是区分有无结核感染的指标,亦用于观察卡介苗接种后的免疫状态。但结素反应受许多因素、特别是免疫有关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①致敏T淋巴细胞的数量、体内分布情况和循环效率,与抗原接触后的增殖速度等。②淋巴因子产生速度及质量。③巨噬细胞数量及功能。④感染后时间长短(感染后3~8周出现变态反应)。⑤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情况。⑥受试者的其他免疫状况及局部血流和皮肤情况。⑦结素效价(和稀释度、存放时间、容器吸附等有关)。⑧操作技术。
结核菌素的反应有两种:①阳性反应。小剂量较强反应绝大多数为结核感染,对未接种卡介苗的婴幼儿可提示活动性结核病。只对大剂量呈阳性而小剂量无反应或呈弱反应者可能为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所致。②阴性反应。一般情况下, 5单位旧结素皮试阴性常表示未受感染或感染时间短而尚未出现变态反应。但许多可使免疫功能明显低下的疾病、药物以及年龄因素等亦可引起假阴性。
结核免疫临床应用 可用免疫学知识以诊治结核病及了解病人抵抗力。主要有三方面:
① 结核病人免疫功能测定。主要测定细胞免疫功能,采用体内法(结核菌素、二硝基氯苯、植物血凝素、白色念珠菌素、链道酶、链激酶、组织胞浆菌素等皮肤试验)和体外法(总T细胞和活性T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转化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白细胞介素测定等)。测定结果表明,活动性结核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各型结核病人中以急性血行播散性结核病人的免疫功能低下尤为显著;细胞免疫功能减低的程度往往与病情轻重、排菌与否等有关,重症及/或排菌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常有较明显的降低;经合理治疗、病情好转或治愈的结核病人,其原先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以改善,甚至恢复正常值。
结核病人的体液免疫功能常有以下改变:活动性结核病人的B细胞明显增多。粟粒性结核病人的B细胞增加尤多。一般情况下,病情重的病人,免疫球蛋白增高,其中以IgA、IgG的增加为主。结核病好转或治疗时,B细胞数和IgA、IgG等免疫球蛋白水平逐渐下降,甚至恢复正常。
② 免疫诊断。除常用结素试验以诊断有无结核感染和婴幼儿结核病外,单克隆抗体技术为免疫诊断提供有希望的前景。报道最多的结核病血清学诊断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抗结核菌抗原的抗体(测IgG者最多)。已试用的抗原有结核菌滤液或提取物、卡介苗、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PPD-S、PPD RT-23等)、抗原5、抗原6、胞浆膜抗原等。被检标本除血清外,已扩大到胸、腹腔积液。此外,用ELISA方法检测脑脊液中分支杆菌抗原,有助于鉴别结核性脑膜炎与其他神经疾患。
③ 免疫治疗。根据活动性结核病人的减低的细胞免疫功能在经合理治疗病情好转时也随之逐步升高以至恢复正常的事实,一般情况下毋须在化学治疗之外再加免疫治疗。有一些采用转移因子或左旋咪唑或γ-干扰素等以增强结核病人免疫功能的报告,但缺乏病例数较多的有设计有对照的试验,故对结核病免疫治疗的适应症、疗程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结核病是结核杆菌所致的慢性传染病,具有抗感染免疫的特征,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 是抗结核的天然抵抗力,由体表和体内防御系统组成,是非特异性免疫。如体表屏障;呼吸道的纤毛上皮;肺泡巨噬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等。根据HLA与结核病关联的研究,发现某些位点多见于结核病人,而同卵双胎中两人均患结核的发病率远高于异卵双胎。这些事实提示结核易感性(即天然抵抗力低下)是遗传的,这是发生结核病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感染结核杆菌后可以终生不发病,其中除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外,非特异性免疫力亦起一定的作用。
获得性免疫 机体受结核杆菌免疫原刺激后产生的针对该病原体的抵抗力,是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起决定性作用,体液免疫无重要影响。自然感染结核菌后机体可能有一定的获得性免疫力,这由R.科赫的实验得以证实。他给未经过感染的豚鼠注射一定量的结核菌,发现注射局部反应发生较慢但很强烈,甚至形成全身进行性结核病而致死;而给已感染的豚鼠注射结核菌后,局部反应发生快而消退也快,不蔓延至全身,此即"科赫氏现象"。但是,自然感染既有当时立即发病的危险,另一方面,感染后体内存在原发病灶,在某些不良条件影响下,随时都可能由"内源性复燃"而发生活动性结核病。因此,自然感染是弊(发病)多于利(脆弱的获得性免疫力),应用卡介苗(BCG)注射而成的获得性免疫则是利(保护力)胜于弊(卡介苗副作用等)。
卡介苗接种的免疫作用 接种卡介苗后的免疫反应是结核病细胞免疫和一个典型。该菌注入机体后,其免疫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感染阶段。卡介苗进入血液循环,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者将其加工处理,使之成为能活化淋巴细胞的优良抗原,同时还可将抗原储存。②反应阶段。经巨噬细胞处理后的卡介苗抗原作用于 T淋巴细胞,使其胞膜表面产生与抗原信息起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受体,这是抗原"识别",由此使淋巴细胞致敏。在没有同类抗原再进入体内时,致敏淋巴细胞大多成为免疫记忆细胞而留存。③效应阶段。当有毒的结核杆菌入侵机体时,上述淋巴细胞再次受到同类抗原(结核杆菌)的刺激,致敏的T淋巴细胞母细胞化,转化成可以产生一系列淋巴因子的免疫细胞。与结核免疫关系密切的淋巴因子有巨噬细胞活化因子 (MA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MIF)、趋化因子(CF)、淋巴毒素(LT)及转移因子(TF)等。这些因子使大量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聚集并不断繁殖,活化的巨噬细胞对结核杆菌的消化杀伤能力显著增强,由此扩大结核病的细胞免疫效应。
卡介苗接种对避免发生结核病的保护力大约为60~80%,接种后头 5年的保护力最为明显。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卡介苗接种列入扩大预防接种规划中,中国政府规定1990年以县为单位,初生儿BCG接种率应达85%以上。1991年经抽样检查,已经达标。
结核变态反应 是细胞介导的延缓型变态反应(或称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典型,即对已致敏机体注射结核菌素(简称结素)的反应。
结素反应的形成分为两期:①诱发期。对已致敏机体注射结素后,引起大量细胞渗出,其中致敏T淋巴细胞与结素直接接触并相互作用,经6小时左右,可释放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免疫物质,即淋巴因子。本期免疫反应由同类抗原(如卡介苗接种或自然感染后)致敏的 T淋巴细胞与结素相互作用而诱发,属于特异性反应。②效应期。上述一系列淋巴因子中与结素反应有密切关系者为皮肤反应因子(SRF,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细胞在局部浸润,引起皮肤局部炎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抑制到达结素所在部位的巨噬细胞再移动,使之在局部积聚)、趋化因子(CF,吸引巨噬细胞及多核细胞等趋化移行至抗原所在处)、转移因子(TF,转移免疫信息,使正常淋巴细胞转为致敏的免疫活性细胞)。其他还有促使母细胞化的转化因子等等。多种淋巴因子的综合作用,使注射结素部位有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积聚,发育繁殖;经24~48小时,结素反应达到可见的程度;48~72小时为局部反应的顶峰,然后逐渐消退。由于结素反应的形成需要1天或更长时间,故称为迟缓型变态反应。
结素反应是机体感染结核菌(或同类抗原)后产生的变态反应的表现,因此是区分有无结核感染的指标,亦用于观察卡介苗接种后的免疫状态。但结素反应受许多因素、特别是免疫有关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①致敏T淋巴细胞的数量、体内分布情况和循环效率,与抗原接触后的增殖速度等。②淋巴因子产生速度及质量。③巨噬细胞数量及功能。④感染后时间长短(感染后3~8周出现变态反应)。⑤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情况。⑥受试者的其他免疫状况及局部血流和皮肤情况。⑦结素效价(和稀释度、存放时间、容器吸附等有关)。⑧操作技术。
结核菌素的反应有两种:①阳性反应。小剂量较强反应绝大多数为结核感染,对未接种卡介苗的婴幼儿可提示活动性结核病。只对大剂量呈阳性而小剂量无反应或呈弱反应者可能为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所致。②阴性反应。一般情况下, 5单位旧结素皮试阴性常表示未受感染或感染时间短而尚未出现变态反应。但许多可使免疫功能明显低下的疾病、药物以及年龄因素等亦可引起假阴性。
结核免疫临床应用 可用免疫学知识以诊治结核病及了解病人抵抗力。主要有三方面:
① 结核病人免疫功能测定。主要测定细胞免疫功能,采用体内法(结核菌素、二硝基氯苯、植物血凝素、白色念珠菌素、链道酶、链激酶、组织胞浆菌素等皮肤试验)和体外法(总T细胞和活性T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转化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白细胞介素测定等)。测定结果表明,活动性结核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各型结核病人中以急性血行播散性结核病人的免疫功能低下尤为显著;细胞免疫功能减低的程度往往与病情轻重、排菌与否等有关,重症及/或排菌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常有较明显的降低;经合理治疗、病情好转或治愈的结核病人,其原先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以改善,甚至恢复正常值。
结核病人的体液免疫功能常有以下改变:活动性结核病人的B细胞明显增多。粟粒性结核病人的B细胞增加尤多。一般情况下,病情重的病人,免疫球蛋白增高,其中以IgA、IgG的增加为主。结核病好转或治疗时,B细胞数和IgA、IgG等免疫球蛋白水平逐渐下降,甚至恢复正常。
② 免疫诊断。除常用结素试验以诊断有无结核感染和婴幼儿结核病外,单克隆抗体技术为免疫诊断提供有希望的前景。报道最多的结核病血清学诊断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抗结核菌抗原的抗体(测IgG者最多)。已试用的抗原有结核菌滤液或提取物、卡介苗、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PPD-S、PPD RT-23等)、抗原5、抗原6、胞浆膜抗原等。被检标本除血清外,已扩大到胸、腹腔积液。此外,用ELISA方法检测脑脊液中分支杆菌抗原,有助于鉴别结核性脑膜炎与其他神经疾患。
③ 免疫治疗。根据活动性结核病人的减低的细胞免疫功能在经合理治疗病情好转时也随之逐步升高以至恢复正常的事实,一般情况下毋须在化学治疗之外再加免疫治疗。有一些采用转移因子或左旋咪唑或γ-干扰素等以增强结核病人免疫功能的报告,但缺乏病例数较多的有设计有对照的试验,故对结核病免疫治疗的适应症、疗程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