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estrogenic antagonist
抗雌激素作用
1.
The estrogenic antagonist activities of triphenyltin chloride and 6 phenolic compounds (4-n-nonylphenol,2-sec-butylphenol,2-hydroxybiphenol,3-tert-butylphenol,2-tert-butylphenol and 4-methyl-2,6-di-tert-butylphenol) used in the coating of concrete tanks and lining of still pipe in water supply system were detected using antagonist assay based on yeast two-hybrid system.
建立了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具有抗雌激素作用物质的生物测试法 ,并对 6种工业用酚类物质 ( 4 n 壬基酚 ,2 sec 丁基酚 ,2 羟基联苯 ,3 叔丁基酚 ,2 叔丁基酚和 4 乙基 2 ,6 二叔丁基酚 )及氯化三苯基锡的抗雌激素作用进行了测试。
4) anti-androgenic effect
抗雄激素作用
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i-androgenic effect of acrylonitrile(AN)by the Hershberger assay in rats.
目的研究丙烯腈(acrylonitrile,AN)的抗雄激素作用。
5) Antienergistic interaction
抗激发互交作用
6) anti-androgen activity
抗雄激素样作用
补充资料:应激相互作用模式
应激相互作用模式
interactional model of stress
应激相互作用模式(interaetional mod。lQf stress)有机体对向它提出的各平中要求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多种多样,除J”理化、生物因素之外,还有心理、社会因素,统称为应激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如孩子出生、亲人丧亡、_l_作挫折、居住拥挤,也会像细菌、病毒侵袭人体一样,引起个体生理心理的重新调整出现应激反应。应激源本质上是特异的,但应激反应并不依赖呀:应激源,无论是愉快事件(如结婚)或不愉快事件(如亲人丧亡),都同样可引起应激反应,表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ge neraladaptation syndrome)。汉斯·塞里(selye,H,)的应激理论是对科学的重大贡献,被认为是20世纪医学最重大的进展。但塞里的应激学说偏重于应激的生理生化反应,没有充分评估心理因素在应激反应中的意义。1976年拉扎勒斯(L‘zarus,R.St)提出应激的相互作用模式,认为应激源向机体提出应对和适应要求时,如果这种要求超出机体的适应能力或难以承受,机体才一体验到应激。此时机体以整体方式对应激源作出反应,既有生理变化,也有一心理变化。否则,机体不会有应激体验。机体对情境和事件的感受、认知评价是引起应激反应的中介因素 (徐俊觅撰梁宝勇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