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寺位于福州市鼓山山腰海拔455米处,面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鼓山志》载:涌泉寺“其先为潭,毒龙居之。唐建中四年(783年),从事裴胄请灵峤入山,诵华严于潭旁,龙遂不为害”。可见,这里原是常有猛兽出没的荒山,唐代僧侣在这里建立寺庙,有人烟和香火后,猛兽也不敢出来了。现在,人们都把建中四年(783年)作为涌泉寺创建之始。因灵峤禅师诵《华严经》,遂成华严寺。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重兴。当建寺时,寺门前一壑泉水,如波涛涌出,故取寺名为涌泉寺。王审知迎请神晏法师来住持涌泉寺,主持扩建殿奈,聚徒千百,称盛一时。
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明朝永乐五年(1407年)改称涌泉寺。明永乐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涌泉寺两次遭受火灾,殿堂残存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建,后几度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御笔颁赐“涌泉寺”匾额,至今高悬寺门上方。明清以来,住持涌泉寺的名僧辈出,先有永觉、为霖(道霈),后有古月、妙莲,近代有虚云、圆瑛诸名僧大德。清朝末年,妙莲法师为修寺出洋募化,在南洋槟城建极乐寺为鼓山下院。古月禅师住持涌泉寺期间,带领僧人将寺庙修缮一新,盛极一时。1929年,近代名僧虚云在林森等人的邀请下,任涌泉寺住持,率领僧众,重振宗风。首先革除挂名职事,建立禅堂规则,恢复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班首及维那等首领执事。其次,创办鼓山佛学院,请慈舟法师主讲,造就僧伽人才。第三,整理涌泉寺所藏佛经经版,编《鼓山经板目录》。虚云法师还亲临禅堂与僧人一起“坐香”、“讲开示”,并带领僧人植树造林,参加生产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佛教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多次拨款维修涌泉寺。1983年,涌泉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并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僧人们在这里潜心修行,晨钟暮鼓,时时不掇。
目前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布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整座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错落有序的寺院建筑群。这座千年古刹占地25亩,寺貌宏伟,殿宇辉煌,法像庄严,素有“闽刹之冠”的称誉。走近涌泉寺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千佛陶塔”耸立在寺门两侧。东边一座是“庄严劫千佛宝塔”(庄严劫指过去佛之意),西边为“贤劫千佛宝塔”(贤劫即现代佛之意)。塔高约7米,八角九层,系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檐塑有僧人、武将72尊,悬陶铃72枚。塔座上刻有莲瓣、舞狮、侏儒以及制造时间及工匠姓名等。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塔高大精美,为国内稀有。这两座千佛塔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研究宋代建筑、制陶艺术的实物佐证。从寺门沿着石砌的台阶,步入天王殿。殿门有一副对联:“面对炉峰,何用隔江招手;背临屴崱,请看顽石点头。”殿中供奉着塑金大肚弥勒佛像,佛像两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过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题刻《石鼓名山》四个大字,中间横桥卧波。左右有两厢楼、钟鼓楼对峙。钟楼上有一口铸造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巨钟,以铜为主,与金、银、锡合铸,重约两吨。钟声洪亮悠扬,余声不绝。钟身刻有《金刚般若经》全文,共6372字。
沿长廊拾级而上,两侧是闽王祠、伽蓝殿,正中为大雄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