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ducational economics
教育经济学
1.
Pedagog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论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教育学参与
2.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sufficiency and trend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不足和趋势——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述要及感思
3.
Educ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Comment on the forward view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study;
教育、经济增长和技术变革——教育经济学研究前沿观点评介
2) economics of education
教育经济学
1.
Apart from an outer development through theoretical foundation expansion,economics of education can also gain its inner developmen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humang capital theory.
教育经济学不应只是正规学校教育的经济学,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正规学校教育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步伐的停滞和人力资本投资的终结。
2.
The theory bases,research object,and study method of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are all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economics.
教育经济学在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影响。
3.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ma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y,yet it s difficult for the new academic content to be certificated "legally",thus its academic system getting divided.
教育经济学随着学术的发展而日渐丰富,但是新的学术内容却难以得到学科的“合法性”地位,其学术体系也日渐分化。
3) education economics
教育经济学
1.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mode of university 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economics
从教育经济学看高校经营的理论与模式
2.
He believe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education economics is a combination of Human qual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本文从教育经济学方法论的视角,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进展、研究范式、研究价值以及学科性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反思,认为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科学特质与人文特质的统一。
3.
With the view of education economics,the main causes of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y are found from various contradictions,such as the contraction between the employment expec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social requirements,the supply –requirement contraction derived by the partition theory of labour market,the contraction between education industry structure and person requirement s.
用教育经济学的观点,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而导致的供需矛盾、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矛盾和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供需矛盾等几个方面剖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4) economics education
经济学教育
1.
The basic idea of innovating China s economics education is on the basis of Marxism and Deng Xiaoping theory;we should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eachers,an.
中国经济学教育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教育理念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本土化、教学方式的创新化。
5) economics pedagogics
经济教育学
补充资料:教育经济学
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投资及其经济收益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之一。
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由来已久。教育从诞生的时候起,就有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职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学校教育虽然与生产劳动过程分离,但手工劳动技艺的教育和训练仍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中也含有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服务的知识。因此,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早就有过关于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论述。但是,由于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过程依靠手工技艺和经验指导,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还不可能明显地表现出来,对教育的经济效益更谈不到作出量的计算。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经济学不可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到了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和小手工业生产,教育日益成为改革生产技术和改善劳动力结构的基础 , 教育的经济效益表露得越来越明显。在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需要普及与提高教育,增加教育投资,为适应更新技术设备、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服务。教育对促进生产起着巨大的作用,教育的经济收益逐渐引起了重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开始论述教育的经济收益问题。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把人们受教育而学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一种"固定资本";他还阐述了这样一种论点:"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其他经济学家也有类似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多方面揭示与论证了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内在联系的客观规律,为以后的教育经济学奠定了科学基础。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经济学家С.Г.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专论,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教育的经济作用,设计出教育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而后又通过运算的结果说明教育所创造的经济收益在国民收入中占的比重是很大的。这些成果的取得成为教育经济学由专题论述向形成独立学科过渡的开端。
在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经济学是按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从专题论述向形成独立学科过渡的。1935年,美国的J.R.沃尔什发表了《人力的资本观》论文。1962年,英国经济学者J.维蔡开始以《教育经济学》为名编写专著。1959~1963年间,美国经济学家T.W.舒尔茨连续发表了十多篇论著,用"人力资本"的观点,论述了用于提高人的能力的各种费用,形成了不同于物质资本的人力资本。在提高人的能力的各种费用(保健、教育、劳动力迁移费用等)中,用于教育的费用形成教育资本,教育投资,能使受教育的人和整个社会都增加收入,还用计量的方法设计出公式,计算各级教育的收益率。从而为西方的教育经济学奠定了形成学科的理论基础。
7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为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始重视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1979年 4月,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把教育经济学的各项研究课题,纳入长期规划。中国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曾先后发表了很多教育经济学论文。1980年 9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召开了教育经济学学术讨论会,成立了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此后,该会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并编辑出版了《教育经济学论文集 》和《教育经济学概论》。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的主张各异,因而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不同,体系及其内容也不尽相同。中国的教育经济学者认为:这一学科应研究教育投资及其经济收益,论证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教育如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及教育投资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等问题,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书目
〔美〕西奥多·舒尔茨著, 曹延亭译,孙长顺校:《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1982。
〔苏〕斯·尔·科斯坦扬主编,孙夏南、 刘伶、徐长瑞等译:《国民教育经济学》,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1981。
〔英〕约·希恩著, 郑伊雍译:《教育经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由来已久。教育从诞生的时候起,就有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职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学校教育虽然与生产劳动过程分离,但手工劳动技艺的教育和训练仍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中也含有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服务的知识。因此,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早就有过关于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论述。但是,由于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过程依靠手工技艺和经验指导,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还不可能明显地表现出来,对教育的经济效益更谈不到作出量的计算。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经济学不可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到了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和小手工业生产,教育日益成为改革生产技术和改善劳动力结构的基础 , 教育的经济效益表露得越来越明显。在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需要普及与提高教育,增加教育投资,为适应更新技术设备、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服务。教育对促进生产起着巨大的作用,教育的经济收益逐渐引起了重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开始论述教育的经济收益问题。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把人们受教育而学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一种"固定资本";他还阐述了这样一种论点:"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其他经济学家也有类似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多方面揭示与论证了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内在联系的客观规律,为以后的教育经济学奠定了科学基础。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经济学家С.Г.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专论,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教育的经济作用,设计出教育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而后又通过运算的结果说明教育所创造的经济收益在国民收入中占的比重是很大的。这些成果的取得成为教育经济学由专题论述向形成独立学科过渡的开端。
在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经济学是按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从专题论述向形成独立学科过渡的。1935年,美国的J.R.沃尔什发表了《人力的资本观》论文。1962年,英国经济学者J.维蔡开始以《教育经济学》为名编写专著。1959~1963年间,美国经济学家T.W.舒尔茨连续发表了十多篇论著,用"人力资本"的观点,论述了用于提高人的能力的各种费用,形成了不同于物质资本的人力资本。在提高人的能力的各种费用(保健、教育、劳动力迁移费用等)中,用于教育的费用形成教育资本,教育投资,能使受教育的人和整个社会都增加收入,还用计量的方法设计出公式,计算各级教育的收益率。从而为西方的教育经济学奠定了形成学科的理论基础。
7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为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始重视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1979年 4月,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把教育经济学的各项研究课题,纳入长期规划。中国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曾先后发表了很多教育经济学论文。1980年 9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召开了教育经济学学术讨论会,成立了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此后,该会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并编辑出版了《教育经济学论文集 》和《教育经济学概论》。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的主张各异,因而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不同,体系及其内容也不尽相同。中国的教育经济学者认为:这一学科应研究教育投资及其经济收益,论证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教育如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及教育投资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等问题,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书目
〔美〕西奥多·舒尔茨著, 曹延亭译,孙长顺校:《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1982。
〔苏〕斯·尔·科斯坦扬主编,孙夏南、 刘伶、徐长瑞等译:《国民教育经济学》,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1981。
〔英〕约·希恩著, 郑伊雍译:《教育经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