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疳证
1)  Malnutrition syndrome
疳证
2)  infantile malnutrition
小儿疳证
3)  infantile malnutrition
疳症
4)  chancre [英]['ʃæŋkə]  [美]['ʃæŋkɚ]
下疳
5)  mouth sore in child
口疳
6)  acute scleritis
火疳
补充资料:疳证
ganzheng
疳证
infantile consumption


   以面黄肌瘦,毛发稀黄,食欲反常,肚腹膨胀,大便失调等为特征的儿科慢性病证。多见于1~5岁儿童。起病缓慢,病情随病程延长而加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相当于西医的“营养不良”。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
 疳证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疳证为内伤慢性疾病,可影响五脏功能。唐代《千金要方》提出久泻是形成疳证的重要原因。宋代《小儿药证直诀》明确指出本病病机是脾胃受损、津液内耗。
 疳证是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之一,历代医家对疳证分类十分繁杂,可归纳为:以五脏命名,分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以病因命名,分热疳、冷疳、哺乳疳、食疳、蛔疳等;以病位命名,如外疳、内疳、口疳、鼻疳、脑疳、脊疳等;以病情分类,如疳气、疳虚、疳极、干疳等;按某一主证命名,如疳泻、疳痢、疳肿胀、疳渴、疳嗽、丁奚疳、疳积、奶痨等。其中奶痨是指发生在一岁左右小儿的疳疾,由于发病与乳食不节有关,故称奶痨或哺乳疳;疳积是一种虚实兼挟的疳证,除形体消瘦外,尚有腹满腹胀等积滞症状。
 引起疳证的原因很多。一是乳食无度,饮食不节,过食油腻、香甜及生冷食品,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脏腑躯体失于滋养,渐至形体消瘦,气血俱虚,而成疳证。二是喂养不当,母乳不足或过早断奶,未能及时给以辅助食品,导致营养不足,气血不能濡养脏腑、肌肉,而成疳证。三是由于疾病影响,如慢性泄泻、慢性痢疾、长期呕吐、肠道寄生虫病等,经久不愈,伤及脾胃之气,致使运化失常而成疳证。
 疳证的治疗一般按早期、中期、晚期论治。①早期,形体略见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多数病儿厌食或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易怒,大便或稀薄或秘结,舌苔薄白,脉象沉缓,为脾虚证。治宜和脾健运,常用七味白术散、资生健脾丸为主方。②中期,证见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光泽,毛发稀黄,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嗜食异物,食欲减退或多吃多便,舌质偏红,舌苔干燥,脉细弦,为疳积脾虚虫积证。治宜消积理脾驱虫,常用疳积散、杀虫健脾汤、枳术丸。③疳证后期,患儿极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不思饮食,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质淡红,舌少苔,脉沉细,为脾胃两虚、气血不足。脾胃两虚者宜扶脾养胃,方如参苓白术散;气血两亏者用八珍汤。
 疳证常见的兼证有疳肿胀、血虚、白膜遮睛等。疳肿胀者,全身浮肿,按之凹陷,可配合温阳利水法,方用五皮饮、五苓散。血虚者,面色苍白,指甲脆薄,毛发干焦易脱,可配合应用养血补血药,如阿胶、制首乌、桑椹子、桂圆肉等。白膜遮睛,为脾病及肝的表现,可配合养阴柔肝法,常用石斛夜光丸、羊肝丸等。
 捏脊、割治、刺四缝等疗法对疳证有一定疗效。四缝穴是奇穴,位于食、中、无名及小指四指中节,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针刺四缝可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
 疳证的预防主要应注意饮食调护。婴儿期最好用母乳喂养,如母乳缺少,亦可用牛、羊奶,但须适当增加米粉、糕干粉、果汁等,以保证营养。小儿乳食应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不要吃生、冷、硬食。还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
                 朱大年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