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简史
1)  history [英]['hɪstri]  [美]['hɪstrɪ]
简史
1.
a brief history of their classification,known generic composition(66 species of 22 genera in China,about 600 species of 243 genera in the world),distributions and hosts(36 families of 4 orders in China;46 families of 8 orders in the world) of Blondeliini from China and World,and their economic value are listed here.
概述了研究简史及现状,统计了我国卷蛾寄蝇族22属,66种,世界243属,约600种,其寄主在中国有4目36科,世界8目46科。
2)  brief history
简史
3)  short history
简史
1.
The present paper deals with the short history of the taxonomic study on the Staphylinidae in the middle period to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on the basis of relative literatures by Herman (2001) and others.
本文主要根据Herman(2001)等有关文献,介绍十八世纪中、后期(1758-1799)隐翅虫科的分类研究简史
4)  simple history
发展简史
5)  taxonomic history
研究简史
1.
In addition to the summary of the features and taxonomic history of Hydrangea,the thesis helps to classify the species and records the habitat,ecologic environ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pecies and vaviety.
首次报道了甘肃绣球属共7种1变种,即圆锥锈球、东陵绣球、挂苦绣球、蜡莲绣球、柔毛绣球、莼兰绣球、锈毛绣球、冠盖绣球,介绍了绣球属的研究简史及形态特征,进行了分种检索,记载了产地、生境及分布。
6)  mutual demonstration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bamboo slips
史简互证
补充资料:车辆发展简史
      道路运输是人类最先应用的运输方式。道路运输工具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原始道路运输工具  在远古时代,人类从事采集和狩猎活动就要搬运收获物。但真正的运输活动要从创造和使用运输工具的时候算起。最早的运输工具是木棒,或在棒的一端缚重物,由一人背负,或在棒的中部置重物,由两人抬行。在考古发掘出来的约5000年前苏美尔人的石雕上,就刻有两人用一根木棒抬死鹿的图象。
  
  人类从渔猎时代进入畜牧时代,某些野兽经过驯化成为家畜,供人役使。驮运物品的驮兽便成为人类的重要运输工具。驮兽有牛、羊、驴、马、骡、骆驼、象等。用家畜驮运的运输方式至今还存在于一些偏僻的山区。
  
  人类早期发明的另一种重要运输工具是橇。橇可用于雪地、土地或草地。用于土地的橇是在地面上拖曳的木板。以后在木板底下安放圆木,以滚动代替滑动,从而大大减少了摩擦阻力。有了橇就能搬运较大的重物,可以集合多人一齐用力,可以拉也可以推。橇也可用家畜来拉。公元前5000年,北欧人已使用鹿拉雪橇;公元前3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已有牛拉橇。橇曾为古人类文明做出贡献。中国《尚书》记载了"泽行乘輴"?]惥褪乔烈焕嗟脑耸涔ぞ摺?
  
  车的出现  相传车来源于原始运输工具橇。人们削去橇下圆木的中间部分,成为中间细两端粗的形状,从而减少了运行时的摩擦阻力。再进一步的改革是分开制作,中间部分变成细长的轴,两端部分变成圆板形的轮,于是出现了雏形的车。从圆木滚子分离出轴和轮两部分,既是橇进一步发展而形成车的过程,也是橇和车的明显区分。近代在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所在地都先后发现过车的遗迹。有些学者认为:车是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世纪首创的。图1
  
  
  中国是最早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中国人大约在4600年前黄帝时代已经创造了车。大约4000年前当时的薛部落以造车闻名于世。《左传》说薛部落的奚仲任夏(约公元前21~前17世纪初)的"车正"。《墨子》、《荀子》和《吕氏春秋》都记述了奚仲造车。在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中国车工已能制造相当精美的两轮车。甲骨文中许多车字,如:表明商代的两轮车已有一辕、一衡、两轭、一舆。河南省安阳县大司空村发掘出商代车的遗迹。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商代车模型是一辆精致的两轮车,显示出当时造车技术的高度水平。
  
  车的发展  世界各地陆续发现的早期的车多是单辕两轮车,实体车轮由2~3块木板拼制而成。公元前20世纪出现了有辐车轮。亚述和埃及的车,轮辐数为4和8之间。中国早期的车轮辐数多在18和30之间。有辐车轮的应用使车的结构轻巧,重量减轻,是一项重大的改进。相传奚仲"桡曲为轮,因直为辕"。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注意加强车的薄弱部分,用加强材──"夹辅"施于车轮。战国墓葬中许多大型车辆都有"夹辅"(图2),而辐条斜置则是车辆结构的又一项比较大的改进。
  
  
  中国周代已使用油脂作为车辆的润滑剂。汉代创造了先进的马用挽具,使车辆行驶轻快并便于驾驭。
  
  相传公元前罗马人发明了转向前轴,开始出现四轮车。罗马人又将单辕改为双辕,使一匹马也可驾车。四轮车较两轮车行驶平稳,运输量又大。到中世纪欧洲改用悬置车厢和较小的前轮,提高了四轮车的舒适性。中国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四轮车。
  
  中国东汉和三国时期出现的独轮车是一种经济而又适用的运输工具,特别适宜于羊肠小道。根据记载,诸葛亮北伐时,蒲元创造"木牛"为军队运送粮秣。许多学者认为当时的"木牛"就是一种独轮车。
  
  中国汉代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举世闻名的记里鼓车。这种车行驶一里自动击鼓一下,显示里程。三国时代马钧发明指南车。车上立一木人,不论车辆走向如何变化,木人手臂始终指向南方。
  
  南北朝时出现了12牛驾驶的大型车辆。当时还出现了磨车。磨车上装有石磨,车行磨动,行十里磨十斛。至于三轮车,在唐末五代时就已出现,但未见推广。
  
  中国明代工部尚书毛伯温主持天寿山工程时,设计并制成八轮车运输石料。在中国除了陆续出现许多新型车辆和异型车辆外,还出现了帆车,即在车上加帆,利用风力助车行进。到清代又出现铁甲车,称为铁轿。铁甲车有四轮,轮的直径约一尺,车厢覆以铁叶,以保安全。
  
  马车的兴衰  车最早由人推挽,人力车的载重能力比人本身的搬运能力大得多,后来用畜力牵引。畜力车比人力车载运能力大,而且速度快,行驶里程远。单辕两轮车是早期畜力车的通用形式。中国古代的两轮车常用两马至四马驾车和牵引。驾车的马称为服马,两侧协同牵引的马称为骖马(图3)。马车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在畜力车中占重要地位,但对道路条件要求较高。1980年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大型彩绘铜车马(见彩图),反映了中国2000多年前马车制造的精湛技艺。  用于作战的马车称为战车。战车是古埃及和古罗马强有力的作战武器。中国在商周时代,战争也以车战为主,并且以战车的数量来衡量一国的军事实力。到西汉,战车逐步退出战场。
  
  在欧洲,罗马帝国在5世纪时已用马车运送邮件(图4)。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马车道路的普及,长途大宗的运输任务几乎为马车所独占。11~12世纪欧洲多用两轮马车。13世纪盛行四轮马车,乘人用的向豪华方向发展。英王乔治三世1763年加冕时所乘的马车,以装饰华丽驰名于世(见彩图)。19世纪出现了碎石路面,马车的应用更加普遍。这时美国开始用机器制造马车,马车产量增加,价格下降,应用更广。  进入20世纪,马车采用橡胶轮胎和滚珠轴承,同近代运输工具铁路列车和汽车并存。但马车的长途运输,逐渐为铁路运输所代替,而短途运输又遇到汽车运输的竞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发达国家,马车逐渐被淘汰,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农村,仍然在使用。
  
  机动车辆的兴起  产业革命后出现的蒸汽机、内燃机和电机为运输工具的改革准备了必要条件。马克思曾精辟地论证了运输工具的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必然结果。以动力机械驱动的各种机动车辆的出现,是道路运输工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最先出现的机动车辆是机车和铁路车辆。它们组成列车在铺设的轨道上行驶。列车载运量大、运距长、速度快、受天气影响小,在19世纪末期已是资本主义国家旅客运输和大量货物运输的主要工具。
  
  汽车在各种机动车辆中占首要地位。它具有行驶迅速,机动灵活,乘坐舒适,使用方便等优点。汽车不仅适用于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客货运输,也可用于军事、体育以及其他方面。
  
  现代大城市要求有各种运输工具组成的庞大的交通网。自汽车出现以后,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电动汽车、摩托车等城市道路机动车辆也相继产生。各种机动车辆问世至今,只有百余年的历史,已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60年代以来,机动车辆的数量激增,一方面满足了不断增长的需要,同时也造成能源紧张、交通事故频繁和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这是今后机动车辆继续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