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腹腔脓肿
1)  Abdominal abscess
腹腔脓肿
1.
Objective To explore a new way to drain a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abscess.
结论该方法具有引流确切、创伤小、安全、经济的特点,适用于引流管移位或者脱落形成窦道、引流不畅的各类术后腹腔脓肿
2)  intra-abdominal abscess
腹腔内脓肿
3)  Abdominal abscess
腹腔残余脓肿
1.
Conclusions Abdominal abscess is easy occurr.
目的总结小儿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残余脓肿的原因及防治体会。
4)  drainage of abdominal abscess
腹腔脓肿引流术
5)  Abdominal Abscess
腹部脓肿
6)  abscess of peritoneum
腹膜脓肿
补充资料:腹腔脓肿
      腹腔内脓液集聚,被腹壁、脏器、肠系膜或大网膜及其间的粘连所包围而形成的脓肿。相当多见,需积极处理,否则感染难以控制,病人长期消耗,常致衰竭死亡。
  
  病因病理  腹腔脓肿可以单发,也可多发。是急性腹膜炎、腹部手术或腹部损伤的并发症。如胆囊炎、胰腺炎、溃疡病穿孔、肠伤寒穿孔,胆肠或胃肠吻合口漏等,在病程发展过程中,都可形成腹腔脓肿。
  
  腹腔脓肿以膈下及盆腔为多见,也有发生在肠间或其他部位的。这是因为平卧位时,在重力作用下,感染的腹腔液流向腹腔低位──膈下及盆腔;另外呼吸运动也将感染液吸引到膈下。脓液多沿结肠旁沟流过,所以在结肠两旁,也易形成脓肿(图1)。
  
  腹腔脓肿大部分是多菌种感染,主要病原菌来自消化道。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和机体抗病力的变化,腹腔脓肿致病菌中厌氧菌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以类杆菌和肠链球菌为主;需氧菌中仍以大肠杆菌为主,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也有增多的趋势。
  
  临床表现  腹腔脓肿的症状常较隐蔽,在急性腹膜炎得到控制后,体温却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反而逐步回升,即是脓肿形成的迹象。有的病人可伴有寒战、心率加快和腹胀等症状;并且白细胞计数增加,核左移,血沉加快。因脓肿位置往往深在,一般腹部无压痛;若有,则压痛区常是脓肿所在部位。X射线平片和钡剂造影,有时可见气液面和胃肠移位或显示瘘道影像;B型超声波和CT检查对脓肿的诊断和定位有很大帮助,超声波引导下穿刺, 若吸出脓液即可确定诊断。将放射性核素67Ga和111In注射入体内,它们常聚集于脓肿周围的炎性组织中,可经扫描定位。
  
  预防治疗  腹腔脓肿绝大多数为腹内脏器炎症穿孔或损伤后形成,故积极防治原发病是预防的根本方法。外科手术结束时,要根据腹腔污染情况,冲洗和充分吸引相应部位。如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后要彻底冲洗膈下区,病人应采取半坐卧位。盆腔腹膜的血液循环不像膈下那样丰富,毒素吸收少,引起的中毒症状轻,即使形成脓肿也较易引流,故术后宜采取半坐卧位,以免脓液流向膈下造成膈下感染。
  
  感染早期,脓肿尚未形成时,常有蜂窝组织炎症,应采用非手术治疗。除全身支持疗法外,以抗生素和中药为主控制感染,并可配合理疗。脓肿一旦形成,则除了肠间小脓肿可能吸收外,其他部位的脓肿很难不经引流而愈,单靠抗生素可能会掩盖和拖延病程的进展。
  
  与腹壁相连的单腔脓肿,可针吸或置管引流,这统称为经皮引流,CT定位或超声波引导下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有时可与手术引流相媲美,能使脓肿吸收消失。较深的多房脓肿或脏器间脓肿,多需外科切开引流,并留置引流物,直至脓腔逐渐闭合。
  
  以下分述几种较多见的腹腔脓肿。
  
  ① 膈下脓肿:脓液积聚于膈肌下,横结肠及其系膜上方的间隙内。临床上以肝镰状韧带为界,将腋下分为左、右两个膈下间隙;右膈下又以肝为界分为肝上及肝下间隙,这些均是膈下脓肿易于形成的部位。由于膈下脓肿常继发于急性阑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及肝脓肿穿破等,因此以右膈下较多见。膈下腹膜具有丰富的淋巴网,吸收面积大,脏器又较多,易使脓液积聚其间,故膈下脓肿较为多见,表现复杂,中毒症状重,而且难以处理。膈下感染可经淋巴途径蔓延到胸腔,脓肿亦可穿透膈肌进入胸腔使病情更趋复杂;个别的可穿透结肠得到"自家引流",也可腐蚀消化道,引起出血或瘘,以至死亡。
  
  膈下脓肿时常有高热,发热呈弛张型,上腹或腰背部可有叩压痛。膈下脓肿因炎症部位与脓胸、肝脓肿等接近,有时不易鉴别,可根据从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和X射线、超声波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膈下脓肿的手术引流途径按脓肿部位而定,常用的有经前肋缘下部、后腰部及侧胸部。引流经路应在腹膜和胸膜外,即浆膜外引流,以免脓液进入游离胸腔或腹腔,使感染扩散。必要时,手术需分期进行,第 1期先形成粘连,1周后作第2期手术,通过粘连引流脓肿(图2)。
  
  阿米巴性肝脓肿病程较长,若治疗不及时可破溃,穿入膈下间隙,形成膈下脓肿,治疗时应加用抗阿米巴药物。
  
  ② 盆腔脓肿:盆腔处于腹腔最低位,阑尾炎穿孔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膜炎时,炎性渗出物或脓液易流入其间形成脓肿。盆腔腹膜面积较小,吸收毒素少,故盆腔脓肿时全身中毒症状往往较轻,而局部症状相对显著。由于脓液刺激直肠和膀胱,常有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粪中带有粘液;小便频数,或排尿困难等。
  
  盆腔感染尚未形成脓肿时,可应用抗生素、或进行热水坐浴等,使炎症消散;一旦脓肿形成,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前有波动的肿块,即可经直肠切开引流,已婚妇女可经阴道切开引流(图3)。
  
  ③ 肠间脓肿:处于膈下和盆腔之间,故亦称中腹部脓肿。脓肿被包围在肠管、肠系膜、网膜和腹壁之间,常形成多个脓肿。由于有横结肠阻挡,肠间脓肿一般不波及膈下,却常伴有盆腔脓肿。临床可有一般化脓性感染症状,和腹胀或不全肠梗阻的征象。诊断困难,需借助 X射线和超声波检查。非手术治疗无效时,需剖腹探查,彻底清洗引流。行一期经腹腔手术,而不能强求腹膜外引流。有时脓肿很小,且限局良好,病情稳定,临床无症状,可不进行处理,待其自然吸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