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lass I malocclusion
安氏Ⅰ类错畸形
1.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dental arch form changes after extraction and nonextraction treatment in class I malocclusion patients.
目的分析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
2) Angle Class Ⅲ malocclusion
安氏Ⅲ类错畸形
1.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bout the effect of Angle class Ⅲ malocclusion orthopedic force on condyle
安氏Ⅲ类错畸形矫治对髁突影响的研究现状
3) Class Ⅰ malocclusion
安氏Ⅰ类错
1.
Objective Through a review research to analyze Class Ⅰ malocclusion in the extraction and non-extraction teeth treatm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rch width changes,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treatment methods by the two arch width changes.
目的回顾性研究安氏Ⅰ类错畸形在拔牙和不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的改变,并对两种矫治方法所致牙弓宽度改变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4) Angle class Ⅱ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
1.
Evaluation about the effects of non-extractio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of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with Angle class Ⅱ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不同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非拔牙矫治的疗效评估
2.
Changes of hard tissues of patients with Angle class Ⅱ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by Damon-Ⅲ technique
Damon-Ⅲ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3.
The second orthodontic treatment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Angle class Ⅱ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8例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的二次矫治
5) Twinblock
安氏Ⅱ~1类错畸形
1.
Study of hard tissue changes of Angle Ⅱ~1 malocclusion treated with Twinblock appliance;
Twinblock矫治安氏Ⅱ~1类错畸形硬组织改变的研究
6) Class II
安氏II类错(牙合)畸形
补充资料:错畸形
错畸形
malocclusion
在乳牙期、替牙期及恒牙萌出过程中出现的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弓咬合关系异常、上下颌骨位置异常、上下颌骨的大小异常,或因牙齿、颌骨与颅面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颜面部畸形。简称错。不仅影响美观,妨碍颌面部生长发育,影响发音、咀嚼等功能,而且易发生龋齿、牙周病。也可引起颞下颌关节病和胃肠疾病,影响全身健康。大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成年人若患全身性疾病如脑下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瘤等,也可发生错。研究错的学科,已成为口腔医学中一个成熟的分支学科──口腔正畸学。
上下牙齿咬合在一起,在静止状态时,称为。一个个体可以有许多位,但“”通常用于一个特殊的位置或位置关系,如中性、近中(牙齿在其正确位置的前端或近中侧萌出)和远中(牙齿在其正确位置的后端或远中侧萌出)等。另外,还有正常与错。牙齿的数目正常,排列整齐,呈弓形,上下牙齿的尖窝咬合关系正常,才能建立正常。正常的上下牙为尖凹相对的接触关系,除下颌中切牙和上颌第三磨牙与对颌一个牙接触外,其他牙都是一个牙与对颌的两个牙接触(图 1[上下颌牙齿相互交叉的咬合关系])。正常者,其上下牙咬合面的接触面积最大,咀嚼功能高,咬合力量分布均匀,并且其牙齿、上下颌骨与颜面关系协调而面容端正。正常有两种标准:①理想正常,其标准是美国学者E.H.安格尔提出来的,要求保存全副牙齿,牙齿在上下牙弓上排列整齐,上下牙弓的关系非常理想,上下牙的尖窝关系完全正确。在现代人中极少见。②个别正常,凡牙齿排列、关系有轻微异常(如牙齿排列轻度不整齐,或上下尖窝关系轻度的不理想),但对于切割食物、咀嚼、发音等无妨碍者,都可列入正常。范畴。诊断及矫治错时以此为标准。
病因 主要有两种:
遗传因素 来源于种族演化和双亲遗传两个方面。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食物由生变熟,由硬变软,由粗变细,咀嚼器官的功能逐渐减弱,以致口腔器官逐渐退化。牙槽骨和颌的退化比牙齿的退化速度快,导致牙量大于骨量,因而牙颌系统出现牙齿拥挤和其他类型的错。并逐渐出现个别牙齿先天缺失的退化现象,牙齿稀疏而出现牙间隙,表现为牙量小于骨量。双亲的错畸形可遗传给子女。
获得因素 有先天和后天两种:
① 先天因素。在胎儿阶段,母亲营养不良、患病、内分泌紊乱、受大量放射线照射,或胎儿本身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失调,均可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而导致一些先天性的牙、颌、面畸形,如多生牙、先天缺失牙、过大过小牙、融合牙等;胚胎发育早期,这些因素可引起胚突融合不全或未融合,而形成裂隙,引起唇裂、腭裂、面裂等畸形。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良,大多有前牙及后牙的反畸形。
② 后天因素。小儿慢性疾病如结核、慢性鼻炎、腭扁桃体慢性炎症,成年人的单侧髁状突良性肥大症等均可引起错。儿童生长发育过快,维生素、蛋白质及钙盐等的需要量加大,若营养供应不足时,也会影响牙、颌、面的正常发育。如佝偻病患儿因颌发育不良而发生上牙弓狭窄、腭盖高拱、下颌枝短、下颌角大及开等。内分泌功能异常引起的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和垂体性侏儒症患者均可出现错。口腔生理功能异常者在人工哺乳时,奶瓶的位置及喂养姿势不正确,可使上颌前伸功能不足或过度,引起下颌后缩畸形或下颌前突畸形。儿童期食物过于细软,则功能性刺激不足可引起牙弓、颌面发育不足。口腔的不良习惯,在儿童错畸形的病因中占24%,如吐舌、伸舌、咬下唇、吮拇指、偏侧咀嚼、咬物及睡眠姿势不良等习惯均会导致错畸形。其他如与乳牙脱落时间异常有关,乳牙因重龋或外伤早失、乳牙滞留等。另外乳尖牙磨耗不足,突出于牙的平面,下颌为了避免乳尖牙的过早接触,常向前方或侧方移动,形成假性下颌前突或反畸形。
形成错畸形的因素很多,不同性质的因素可以产生相同类型的错畸形。一种错可能由单一因素引起,也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
分类法 常用的有安格尔氏分类法和毛燮均分类法。
安格尔氏分类法 由E.H.安格尔于1899年提出。他认为上颌第一恒磨牙的位置最恒定而不易错位,故以上颌第一恒磨牙为标准,并称它为“的锁钥”。他认为所有的近中、远中错关系是由下颌错位造成,并将错分为三类(图2[安格尔氏分类法]),第一类为中性错:上下牙弓的近远中关系正常,即正中位时,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沟内。全口牙齿无一错位的咬合称正常;有错位者称为第一类错,即中性错。第二类为远中错:下牙弓位于远中位置。当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相对时,是轻度的远中错;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恒磨牙与下颌第二双尖牙之间,则是完全的远中。第三类为近中错:下牙弓处于近中位置。若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与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颊尖相对,则为轻度的近中错关系;若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在下颌第一、第二恒磨牙之间,则是完全的近中错关系。
毛燮均分类法 于1959年在错畸形症状、机理、矫治三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其分类法,将错分六类。
① 第一类。牙量骨量不调。第一分类(),主要机理:牙量相对大,骨量相对小。症状:牙齿拥挤。矫治方法:扩大牙弓、推磨牙往后,减数或减径;第二分类(),主要机理:牙量相对小,骨量相对大。症状:有牙间隙。矫治方法:缩小牙弓或合并间隙结合修复。
② 第二类。长度不调。第一分类(),主要机理:上颌或上牙弓长度较小,下颌或下牙弓长度较大,或二者兼有。症状:后牙为近中错,前牙为对或反,颏部前突。矫治方法:矫正颌间关系,推下牙弓往后,或牵上牙弓向前,或两者并用;第二分类(),主要机理:上颌或上牙弓长度较大,下颌或下牙弓长度较小,或二者兼有。症状:后牙为远中错,前牙表现为深覆盖、深覆,颏部后缩。矫治方法:矫治颌间关系,推上牙弓往后或牵下牙弓向前,或两者并用;第三分类(),主要机理:上颌或上牙弓前部长度较小,下颌或下牙弓前部长度较大,或二者兼有。症状:后牙中性,前牙反。矫治方法:矫治前牙反;第四分类(),主要机理:上颌或上牙弓前部长度较大,下颌或下牙弓前部长度较小,或为复合。症状:后牙中性,前牙深覆盖。矫治方法:矫正前牙深覆盖;第五分类(),主要机理:上下颌或上下牙弓长度过大。症状:双颌或双牙弓前突。矫治方法:减数或减径,以减少上下牙弓突度,或推上下全牙弓往后。
③ 第三类。宽度不调。第一分类(), 主要机理:上颌或上牙弓宽度较大,下颌或下牙弓宽度较小,或为复合。症状:上牙弓宽于下牙弓,后牙深覆盖或正锁。矫治方法:缩小上牙弓或扩大下牙弓,或两者并用;第二分类(),主要机理:上颌或上牙弓宽度较小,下颌或下牙弓宽度较大,或为复合。症状:上牙弓窄于下牙弓,出现后牙对、反或反锁。矫治方法:扩大上牙弓或缩小下牙弓,或两者并用;第三分类(),主要机理:上下颌或上下牙弓的宽度过小。症状:上下牙弓狭窄。矫治方法:扩大上下牙弓。
④ 第四类。高度不调。第一分类(),主要机理:前牙牙槽过高,或后牙牙槽过低,或为复合。症状:前牙深覆,可能表现面下1/3过短。矫治方法:压低前牙,或升高后牙,或两者并用;第二分类(),主要机理:前牙牙槽过低,或后牙牙槽过高,或为复合。症状:前牙开,可能表现面下1/3过长。矫治方法:升高前牙,或压低后牙,或两者并用;第三分类(),主要机理:前后牙牙槽都过低。症状:颌间高度不足,而覆关系正常,面下1/3显低。矫治方法:儿童期可用肌能训练法,加强营养及咀嚼功能,以促进牙槽的发育。
⑤ 第五类()。个别牙齿错位,不代表、颌、面的情况,没有牙量骨量不调。症状:表现有舌向、唇向、颊向、近中、远中、高位、低位、转位、易位、斜轴等。有时几种情况同时出现,例如唇向、低位、转位等。矫治方法:按个别情况处理。
⑥ 第六类()。特殊类型。凡不能归入前五类的错畸形统属此类。矫治按情况处理。
临床表现 主要是牙齿排列异常和上、下牙弓关系异常。
牙齿排列异常 常表现个别牙错位(图3[个别牙齿的错位]),如牙长在牙弓外面,在前牙称为唇向错位,在后牙称为颊向错位;牙长在牙弓里面称为舌向错位或腭向错位;牙齿长得往前弓称近中错位;牙长得偏后弓称为远中错位;牙萌出不足,牙切端或面低于正常咬线者称低位;萌出过多,切端或面高出正常咬线,超出别的牙称高位;牙在牙弓位置上呈轴向旋转者为扭转;两颗牙互相交换位置者为易位。牙弓排列可表现拥挤、重叠、不齐等。最常见的是单尖牙长在牙弓外面,俗称虎牙。有的牙稀疏畸形,出现牙间隙。
上、下牙弓关系异常 表现为上下牙齿的关系畸形,上下牙弓、上下颌骨与颅面关系的不协调,如反、深覆盖、深覆、开、近中错、远中错、上颌前突、下颌前突、双颌前突、牙弓狭窄及后牙锁等。以上两类畸形,可单独出现,也可混合出现。
诊断 根据牙、、面的检查,结合病史及X射线片等资料,即可确诊并可定出错的类型,分析形成的原因。
治疗 矫治错的最佳年龄是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矫治效果显著,早期矫治可以不遗留畸形的痕迹。成年人的矫治效果不太理想,即使矫治,也会遗留畸形的痕迹。矫治多采用各种矫治器,利用矫治器上弹簧的弹力顺其生长发育的潜力,加上少许机械力,就可以引起骨组织的生物学改变,错位的牙齿和错位的颌骨大都可以得到纠正。对十分严重的错畸形,尤其在成年人,采用外科正畸的方法矫治,可望收到理想的效果。
预防 注意孕妇的营养和保健,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婴儿最好是母乳喂养,若用人工喂养,要注意喂养方法,应取婴儿45度角半坐位喂奶,奶瓶不要过分压上唇或下唇,胶皮奶头的孔不宜过大或过小,以1mm左右直径为宜。儿童期的食物要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成分,而且不要过于细软,要有相当的硬度,因正常咀嚼功能可促进儿童颌、面部的正常发育,减少错畸形的发生。对学龄前儿童及中、小学生应进行口腔定期健康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早防治。乳牙发生龋齿时,应及早补牙,以免发展成重龋而非拔不可,从而防止乳牙早失及恒牙的错位萌出,还可防止因一侧牙痛而使另侧咀嚼,从而导致下颌偏歪及歪脸畸形。若乳牙因龋早失,其间隙应做间隙保持器,以维持乳牙丧失后遗留的缺隙,使恒牙萌出时,能有足够的间隙,不致错位萌出。替牙期若有乳牙滞留或多生牙,应尽早拔除,以便恒牙能在正常位置萌出。儿童的全身性疾病及鼻咽部的慢性炎症,应及早治好。儿童与口腔有关的不良习惯,在10岁以前改掉,由其产生的错畸形可以自行消失。
参考书目
黄金芳主编:《口腔正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8。
黄金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