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弓形虫病/流行病学
1)  Toxoplasmosis/epidemiology
弓形虫病/流行病学
2)  Toxoplasmosis [英][,tɔksəuplæz'məusis]  [美]['tɑksoplæz'mosɪs]
弓形虫病
1.
Advance in Immunodiagnostic Technology of Toxoplasmosis;
弓形虫病免疫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2.
Study Progress of Congenital Toxoplasmosis;
先天性弓形虫病的研究进展
3.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Swine Toxoplasmosis in Fu Jian Province;
福建省猪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3)  Ocular toxoplasmosis
眼弓形虫病
4)  toxplasmosis in pigs
猪弓形虫病
1.
At the present day, the toxplasmosis in pigs occures frequently.
目前猪弓形虫病在大多数猪场发病率高,由于发病初期的临床症状不典型,给诊断、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5)  Cerebral toxoplasmosis
脑弓形虫病
6)  scrub typhus/epidemiology
恙虫病/流行病学
补充资料:植物病虫气象
      农业气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研究气象条件与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包括气象条件对害虫和病原生物的地理分布、越冬越夏、栖息、繁殖和发生季节、为害程度、蔓延范围等的影响。运用病虫气象情报和预报等手段,有助于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发展概况  植物病虫气象研究的萌芽产生于20世纪初。30年代中,出现了以水分系数为指标的害虫地理区划,并出版了一些有关专著。这期间,中国蔡邦华等对谷象和三化螟产卵与温湿度关系的试验为病虫气象的研究作出了贡献。50年代之后,研究手段不断进步,利用数理统计模式、理论(动力)模式、天气图分析等方法研究昆虫种群生态和行为生态以及病菌孢子飞散和病害流行等的气象条件,都取得一定成果。80年代以来,病虫气象的研究对象已从生物个体、群落发展到整个生态系统。
  
  气象条件与害虫  各种气象因子对害虫的活动都有影响,其中以温湿度和风的影响较为重要:
  
  温度  害虫活动的温度范围大多在6~36℃之间,只有极少数能在低到 -37℃或高达64℃的条件下生活。在最适温区,害虫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呈直线增长;在过高温区,害虫的生长发育速度反随温度上升而下降。害虫在高适温区的发育速度要低于在整个适温区的平均发育速度;而在低适温区则高于这个平均速度。某些害虫的发育速度在最适温区内有一恒定范围(见图)。
  
  
  害虫一年内发生的代数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性和不同地区的温度条件。根据当地有效积温与某种害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有效积温之比,就可推算出这种害虫在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
  
  极端温度与害虫生存的关系表现在:当外界温度高于害虫适温范围时,害虫呈热昏状态,温度继续升高,即可能死亡。使害虫致死的高温因虫种、虫态和高温持续时间而异,多数在39~54℃之间。这就限定了某些害虫的季节分布,或迫使某些害虫进行季节性迁移。温度下降接近冰点时,虫体呈冷昏状态。如温度再恢复到适宜温区内,害虫仍可恢复生长发育。但如温度降到致死低温范围,害虫就因体液结冰或生理失调而死亡。致死低温因虫体含水量、虫种、虫态及受冷时间等条件而异。害虫的耐寒性受其致死低温支配,因此各地冬季最低温度常决定害虫的地理分布。如粘虫在中国东部地区的越冬分界线约与一月份0℃等温线相当,此线以北各种虫态难以成活,以南至武昌可见到越冬幼虫,再南至长沙、南昌、温州一带有越冬幼虫和蛹,至北纬25°以南则各种越冬虫态均可见到。
  
  湿度  很多害虫在适宜湿度范围内繁殖力强。飞蝗在相对湿度70%时性成熟最快,生命最短。湿度过高或过低时性成熟减慢,生命亦延长。在相对湿度低至40%时即不产卵。粘虫成虫在25℃的适温下,相对湿度达90%时的产卵量要比相对湿度为60%时高一倍。害虫在卵孵化、幼虫脱皮、化蛹和羽化期间,如大气湿度过低,往往造成大批死亡。
  
  降水  降水有利于某些害虫如小麦吸浆虫等的入土和出土,早春降水可促使越冬幼虫解除滞育状态。冬季积雪对越冬害虫有保温作用。但大雨或暴雨则可冲杀蚜虫、叶蝉等体形小的害虫。
  
  光  害虫的可见光波长范围在250~700纳米之间,其对光波的反应因不同的种类、性别和虫期而异。如二化螟对紫光的趋性最强,黄光对蚜虫的引诱力较大;铜绿金龟甲虫雌性的趋光性强,雄性则弱;金蝇成虫正趋光,幼虫负趋光,等等。光强能影响害虫的生长、发育、产卵和活动。有些害虫适宜于强光,有的则喜弱光。如丽蝇在强光下,幼虫期延长7天。苹果小食心虫在日落前后产卵率高达93%,如移到亮光下,产卵即停止。油榄实蝇在强光下产卵数比在暗光下高 6倍。光周期是引起或解除某些害虫滞育的重要因素。如三化螟、棉铃虫等在长日照条件下发育正常;当日照缩短到临界光周期以下时,个体滞育比例就明显增大。大地老虎、小麦吸浆虫等在短日照条件下发育正常,而当日照增长超过临界光长时,多数虫体进入滞育状态。
  
  风  许多飞翔虫类,常在微风或无风晴朗天气下飞行,一旦风速超过4.2米/秒,就停止自发飞行。东亚飞蝗在3.3米/秒以下微风时逆风飞行,风速超过3.4米/秒,即改为顺风飞行,其前进方向与上下波动的幅度,随风力大小而不断变化。强风条件下生长的害虫,多在背风处筑巢,或钻入土内。风能影响水分蒸发和湿度,从而间接地影响虫体的热量和水分平衡。风对害虫的迁移和扩散的影响更为明显。许多可吐丝下垂的鳞翅目幼虫常随风飘散。一些无翅害虫,常附在枯枝落叶的碎片上,随上升气流输送到高空,再传送远方。风还带动某些害虫作长距离迁飞。中国的粘虫、稻纵卷叶螟和褐稻虱等在春夏季节,常从虫源地随偏南气流由南向北迁飞;晚秋,随偏北气流由北向南迁飞。中国褐稻虱北迁南移的时间与季风北进南撤的时间基本一致,并常随锋面天气系统移动。
  
  气象条件与病害  病害的发生,与一定的气象条件为病原物的生存和传播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有关。各种病原物生长发育和侵染所需的适宜气象条件各不相同;但湿度常是决定性因素。高湿有利于真菌孢子萌发,细菌需要水滴才能进行繁殖和侵染。潜育期的长短则受温度的影响最大。温度适宜时潜育期短,生长季节中重复侵染的次数多,病害发生发展就愈快愈猛。有些植物病害,如棉花枯萎病等,在气象条件不利时症状隐退,一旦气象条件适宜,症状又再度显现。
  
  极端温度是决定病原物能否在某一地区潜伏越冬、越夏的重要条件。中国小麦条锈病菌在无积雪覆盖时,只有在一月份平均温度高于-6~-7℃地区才能顺利越冬;该菌能越冬的北界大致为北纬37°~38°;夏季最热时期旬平均气温在20℃以下时才能顺利越夏。小麦条锈病菌常在西北、华北和西南高寒麦区的晚熟春麦或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随气流返回温带或副热带平原地区,在冬麦上越冬。
  
  气流和雨水是传播病原物的重要媒介。如小麦锈病孢子成熟后遇弱风,就会从孢子堆中飞散,随气流飘到几百里以外地区。水稻白叶枯病、棉花角斑病等细菌性病害和炭疽病等少数真菌病害,都需借助雨露才能传播。风雨交加、田间灌水等可使病原物在田间广为扩散。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