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莱姆病螺旋体鉴定
1)  Identification of lyme spirochetes
莱姆病螺旋体鉴定
2)  Borrelia burgdorferi
莱姆病螺旋体
1.
Preparation and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Borrelia burgdorferi in China;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2.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n Borrelia burgdorferi in rodents collected in the forest area of several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China;
我国部分林区鼠中莱姆病螺旋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3.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flagellin gene from a Chinese Borrelia burgdorferi PD91 strain;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PD91鞭毛蛋白的基因克隆和表达
3)  Trans-phase transmit Borrelia burgdorferi
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
4)  Lyme disease antibodies
莱姆病抗体
5)  spirochetosis [英][,spairəki:'təusis]  [美][,spaɪrəki'tosɪs]
螺旋体病
6)  Lyme disease
莱姆病
1.
The discovery and study on the epidemic focus of Lyme disease in Tientsin,China;
天津地区莱姆病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
2.
Sero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Lyme disease in Shandong province;
山东省莱姆病地理流行病学研究
3.
Studies on the ticks and its transmission Lyme disease in Jilin province;
吉林省重要媒介蜱与莱姆病关系的研究
补充资料:莱姆病
      由布氏疏螺旋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硬蜱传播,流行于森林地区。1975年首先发现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的儿童中,表现为成批发生的原因不明的关节炎,当时称为莱姆关节炎。随后不少病例陆续出现神经症状和心脏异常,呈多系统疾病,故改称为莱姆病。早期治疗多可取得满意效果。未经治疗的病例多逐渐进入慢性阶段,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眼损伤、皮肤损害及关节损伤等并发症和后遗症。
  
  莱姆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在节肢动物及野生脊椎动物间进行繁殖循环。许多野生动物如鸟、鹿、鼠类及某些家畜如马、兔、狗、猫等均可成为贮存寄主起传染源作用。树丛环境有利于野生动物和致病蜱的繁殖,因此本病多流行于森林或森林边缘地区。对本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后,发现其分布范围极广,已波及美国35个州。整个欧洲、澳大利亚、前苏联、非洲、日本均有本病的报道。中国于1987年以来对东北黑龙江省的海林、饶河两县以及牡丹江和延边等地进行了流行学调查,发现本病已成为中国东北林区常见的地方性传染病。此外,北京地区、河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和福建等省以及内蒙古林区也陆续发现了本病患者。
  
  病原学  1982年美国学者在蜱体的中肠内分离出螺旋体,确定为本病的病原体。该螺旋体经鉴定属于疏螺旋体,命名为布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革兰氏染色阴性,其螺纹较稀疏,呈逆时针方向扭曲,平均长度为 30μm。与大多数螺旋体相似,BB极为纤细,其细胞直径仅为 0.18~0.25μm,可通过大多数细菌网筛滤过。使用暗视野显微镜可以观察其活动情况。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4~37℃。一般存在于寄主的组织内,在血液中很难找到病原体。
  
  传播  硬蜱为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美国为达敏硬蜱和太平洋硬蜱,在欧洲为蓖子硬蜱,尚未在其他蜱类发现BB。蜱叮咬是感染的主要途径。蜱的成虫、幼虫和活动蛹均可叮咬人类。在蜱的生活周期中,蛹期的蜱是疾病的主要传播者。在美国,莱姆病的发病高峰在6~7月间,正值活动蛹的活跃季节。活动蛹的体积极小,仅1~2mm,不易被发现,因此只有32%患者有主觉叮咬史。蜱叮咬寄主时病原体可通过蜱反流的肠内容物、唾液或粪便侵入寄主体内。蜱为慢食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一次需数日之久,因此在24小时内将蜱驱走可大大减少莱姆病的发病率。除蜱以外,有人发现蚊和厩蝇也可以传播本病。狗和鼠类之间可以通过尿液直接传染。在流行地区,马和狗有较高的感染率。狗可将蜱带入家中,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发病机理  与螺旋体的直接感染有关,但感染因子所激发的异常免疫反应也是参与发病的重要因素。据报告BB细胞壁外层的脂多糖可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Ⅰ,后者可引起强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有人认为病原体在关节滑膜中诱导产生的白细胞介素Ⅰ,可能与莱姆关节炎的发病有关。
  
  临床表现  临床上一般分为3期。第1期多发生于感染后的第1周。慢性游走性红斑(ECM)是本期最典型的临床标志,一般发生在蜱叮咬后3天至3周。初起为红斑,由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大呈环形,扁平或略隆起,表面光滑,偶有鳞屑,局部微热,有轻度灼热和瘙痒感。红斑直径至少为3~5cm,可达52cm。ECM持续数天至数月后可自行消退。ECM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但以大腿根部及腋下最为常见。第2期发生在起病后1~4月,多伴有神经、心脏和眼部症状。神经系统表现最为突出,可归纳为脑膜炎、颅神经炎和神经根炎,约有60%患者出现一侧或双侧面瘫;约有5%患者有心脏症状,可出现心悸、眩晕、气短等症状,并可出现心脏传导阻滞;眼部症状多表现为结膜炎和虹膜睫状体炎。第 3期多开始于得病后3~5月或更长。一般在感染后数月至2年,约有60%未经治疗的患者出现关节炎。典型的莱姆关节炎症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似,但多见于膝关节,也可见于其他大关节。关节炎的发作每次持续数天至数周。约有10%病例的关节炎可变为慢性迁延性,病变可侵蚀软骨和骨质。此外神经症状与皮肤病损在第3期可反复出现。
  
  诊断  慢性游走性红斑是早期的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意义,但20~40%患者不出现此种红斑。BB在患者组织内和血液内的数量很少,不易找到。BB的分离培养也较为困难。目前,血清抗BB抗体IgM和IgG的测定是诊断本病最灵敏和特异的检查方法,常用测定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 IgM抗体的高峰多出现在患病后3~6周时,而IgG抗体升高较慢,高峰通常在数月以后。两种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7~90%和90~100%。
  
  治疗  早期治疗可以预防神经、心脏和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口服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均可取得满意效果。晚期或有并发症的病例多需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其中,以头孢三嗪噻肟(菌必治)的治疗效果最好,其优点为半衰期长,每日投药一次即可维持足够血液浓度,另一优点为该药能通过血脑屏障,可在中枢神经系统保持足够的浓度。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