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ecompression sickness
减压病
1.
Clinical analysis of vasodilator combined recompression treatment for the decompression sickness in nervous system;
扩血管与加压治疗对神经系统减压病疗效的临床分析
2.
Change in vascular endothelium and blood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system induced by severe decompression sickness in New Zealand rabbits;
重症减压病血管内皮及凝血纤溶系统变化的实验研究
3.
Objective To explain the etiology of decompression sickness (DCS) and to elucidate its pathogenic mechanism.
目的探明减压病(DCS)病因,阐明发病机理。
2) Decompression sickness(DCS)
减压病
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files of decompression sickness(DCS) in various kinds of animals and to find out the target organ of decompression sickness by providing a basic experimental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nimal models.
目的为深入研究减压病(DCS)提供复现不同种类动物DCS的基本实验方法,掌握不同种类动物DCS发病的共性并明确减压致病的靶器官。
3) decompressing sickness
减压病减压病
4) low pressure decompression sickness
低压减压病
5) high pressure decompression
高压减压病
6) spinal cord decompression sickness
脊髓减压病
1.
Trial to establish a rat model of spinal cord decompression sickness;
大鼠脊髓减压病模型的探索研究
2.
Protective effect of nerve growth factor on neuron injury in rat spinal cord decompression sickness;
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减压病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
补充资料:减压病
机体在某压力下暴露一定时间后,脱离该环境时因压力下降过快和幅度过大,以致在该压力下溶于体内的气体(主要是惰性气体)来不及经循环、呼吸系统扩散排出体外,而从溶解状态游离出来,形成气泡,产生栓塞、压迫等从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减压病主要发生在下列场合:①潜水作业(包括加压舱中模拟潜水);②高气压(沉箱、隧道)作业;③失事潜艇艇员从海底离艇脱险上浮;④飞行人员乘坐非加压座舱飞机或在低压舱中模拟飞行上升高空,或加压座舱的密闭性在高空发生故障;⑤在高压氧治疗舱内工作。
减压病的发病率,由于历年统计标准、压力高低、作业条件、减压方法不同,差别很大。一般认为:在海上潜水作业减压病发生率小于2%;高气压作业0.003~4.24%;模拟上升高空达11700m,而未预吸氧,可达5%。中国在空气潜水方面,1964年的南京长江大桥6号桥墩工程,深度66m,544人次潜水,无发病;1980年打捞阿波丸工程,深度48~69m,13604人次,发病率0.59%。在高气压作业,1969年上海黄浦江越江隧道工程,1.2~1.8大气压,43950人次,发病率0.04%。
病因 本病于1841年已有描述,1845年已明确病因为减压时形成的气泡。加压后在一定压力下,机体各类组织内所溶解的惰性气体可分别达到相应的张力,若减压过速,幅度超过气体的过饱和安全系数,过饱和的部分即由溶解状态游离为气相,形成气泡。血管内的气泡可栓塞血管,血管外的气泡可压迫血管、神经末梢或各种组织。气泡形成后,又可继发性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血管内气泡在血液-气体界面上可促使凝血因子激活,形成厌水性变性血浆蛋白层,使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血管收缩和血管内凝血。减压本身及形成的气泡,作为刺激因素,可引起一系列应激反应。由于机体体位、供血状态不同,气泡体积大小、数量多少、聚集部位、累及范围、产生和存在时间各异,急性减压病具有各种不同临床表现。从气泡开始形成到出现症状之间有一段潜伏期,约有一半病例的潜伏期不足1小时,绝大多数在6小时以内,超过36小时以上者则未见报道。在氦氧常规潜水及饱和潜水,症状常在减压过程中出现。通常发病愈早、病情愈重。
临床表现 减压病可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两型。Ⅰ型:仅有皮肤瘙痒、皮疹,关节肢体疼痛,约占总数的75~90%。Ⅱ型:有其他临床表现,约占10~25%,其中头昏、头痛约31%,运动及感觉障碍(截瘫、瘫痪、大小便失禁)各占25%,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气梗、休克、猝死)约9%,视听器官功能障碍约7%,恶心、呕吐3%。症状可为单一,也可为多种。由于减压后气泡还在不?闲纬桑挚梢莆唬⒆捶⒄苟啾洌赏蝗挥汕岜渲亍<毙约跹共∪舨荒芗笆闭烦沟字瘟疲⒆刺逭骺沙中ㄑ邮隆⑹辍⒉〕坛事苑⒄构蹋獬莆约跹共 ?
诊断 依据为:①有在高气压环境、呼吸压缩气体、进行潜水(高气压、高压氧舱)作业的历史;②有减压不当的历史;③有上述临床表现;④可疑病例经加压鉴别(在加压舱内加压观察反应),若症状迅即消失或明显减轻,即可确诊;⑤用多普勒超声心前区气泡探测仪监测血流中的气泡,可帮助诊断;⑥经鉴别,排除外伤、非潜水疾病及其他潜水疾病。慢性减压病应有急性减压病史、未经治疗或未经彻底治疗,症状继续存在、且单纯加压处理可治愈。
防治 加压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根治疗法。应尽快将患者送入加压舱、由专业医师按相应的加压治疗方案处理;可结合吸氧、补液及药物等辅助治疗。
预后决定于病情轻重、治疗是否及时正确。Ⅰ型常能完全治愈,Ⅱ型若有延误可致残废或死亡。
本病可以预防,关键是正确减压,严格按操作规则作业。
减压病主要发生在下列场合:①潜水作业(包括加压舱中模拟潜水);②高气压(沉箱、隧道)作业;③失事潜艇艇员从海底离艇脱险上浮;④飞行人员乘坐非加压座舱飞机或在低压舱中模拟飞行上升高空,或加压座舱的密闭性在高空发生故障;⑤在高压氧治疗舱内工作。
减压病的发病率,由于历年统计标准、压力高低、作业条件、减压方法不同,差别很大。一般认为:在海上潜水作业减压病发生率小于2%;高气压作业0.003~4.24%;模拟上升高空达11700m,而未预吸氧,可达5%。中国在空气潜水方面,1964年的南京长江大桥6号桥墩工程,深度66m,544人次潜水,无发病;1980年打捞阿波丸工程,深度48~69m,13604人次,发病率0.59%。在高气压作业,1969年上海黄浦江越江隧道工程,1.2~1.8大气压,43950人次,发病率0.04%。
病因 本病于1841年已有描述,1845年已明确病因为减压时形成的气泡。加压后在一定压力下,机体各类组织内所溶解的惰性气体可分别达到相应的张力,若减压过速,幅度超过气体的过饱和安全系数,过饱和的部分即由溶解状态游离为气相,形成气泡。血管内的气泡可栓塞血管,血管外的气泡可压迫血管、神经末梢或各种组织。气泡形成后,又可继发性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血管内气泡在血液-气体界面上可促使凝血因子激活,形成厌水性变性血浆蛋白层,使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血管收缩和血管内凝血。减压本身及形成的气泡,作为刺激因素,可引起一系列应激反应。由于机体体位、供血状态不同,气泡体积大小、数量多少、聚集部位、累及范围、产生和存在时间各异,急性减压病具有各种不同临床表现。从气泡开始形成到出现症状之间有一段潜伏期,约有一半病例的潜伏期不足1小时,绝大多数在6小时以内,超过36小时以上者则未见报道。在氦氧常规潜水及饱和潜水,症状常在减压过程中出现。通常发病愈早、病情愈重。
临床表现 减压病可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两型。Ⅰ型:仅有皮肤瘙痒、皮疹,关节肢体疼痛,约占总数的75~90%。Ⅱ型:有其他临床表现,约占10~25%,其中头昏、头痛约31%,运动及感觉障碍(截瘫、瘫痪、大小便失禁)各占25%,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气梗、休克、猝死)约9%,视听器官功能障碍约7%,恶心、呕吐3%。症状可为单一,也可为多种。由于减压后气泡还在不?闲纬桑挚梢莆唬⒆捶⒄苟啾洌赏蝗挥汕岜渲亍<毙约跹共∪舨荒芗笆闭烦沟字瘟疲⒆刺逭骺沙中ㄑ邮隆⑹辍⒉〕坛事苑⒄构蹋獬莆约跹共 ?
诊断 依据为:①有在高气压环境、呼吸压缩气体、进行潜水(高气压、高压氧舱)作业的历史;②有减压不当的历史;③有上述临床表现;④可疑病例经加压鉴别(在加压舱内加压观察反应),若症状迅即消失或明显减轻,即可确诊;⑤用多普勒超声心前区气泡探测仪监测血流中的气泡,可帮助诊断;⑥经鉴别,排除外伤、非潜水疾病及其他潜水疾病。慢性减压病应有急性减压病史、未经治疗或未经彻底治疗,症状继续存在、且单纯加压处理可治愈。
防治 加压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根治疗法。应尽快将患者送入加压舱、由专业医师按相应的加压治疗方案处理;可结合吸氧、补液及药物等辅助治疗。
预后决定于病情轻重、治疗是否及时正确。Ⅰ型常能完全治愈,Ⅱ型若有延误可致残废或死亡。
本病可以预防,关键是正确减压,严格按操作规则作业。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