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沙门菌食物中毒
1)  Salmonella food poisoning
沙门菌食物中毒
1.
Investigation of Salmonella food poisoning using 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型技术在3起沙门菌食物中毒调查中的应用
2.
Salmonella food poisoning homology by 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脉冲场凝胶电泳在沙门菌食物中毒的溯源
3.
Objective To trace the infectious source of Salmonella food poisoning that occurred in Shenzhen using 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
目的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追踪某次沙门菌食物中毒的来源,确定中毒食品,快速控制传染源。
2)  Food Poisoning Caused by salmonella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3)  Type B paratyphoid salmonella bacillus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1.
Objective The author made this study to report two food poisons of Type B paratyphoid salmonella bacillus caused from eating pig meat of the same store and provide it for similar references.
目的报道吃同一家制售的猪头肉引起的两起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供类似事件借鉴。
4)  Food poisoning bacteria
食物中毒菌
1.
The Foundation of Immunological Detecting of Poly-Recombinant Toxins for Food Poisoning Bacteria;
食物中毒菌多联融合毒素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
The Praparation of Broad-spectrum Antibody and Research of Immunological Character of Poly-Recombinant Toxins for Food Poisoning Bacteria;
食物中毒菌多联融合毒素广谱抗体的制备及免疫特性研究
5)  Salmonella contamination
沙门氏菌中毒
6)  salmonella poisoning
沙门氏菌中毒.
补充资料:食物中毒微生物
      经食物传播而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食品微生物。可来自土壤、空气、水以及人和动植物体。当食品原料中含有这类微生物,或食品在加工、储藏、销售过程中被这类微生物污染后,人误食时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食物中毒,其症状大多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潜伏期在 1小时以内到48小时以上不等。患者对他人无直接传染性。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病毒等,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
  
  细菌  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主要有7种,其潜伏期和病程也有所不同(见表)。7种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范围、程度与地域及该地域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表中前 3类细菌在很多国家都很常见。西欧、北美等国是以食用动物蛋白为主的国家,因此,由肉毒杆菌产生的毒素而造成食物中毒情况较为多见。在日本,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情况较为多见。
  
  
  沙门氏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短杆菌,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8℃,5℃以下不能生长。菌体在60℃下经15~20分钟即被杀死。沙门氏菌可直接地或通过污水、动物及人的排泄物间接地污染食品。在食物的烹饪过程中,通过手、砧板、容器及其他工具可将此菌从原料转移到熟食中。当沙门氏菌在食品中大量增殖后被人食用,会引起各种病症如发烧、头痛及全身四肢疼痛、腹泻和呕吐等。中毒的轻重与摄入的菌量成正比。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常见食品为鱼、肉、禽、蛋、乳。由于该菌不分解蛋白质,通常无感官性状的变化易被忽视。要防止此类中毒,须注意个人和环境的卫生。
  
  金黄色葡萄球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呈葡萄状排列,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可在食品中生长并产生毒素而引起中毒。特点是发病快,恢复也快。临床症状表现为严重呕吐、腹泻、腹痛等。该菌常以化脓性炎症病人或带菌者的手为媒介,传播到肉、禽等冷食性的熟食上。适宜于葡萄球菌繁殖并产生毒素的食品,主要是乳和乳制品。该菌不耐热,采用巴氏杀菌或一般的加热步骤即可杀死菌体,但其毒素耐热性较强,需在100℃下经30分钟以上才能破坏。
  
  产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又称魏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专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45℃,最低生长温度为15℃。在自然界的土壤、空气、水中广泛存在。常存在于人或动物的排泄物、生肉和家禽及脱水制品中。由于其芽孢可抵抗热和干燥,也常存在于煮、炖、蒸甚至是烤制的食品中。芽孢在食品被长时间缓慢加热或室温保藏时萌发并大量增殖,产生外毒素。食用后会腹泻、腹痛、恶心,但极少呕吐。通常,加热不足的肉禽类、鱼贝类易引起此类食物中毒。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专性厌氧。是食物中毒病原菌中耐热性最强的菌种,需在100℃下经6小时方可完全致死。生长过程中可产生外毒素,已知有A、B、C、D、E、F、G 7型毒素,其中A、B、E 型对人类有强烈的毒害作用,据推算,1克A型毒素可致死1亿人。但它们的毒素不耐热,在80℃下,A型毒素经0.5~6分钟,B型经15分钟,E型经30分钟即可被破坏。此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7℃,最低生长温度为10℃,生长pH>4.5。pH低于 4.5或加入80%以上食盐可抑制该菌生长及毒素的形成。在自然界主要分布在土壤以及江、河、湖、海的泥沙中,可直接、间接污染食品。易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豆、乳、肉、鱼、蔬菜等。毒素通过食物进入人体24小时后就会产生中毒症状。最初感觉为乏力、头痛、腹泻,接着出现各种神经麻痹症状如视力减退、眼睑下垂、瞳孔放大、语言障碍、吞咽及呼吸困难等,8天内即导致死亡。由于由此而引起的死亡事件在世界各国时有发生,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致死肉毒杆菌已成为食品工业杀菌的最根本要求。为了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除了注意加强食品原料卫生外,还应注意食品加工时的杀菌强度。
  
  蜡状芽孢杆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产芽孢杆菌。兼性厌氧。耐热性比魏氏杆菌低,100℃下经5~30分钟即可死亡。生长温度为10~48℃,最适生长温度为35~45℃,可产生外毒素。其芽孢常在谷物食品中发现。当食品被加热或室温保藏时,会萌发成杆菌并产生毒素。中毒症状与葡萄球菌相似,表现为突然呕吐和腹泻。
  
  副溶血性弧菌  一种短、窄、弯曲型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偏端单生鞭毛,兼性厌氧。生长温度 8~44℃,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偏碱性条件下更适合生长。对热敏感,在56℃下经5分钟即可相继死亡。耐盐,在无盐条件下不能生长,可在浓度为3~6%的盐溶液中良好生长。因而常在鱼贝类及其他水产品中出现,虾蟹常是该菌的传播者。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腹泻甚至脱水、发烧。要防止此类细菌中毒,须对水产品进行足够的热处理,原料必须冷藏。
  
  大肠菌群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形态与沙门氏菌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可分解乳糖及蔗糖,产酸产气。大肠菌群因产生外毒素可导致婴儿和儿童腹泻及呕吐。引起中毒的食品有肉、禽、土豆泥、奶油蛋糕、奶和干酪等。菌的传播常常是通过手、容器从原料带入熟制品中,人的粪便也可传播。因此,要注意个人和环境的卫生。
  
  真菌  某些真菌在生长过程中可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一旦这种真菌污染食品,并在食品中产生真菌毒素,就会使食者中毒。
  
  引起食物中毒的真菌主要有黄曲霉、麦角菌、黄绿青霉、玉米赤霉等,其中以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黄曲霉常存在于土壤、动植物体中,可在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上生长。花生上染有的黄曲霉若处于高温高湿下将很易生长并产生毒素。此外,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等各物食品中也常发现黄曲霉毒素。其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黄曲霉毒素耐热,需在100℃下经长时间方可破坏。
  
  病毒  为专性活细胞寄生的大分子蛋白质。病毒在食品中不能增殖,因而食品只是作为病毒的传播媒介。病毒随食品被带进人和动物体,在体内增殖,从而致病。有两种病毒在食物中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传染性肝炎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前者可引起肝炎,后者可致小儿麻痹症。
  
  

参考书目
   B.C. Hobbs,R.J.Gilbert,Food Poisoning and Food Hygiene,4th Edition,Edward Arnold Ltd.,Edinburgh,Great Britain,1978. 
   P.R. Hayes,Food Microbiology and Hygiene,First Edition,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td.,New York,198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