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uricle area
耳廓面积
2) flank profile area
齿廓面积
1.
Calculation of flank profile area for involute gear;
渐开线齿轮齿廓面积计算
3) contour aperture area
廓采光面积
1.
The concept of contour aperture area for solar thermal was suggested.
提出了轮廓采光面积概念,根据国际知名太阳热水器热性能检测中心对一些集热器的瞬时效率测定的结果,作数据整理与讨论,表明采用轮廓采光面积对太阳集热器与热水系统的热性能,道理上说得通,又具有可比性与实用意义,已纳入“家用太阳热水系统技术条件”国家标准。
4) Auricle
[英]['ɔ:rɪkl] [美]['ɔrɪkḷ]
耳廓
1.
Treatment Analysis of Auricle Injuries 30 Cases;
30例耳廓外伤治疗体会
2.
Rat auricle allograft model and its significance;
同种异体大鼠耳廓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3.
Analysis of 830 cases of auricle pseudocyst treated by cryotherapy;
液氮低温冷冻治疗耳廓假性囊肿830例分析
5) auricula
[英][ə'rikjulə] [美][ɔ'rɪkjələ]
耳廓
1.
Establishment of auricular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atabase;
耳廓三维图像数据库的建立
6) circular mil area
圆密耳面积
补充资料:耳廓望诊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耳廓及其各区域的色泽、形态变化诊察疾病的方法。属望诊范畴。耳廓的总体观察,以耳轮变化为主,还包括耳道分泌物。耳廓各区域的分部观察,称为耳穴望诊。
原理和临床意义 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密切,是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耳与内脏是通过经络循行分布进行联系的。手足少阳经脉布于耳,手足太阳经和阳明经也行于耳的前后,而手足三阴经则通过其经别合于阳经和耳部相通。十二经脉直接或间接都与耳有联系。因此,耳为宗脉(各条经脉)所聚之处,耳部色泽形态的变化能反映各经脉的内在病变。十二经分别与五脏六腑相络属,十二经的变化反映于耳,本身就体现了五脏六腑的病变。耳为肾之窍,肾气通于耳,肾气充则耳聪,肾气虚则耳鸣、耳聋。心主血,肺主气,肝主疏泄。气血运行而上荣于耳,温养耳窍则听觉聪。若心、肺、肝等脏有病,气血不调或不足,则耳窍失聪。耳不仅在功能上与内脏有关,而且内脏病变也可反应在耳部(包括各区域)的色泽、形态变化上。尤其是耳部各区域分布着与脏腑相应的特定部位(耳穴),其色泽形态变化就更为直接地表现出脏腑的内在病变。因此,耳廓望诊对于脏腑精气盈亏、病邪盛衰和病变所在部位的判断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耳廓总体观察 是以耳轮为主的外耳观察。主要有:①色泽变化。耳廓红润光泽,是先天肾气充足、气血旺盛的正常现象;耳廓颜色干枯不润,是先天肾亏、气血不足的病证表现。耳轮色白见于阳虚寒盛或气血两亏;耳轮红肿属肝胆火旺或湿热邪毒之证;耳轮青黑多见于剧痛病证;若干枯焦黑则可见于温热病后期及肾虚下消证,为热盛伤阴或肾阴久亏所致。若耳背见有红络,伴耳根发凉,则多见于麻疹病的出疹前。②形态变化。耳轮厚大,肾气足;耳轮薄小,肾气亏。耳廓肿起为实证,多属肝胆火旺;耳廓瘦削为虚证,多属肾阴不足;耳轮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脱屑),为瘀血内阻之征。在正常情况下,外耳道有耵聍,为黄白色碎屑。若耳内流脓,则称脓耳,脓液有黄、白、红色和发出臭味等变化,多因风热上壅或肝胆湿热或肾虚火旺而造成。
耳穴望诊 是对耳廓表面各区域特定部位(耳穴)的色泽、形态等进行全面系统观察的望诊方法。耳穴望诊以脏腑经络与耳穴相应为理论基础,属经络诊法范畴。耳穴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变色。相应耳穴皮肤呈红晕、暗红、暗灰、苍白,或中央白色而边缘为红晕的色泽变化,以点状或片状形式出现,可见于胃痛、吐血、便血、泄泻、胁痛、肠痈、淋证、水肿、咳嗽、痹证、眩晕及妇科病。红晕者多为实证、热证,苍白者多为虚证、寒证。暗红、暗灰者常为气滞血瘀之象,有寒证或热证两种可能。②变形。相应耳穴有结节、点状或圆圈状凹陷、条索状隆起或纵横交错的线条等。可见于胁痛、癥瘕、虚劳、肿瘤、心悸、怔忡等病。③丘疹。相应耳穴处出现高于皮肤的点状隆起,以水疱样丘疹为多,可呈红色或白色,多见于妇科病、泄泻、肠痈、便秘、水肿、淋证、咳嗽、心悸等。④脱屑。相应耳穴皮肤有白色糠皮样脱屑,擦之不易除去,常见于皮肤病、郁证、失眠、心悸、便秘等。⑤血管充盈。血管明显充盈,或血管局部充盈而呈圆圈、条索状,可见于胸痹、真心痛、眩晕、咳血等。耳穴望诊可根据脏腑相应定位,结合耳穴有关征象判断脏腑疾病证候,临床应用时常配合耳穴按诊(见表)。
耳廓望诊方法 一般先作总体观察,再作分区的耳穴望诊。可用拇指和食指牵拉耳廓,对准光线,两目平视耳廓,由上而下,由前而后分部位观察。发现耳穴局部有病变反应征象时,用无名指将耳背顶起,使该处皮肤先绷紧再放松,反复几次,同时观察病变反应的色泽和形状变化,并与另一侧耳廓相应部位对照,以区别真伪。如耳廓局部有结节、隆起时,应结合耳穴按诊试探其大小、硬度、可移动度及有无压痛(见经络腧穴按诊),观察其边缘是否整齐。
临床注意事项 ①望诊前不要擦洗耳廓;②光线不充足处辅以手电透光,即用手电筒从耳廓背面照射;③望三角窝、耳甲艇部位时,用手指或探棒扩开耳轮脚、对耳轮下脚;望耳甲腔时用拇、食指捏住耳垂部向下拉,使之充分暴露,以便观察。
原理和临床意义 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密切,是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耳与内脏是通过经络循行分布进行联系的。手足少阳经脉布于耳,手足太阳经和阳明经也行于耳的前后,而手足三阴经则通过其经别合于阳经和耳部相通。十二经脉直接或间接都与耳有联系。因此,耳为宗脉(各条经脉)所聚之处,耳部色泽形态的变化能反映各经脉的内在病变。十二经分别与五脏六腑相络属,十二经的变化反映于耳,本身就体现了五脏六腑的病变。耳为肾之窍,肾气通于耳,肾气充则耳聪,肾气虚则耳鸣、耳聋。心主血,肺主气,肝主疏泄。气血运行而上荣于耳,温养耳窍则听觉聪。若心、肺、肝等脏有病,气血不调或不足,则耳窍失聪。耳不仅在功能上与内脏有关,而且内脏病变也可反应在耳部(包括各区域)的色泽、形态变化上。尤其是耳部各区域分布着与脏腑相应的特定部位(耳穴),其色泽形态变化就更为直接地表现出脏腑的内在病变。因此,耳廓望诊对于脏腑精气盈亏、病邪盛衰和病变所在部位的判断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耳廓总体观察 是以耳轮为主的外耳观察。主要有:①色泽变化。耳廓红润光泽,是先天肾气充足、气血旺盛的正常现象;耳廓颜色干枯不润,是先天肾亏、气血不足的病证表现。耳轮色白见于阳虚寒盛或气血两亏;耳轮红肿属肝胆火旺或湿热邪毒之证;耳轮青黑多见于剧痛病证;若干枯焦黑则可见于温热病后期及肾虚下消证,为热盛伤阴或肾阴久亏所致。若耳背见有红络,伴耳根发凉,则多见于麻疹病的出疹前。②形态变化。耳轮厚大,肾气足;耳轮薄小,肾气亏。耳廓肿起为实证,多属肝胆火旺;耳廓瘦削为虚证,多属肾阴不足;耳轮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脱屑),为瘀血内阻之征。在正常情况下,外耳道有耵聍,为黄白色碎屑。若耳内流脓,则称脓耳,脓液有黄、白、红色和发出臭味等变化,多因风热上壅或肝胆湿热或肾虚火旺而造成。
耳穴望诊 是对耳廓表面各区域特定部位(耳穴)的色泽、形态等进行全面系统观察的望诊方法。耳穴望诊以脏腑经络与耳穴相应为理论基础,属经络诊法范畴。耳穴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变色。相应耳穴皮肤呈红晕、暗红、暗灰、苍白,或中央白色而边缘为红晕的色泽变化,以点状或片状形式出现,可见于胃痛、吐血、便血、泄泻、胁痛、肠痈、淋证、水肿、咳嗽、痹证、眩晕及妇科病。红晕者多为实证、热证,苍白者多为虚证、寒证。暗红、暗灰者常为气滞血瘀之象,有寒证或热证两种可能。②变形。相应耳穴有结节、点状或圆圈状凹陷、条索状隆起或纵横交错的线条等。可见于胁痛、癥瘕、虚劳、肿瘤、心悸、怔忡等病。③丘疹。相应耳穴处出现高于皮肤的点状隆起,以水疱样丘疹为多,可呈红色或白色,多见于妇科病、泄泻、肠痈、便秘、水肿、淋证、咳嗽、心悸等。④脱屑。相应耳穴皮肤有白色糠皮样脱屑,擦之不易除去,常见于皮肤病、郁证、失眠、心悸、便秘等。⑤血管充盈。血管明显充盈,或血管局部充盈而呈圆圈、条索状,可见于胸痹、真心痛、眩晕、咳血等。耳穴望诊可根据脏腑相应定位,结合耳穴有关征象判断脏腑疾病证候,临床应用时常配合耳穴按诊(见表)。
耳廓望诊方法 一般先作总体观察,再作分区的耳穴望诊。可用拇指和食指牵拉耳廓,对准光线,两目平视耳廓,由上而下,由前而后分部位观察。发现耳穴局部有病变反应征象时,用无名指将耳背顶起,使该处皮肤先绷紧再放松,反复几次,同时观察病变反应的色泽和形状变化,并与另一侧耳廓相应部位对照,以区别真伪。如耳廓局部有结节、隆起时,应结合耳穴按诊试探其大小、硬度、可移动度及有无压痛(见经络腧穴按诊),观察其边缘是否整齐。
临床注意事项 ①望诊前不要擦洗耳廓;②光线不充足处辅以手电透光,即用手电筒从耳廓背面照射;③望三角窝、耳甲艇部位时,用手指或探棒扩开耳轮脚、对耳轮下脚;望耳甲腔时用拇、食指捏住耳垂部向下拉,使之充分暴露,以便观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